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常有患者忧心忡忡地问我:“宋主任,我这萎缩性胃炎到底是怎么得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约30%的病例与胃黏膜的直接损伤因素相关——包括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等。这些因素导致胃黏膜屏障破坏、腺体减少,出现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
这并非现代才有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明确指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长期饮食不节、情志不畅,都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阻滞,这是那70%萎缩性胃炎背后的“关键推手”。
因此,我在临床诊疗中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针对胃黏膜的病理变化,必要时采用西药干预;而中药则从整体调节入手,着重恢复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使气机调达,气血得复。
记得曾有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胃镜确诊为中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常年胃脘胀痛、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属于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曾诊治一位52岁男性患者,胃镜提示中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Hp阳性,伴有胆汁反流。症见胃脘痞满、餐后胀痛、嗳气泛酸、大便溏薄,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西医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胆汁反流;中医辨证属脾虚气滞、湿热瘀阻。
治疗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采用标准四联疗法根除Hp,配合中药健脾理气、清化湿热;继而重点改善胆汁反流,用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之法;最后长期调理阶段以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为主。治疗6个月后复查,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显示黏膜萎缩范围明显改善。

方中选用黄芪、白术健脾益气,郁金、枳实理气消胀,黄芩、黄连清化湿热,丹参、三七活血通络。这些药物的配伍并非简单对症,而是遵循“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理论,通过恢复中焦气机升降,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腺体修复和再生。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不能只盯着“胃黏膜”,仅仅满足于根除Hp或控制胆汁反流,更要关注“脾胃功能”这个根本,着眼于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只有局部与整体兼顾,标本同治,才能获得持久稳定的疗效。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