花80万开店,3个月就倒闭!县城中产的“破产三件套”,它排第一

前言

“赵一鸣”零食和“零食很忙”合并后,新集团命名为“鸣鸣很忙”。

9月份,这个新品牌再度扩张的消息传入消费者耳中。

经弗若斯特沙利文认证,“鸣鸣很忙”全国门店突破2万家,成为国内首个跨越这一规模的休闲零食连锁品牌。

然而,一边是资本的狂欢,另一边却是普通人梦想破碎的哀鸣,那么,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真的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吗?

一场为焦虑量身定制的骗局

对于那些手握几十万积蓄的家庭来说,这笔钱既是安全感,也是一种沉重的焦虑,眼看着存款在贬值,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看起来稳妥的出口。

返乡的年轻人、带娃的宝妈、对未来感到迷茫的90后,他们成了最精准的被捕获者,品牌方的话术体系,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恰好能打开这些人的心锁。

“单店模型我们早就验证过了,跟着做就行”、“总部全程扶持,你什么都不用操心”、“回本周期特别短”,这些听起来充满科学性和确定性的话语,成功地将一门高风险的生意,包装成了一个几乎零风险的理财产品。

风险被巧妙地模糊了,剩下的全是诱人的前景。

社交媒体则成了这场幻梦的超级放大器,打开抖音和小红书,算法会精准地把“县城开店,一年买房”的成功学视频推到你面前。

视频里,博主们光鲜亮丽,店里人头攒动,每一帧画面都在告诉你,开店就能成功,这种系统性的信息轰炸,制造出一种“别人都行,我为什么不行”的错觉,让人彻底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对成功的渴望压倒了理性的警惕,更直接的陷阱便出现了,一些被称为“快招公司”的“李鬼”品牌,模仿着一线品牌的门头和话术,用更低的加盟费吸引那些信息闭塞的投资者。

“城外”与“城内”不是一回事

一旦你投入毕生积蓄,签下那份厚厚的合同,推开自己店铺的大门,你才发现,“城外”的承诺,在“城内”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规则。

你以为是来开店赚钱的,实际上却只是加入了一场为他人作嫁衣的“内卷”游戏,品牌方的战略核心,从来就不是让某一家店赚多少钱,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出最多的店。

门店数量,是他们讲给资本市场听的“万店神话”,是支撑他们融资和最终上市(IPO)目标的最核心数据,加盟商的死活,远不如新加盟费的到账速度重要。

于是,“加密”或“扎堆”的扩张模式被疯狂执行,品牌方毫不在意市场是否饱和,反而刻意在已有门店的周围密集地开设新店。

你以为自己抢占了黄金地段,结果不出三个月,街对面、隔壁的隔壁,又冒出两家同品牌的兄弟门店,这种布局已经不是竞争,而是被品牌方人为制造出来的“贴身肉搏”,甚至是“搏杀”。

当消费者走出家门,发现方圆一公里内有三五家卖着同样薯片、同样饮料、同样散装零食的店时,他们选择哪一家的唯一标准,只剩下价格。

为了吸引那一点点可怜的客流,商家们只能硬着头皮打价格战,今天你买一斤送半斤,明天我就敢打八折,这种不惜亏本销售的内耗,让本就稀薄的利润被迅速蒸发。

更要命的是,成本却一分都不能少,高昂的加盟费、首次进货费、装修费,前期投入就像一个无底洞,为了符合品牌形象,店铺大多被要求开在租金最贵的核心地段。

持续不断的房租、水电和员工工资,像一台抽水机,日夜不停地侵蚀着你的资金,算下来,毛利率只有可怜的15%到18%,甚至比不上一家普通的便利店。

很快,一些门店的日流水就跌破了三千元的生死线,连维持基本运营都成了奢望,所谓的“区域保护”承诺,在合同的模糊条款和残酷的扩张战略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而总部所谓“全程扶持”的督导,往往在开业捧场几天后,就再也见不到踪影。

谁是赢家

在这场精心设计的游戏中,赢家和输家的身份从一开始就泾渭分明。

唯一的、也是最大的赢家,当然是品牌方,无数普通家庭的毕生积蓄,那些本应用作婚房首付或者养老钱的资本,通过加盟费、进货款等形式,源源不断地汇入品牌的资金池。

最终,这些钱变成了品牌招股书上一个个亮眼的增长数字,支撑起一个令人咋舌的估值,完成了这场财富大转移的完美闭环。

当然,也有少数幸存者,一些嗅觉敏锐的“职业加盟商”,他们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通过合伙经营来分摊风险,用资本的逻辑去对抗资本。

还有一部分早期的加盟商,他们确实赚到了钱,但随着竞争加剧,他们的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为了维持优势,他们不得不开设更多的门店,从一个单纯的受益者,变成了加剧区域内卷的“共谋者”。

一位加盟商投入了70万,辛苦经营一年,最后盘点时发现,净亏损超过20万,在南昌县的58同城上,你能看到五家来自不同一线品牌的零食店,正在挂牌转让。

他们中很多人,甚至连最初承诺的回本周期(现在已经拉长到令人绝望的5年)的零头都没能熬到。

一些头部的品牌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它们开始寻求转型,试图从惨烈的低价竞争中脱身,有的品牌开始升级门店装修,努力将一个卖零食的地方,打造成年轻人愿意拍照分享的社交“打卡地”,同时,它们也在供应链上发力,开发高毛利的自有品牌或白牌商品。

而那些夹缝中生存的小品牌,则只能走“本地化”路线,靠满足特定区域的家庭装、节日礼盒等细分需求,勉强维持生计。

但这些补救措施,无法改变整个商业模式的根本矛盾:品牌方要的是规模,而加盟商要的是生存,这两者从根源上就是冲突的。

这场席卷县城的加盟热潮,本质上是一场被资本精心包装的财富转移游戏,它精准地利用了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焦虑,却以牺牲他们的财富和希望为代价,最终成就了一场资本的盛宴。

这种模式,不仅让无数家庭的积蓄化为泡影,更严重破坏了县城原有的、由本地小微企业构成的稳定商业生态。

结语

县城需要的,从来不是这种转瞬即逝、一地鸡毛的资本“神话”,而是那些能够扎根本土、长期经营、与社区共生的小商业。

真正的投资,应该带来的是价值和安心,而不是一场注定多数人会血本无归的残酷赌局。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信息来源:

1.《权威咨询机构沙利文:鸣鸣很忙全国门店数已破2万家》证券日报2025-09-09 20:02北京

2.《县城中产的破产三件套中,加盟创业排在首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凤凰WEEKLY2025-07-11 09:03

3.《第一批县城加盟商开始闭店了》2024-12-03 06:48:56 爱济南客户端

4.《县城的零食集合店,会被淘汰出局吗?》界面新 2025年08月22日 19:3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财经   中产   县城   品牌   零食   资本   积蓄   精准   赢家   焦虑   南昌县   当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