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历朝所设、所属行政区划

  秦朝时期:


  置巩县,治所在今巩义市西南。


  置荥阳县,治所在今惠济区古荥镇。


  置京县,治所在今荥阳市京襄城村。


  置管县,治所在今郑州市境内。


  置阳城县,治所在今登封市告成镇。


  置新郑县,治所在今新郑市。


  置苑陵县,治所在今新郑市东北。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


  置三川郡,治所在荥阳县,一说治所在今洛阳市。


  今郑州市主要分属:


  三川郡荥阳县、管县、巩县、京县、阳武县;颍川郡阳城县、新郑县、苑陵县。


  三川郡还辖郡洛阳县、河南县、宜阳县、缑氏县、平阴县、新安县、梁县、陕县、渑池县(黾池县)。


  西汉时期:


  置成皋县,治所在今荥阳市汜水镇。


  置故市侯国,治所在今郑州市西北,后改为故市县。


  置密县,治所在今新密市东南。


  置中牟县,治所在今中牟县东。


  置崇高县,治所在今登封市。


  置纶氏县,治所在今登封县颍阳镇。


  管县并入中牟县。


  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


  改三川郡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


  今郑州市主要分属:


  司隶河南郡荥阳县、京县、中牟县、巩县、故市县、密县、成皋县、苑陵县、新郑县、阳武县;豫州颍川郡崇高县、阳城县、纶氏县。


  新朝时期:


  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


  改颍川郡为左队郡。


  改苑陵县为左亭县。


  东汉复旧名。


  今郑州市主要分属:


  司隶保忠信乡荥阳县、京县、中牟县、巩县、故市县、密县、成皋县、新郑县、左亭县、阳桓县;豫州左队郡崇高县、阳城县、纶氏县。


  东汉时期:


  废崇高县入阳城县。


  废故市县。


  改左亭县为苑陵县。


  东汉建初四年(79年):


  改纶氏县为轮氏县。


  今郑州市主要分属:


  司隶河南尹荥阳县、中牟县、苑陵县、巩县、成皋县、京县、密县、新郑县、阳武县;豫州颍川郡阳城县、轮氏县。


  三国魏时期:


  魏正始三年(242年):


  置荥阳郡,治所在荥阳县,后废。


  今郑州市主要分属:


  司州河南尹荥阳县、中牟县、苑陵县、巩县、成皋县、京县、密县、新郑县、阳城县、轮氏县、阳武县。


  西晋时期:


  废新郑县、轮氏县。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


  复置荥阳郡。


  今郑州市主要分属:


  司州荥阳郡荥阳县、苑陵县、京县、密县、中牟县、阳武县;司州河南郡巩县、成皋县、阳城县。


  荥阳郡还辖开封县、卷县。


  西晋后:


  废苑陵县、阳城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


  置司州,治所在今荥阳市西北。


  义熙后:


  复置苑陵县。


  今郑州市主要先后属:


  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


  北魏时期: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


  改司州为豫州。


  苑陵县徙治今新郑市东北。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


  废中牟县。


  豫州徙治今荥阳市。


  北魏天安二年(467年):


  置颍阳县,治所在今登封市颍阳镇。


  北魏皇兴中:


  改豫州为北豫州。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


  荥阳郡徙治今荥阳市。


  太和十九年(495年):


  废北豫州。


  荥阳县徙治今荥阳市。


  北魏景明元年(500年):


  复置中牟县。


  北魏正光中:


  复置阳城县。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


  置阳城郡,治所在阳城县。


  孝昌中:


  析密县置曲梁县,治所在今新密市曲梁村。


  今郑州市主要分属:


  北豫州荥阳郡荥阳县、成皋县、京县、密县、阳武县、巩县;北豫州广武郡中牟县、苑陵县、曲梁县;司州阳城郡阳城县、颍阳县。


  东魏时期: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


  复置北豫州,治所在成皋郡。


  置广武郡,治所在中牟县。


  析成皋县置西成皋县,治所在今荥阳市汜水镇西北。


  置成皋郡,治所在西城皋县。


  今郑州市主要分属:


  北豫州荥阳郡荥阳县、成皋县、京县、密县;北豫州广武郡中牟县、苑陵县、曲梁县、阳武县;北豫州成皋郡西成皋县、巩县;洛州阳城郡阳城县;洛州中川郡颍阳县。


  北齐时期:


  废荥阳郡。


  废京县入荥阳县。


  废巩县、西成皋县、曲梁县。


  改北豫州为荥州。


  成皋郡徙治荥阳县。


  密县徙治今新密市东。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阳武县徙治今中牟县西北。


  荥阳县、成皋县、密县属北豫州成皋郡;中牟县、苑陵县、阳武县属北豫州广武郡;阳城县属洛州阳城郡;颍阳县属洛州中川郡。


  北周时期:


  废颍阳县入堙阳县。


  中川郡、堙阳县徙治废颍阳县。


  北周保定五年(565年):


  广武郡、中牟县徙今管城回族区。


  荥阳县、成皋县、密县属荥州成皋郡;中牟县、苑陵县、阳武县属荥州广武郡;阳城县属洛州阳城郡;堙阳县属洛州中川郡。


  北周末:


  废中川郡。


  隋朝时期:


  隋开皇元年(580年):


  改中牟县为内牟县。


  开皇三年(583年):


  废广武郡、成皋郡、阳城郡。


  改荥州为郑州。


  开皇四年(584年):


  置广武县,治所在今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北。


  开皇五年(585年):


  阳武县还旧治。


  开皇六年(586年):


  改堙阳县为武林县。


  开皇十六年(596年):


  复置巩县,徙治今巩义市东北老城。


  析内牟县置管城县,治所在今郑州市。


  复置新郑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


  改成皋县为汜水县。


  改武林县为轮氏县。


  改内牟县为圃田县。


  隋仁寿元年(601年):


  改广武县为荥泽县。


  隋大业初:


  废苑陵县入新郑县。


  大业元年(605年):


  改轮氏县为嵩阳县,徙治今登封市。


  大业二年(606年):


  废密县。


  郑州徙治管城县。


  大业三年(607年):


  改郑州为荥阳郡。


  大业十二年(616年):


  复置密县,治所在今新密市。


  今郑州市主要分属:


  荥阳郡(郑州)管城县、汜水县、荥泽县、圃田县、新郑县、荥阳县、密县、阳武县;河南郡(豫州)巩县、嵩阳县、阳城县。


  荥阳郡还辖浚仪县、开封县、原陵县、酸枣县。


  唐朝时期:


  唐武德三年(620年):


  复改圃田县为中牟县,仍还旧治。


  置零水县,治所在今新密市东。


  置洧源县,治所在今新密市西。


  武德四年(621年):


  废零水县、洧源县。


  复改荥阳郡为郑州。


  析汜水县置成皋县,治所在今荥阳市汜水镇西。


  置须水县,治所在今郑州市须水镇。


  置清池县,治所在今中牟县西。


  唐贞观元年(627年):


  废须水县、清池县。


  废成皋县入汜水县。


  贞观七年(633年):


  郑州还治管城县。


  贞观十七年(643年):


  废嵩阳县入阳城县。


  唐永淳元年(682年):


  复置嵩阳县。


  永淳二年(683年):


  废嵩阳县。


  唐光宅元年(684年):


  复置嵩阳县。


  唐垂拱四年(688年):


  改汜水县为广武县。


  唐载初元年(689年):


  复置武林县。


  武周天授二年(691年):


  析荥阳县置武泰县,寻废。


  改荥阳县为武泰县。


  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


  改阳城县为告成县。


  改嵩阳县为登封县。


  复改武泰县为荥阳县,别置武泰县。


  武周神功元年(697年):


  废武泰县。


  改荥阳县为武泰县。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


  复改广武县为汜水县。


  复改告成县为阳城县。


  复改登封县为嵩阳县。


  复改武泰县为荥阳县。


  神龙二年(706年):


  复改阳城县为告成县。


  复改嵩阳县为登封县。


  开元十五年(727年):


  改武林县为颍阳县。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置河阴县,治所在今荥阳市任庄村。


  唐天祐初:


  改告成县为阳邑县。


  管城县、荥阳县、荥泽县、新郑县、中牟县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巩县、阳邑县、登封县、密县、颍阳县属河南道河南府(洛州);汜水县、河阴县属河北道孟州。


  郑州还辖原武县、阳武县。


  五代十国时期:


  后唐时期:


  复改阳邑县为阳城县。


  后周时期:


  后周显德中:


  废阳城县。


  今郑州市主要先后属: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时期: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


  置永安县,治所在今巩义市芝田镇。


  北宋庆历二年(1025年):


  废颍阳县。


  庆历四年(1027年):


  复置颍阳县。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


  废颍阳县入登封县。


  熙宁五年(1072年):


  废郑州。


  废荥阳县、荥泽县入管城县。


  废汜水县入河阴县。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


  复置汜水县。


  元丰八年(1085年):


  复置郑州。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


  复置荥阳县、荥泽县。


  元祐二年(1087年):


  复置颍阳县。


  中牟县属京畿路开封府;永安县、颍阳县、巩县、密县、登封县属京西北路河南府;管城县、荥泽县、新郑县、荥阳县属京西北路郑州;汜水县、河阴县属京西北路孟州。


  郑州还辖原武县。


  金国时期:


  废颍阳县。


  金贞元元年(1153年):


  改永安县为芝田县。


  中牟县属南京路开封府;登封县、芝田县、巩县属南京路河南府;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管城县、荥阳县、密县、河阴县、汜水县、荥泽县属南京路郑州。


  郑州还辖原武县。


  元朝时期:


  废芝田县入巩县。


  河阴县徙治今荥阳市广武山北。


  中牟县、荥泽县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汴梁路;管城县、荥阳县、汜水县、河阴县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汴梁路郑州;新郑县、密县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汴梁路钧州;登封县、巩县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河南府路。


  明朝时期:


  明洪武初:


  废管城县入郑州。


  洪武三年(1370年):


  河阴县徙治今荥阳市广武镇。


  洪武八年(1375年):


  荥泽县徙治今郑州市古荥镇。


  明天顺中:


  中牟县徙治今中牟县。


  中牟县、新郑县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密县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禹州;荥阳县、荥泽县、河阴县、汜水县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郑州;巩县、登封县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


  清朝时期:


  清雍正二年(1724年):


  升郑州为直隶州。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废河阴县入荥泽县。


  中牟县、密县、新郑县属河南省开封府;荥泽县、荥阳县、汜水县属河南省郑州直隶州;巩县、登封县属河南省河南府。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


  改郑州设郑县。


  析荥泽县复置河阴县。


  郑县、汜水县、密县、新郑县、荥阳县、荥泽县、河阴县、中牟县属河南省豫东道;巩县、登封县属河南省豫西道。


  民国三年(1914年):


  改豫东道为开封道。


  改豫西道为河洛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


  撤开封道、河洛道,辖县直属河南省。


  析郑县城区置郑州市,属河南省。


  巩县徙治东站镇。


  民国二十年(1931年):


  郑州市并入郑县。


  荥泽县、河阴县合并为广武县,属河南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郑县、汜水县、密县、新郑县、荥阳县、中牟县、广武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巩县、登封县属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治所在郑县,还辖开封县、尉氏县、洧川县、禹县、长葛县、通许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复置郑州市,下设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


  广武县、汜水县合并为成皋县,治所在汜水镇。


  新中国时期:


  1949年:


  郑州市属河南省;郑县、巩县、成皋县、密县、新郑县、登封县、荥阳县属河南省郑州专区;中牟县属河南省陈留专区。


  郑州专区治所在荥阳县。


  1952年:


  中牟县、陈留县、尉氏县、开封县、洧川县、兰封县、杞县、通许县、考城县改属郑州专区。


  1953年:


  设回族自治区。


  郑县并入郑州市,设郊区。


  1954年:


  河南省会自开封迁至郑州市。


  成皋县并入荥阳县。


  1955年:


  改郑州专区为开封专区,徙治开封市。


  改第一区为陇海区。


  改第二区为二七区。


  改第三区为建设区。


  1956年:


  改回族自治区为金水回族区。


  1958年:


  二七区更名为七一公社。


  荥阳县、巩县、密县、新郑县、登封县自开封专区划入郑州市。


  金水回族区、陇海区合并为管城区。


  1959年:


  改七一公社为二七公社。


  1960年:


  改建设区为中原公社。


  设金水区。


  1961年:


  荥阳县、巩县、密县、新郑县、登封县改属开封专区。


  改中原公社为中原区。


  改二七公社为二七区。


  1962年。


  设上街区。


  1963年:


  巩县徙治今巩义市孝义。


  1966年:


  改管城区为向阳区。


  1969年:


  改开封专区为开封地区。


  1971年:


  荥阳县改属郑州市。


  1981年:


  改向阳区为向阳回族区。


  1982年:


  设金海区、新密区。


  1983年:


  撤开封地区,中牟县、巩县、密县、新郑县、登封县改属郑州市。


  改向阳回族区为管城回族区。


  郑州市辖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管城回族区、郊区、上街区、金海区、新密区、荥阳县、巩县、登封县、密县、新郑县、中牟县。


  1987年:


  改郊区、金海区、新密区设邙山区。


  1991年:


  改巩县为省辖县级巩义市,由郑州市代管。


  1994年:


  改新郑县、登封县、荥阳县、密县设省辖县级新郑市、登封市、荥阳市、新密市,由郑州市代管。


  2004年:


  改邙山区为惠济区。


  郑州市辖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金水区、上街区、惠济区、中牟县、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


  郑州市:


  民国十七年(1928年),析郑县置郑州市。


  民国二年(1913年),改郑州置郑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荥州置郑州。


  《郡县释名》河南卷上,郑州:周管叔鲜封于此。有管仲城,后为郑国。州从国名也。


  中原区:


  1961年,改中原人民公社为中原区。


  1960年,改建设人民公社为中原人民公社,因河南地处中原而得名。


  二七区:


  1955年,改第二区为二七区,为纪念“二七大罢工”而名。


  管城回族区:


  1983年,改向阳回族区为管城回族区,因西周为管国、隋为管城县,故名管城,因境内多回族而得名回族区。


  金水区:


  1961年,改金水人民公社为金水区。


  1960年,设金水人民公社,因境内金水河而得名。


  上街区:


  1962年,设上街区,因境内上街火车站而得名。


  上街火车站因上街村而得名。


  惠济区:


  2004年,改邙山区为惠济区,因境内惠济桥而得名。


  中牟县:


  西汉时期,改中牟邑始置中牟县。


  战国时期,魏置中牟邑。


  《名胜志》:牟山在县北五里,县以此名。


  巩义市:


  1991年,改巩县为巩义市,因政府驻孝义镇而得义字。


  秦时,置巩县。


  《元和志》卷5巩县:按《尔雅》:巩,固也。四面有山河之固,因以为名。


  荥阳市:


  1994年,改荥阳县为荥阳市。


  秦时,置荥阳县,因位于荥水之阳而得名。


  《水经·济水注》:济水又东径荥泽北,故荥水所都也。京相璠曰:荥泽在荥阳县东南。


  新密市:


  1994年,改密县为新密市,因春秋郑邑新密邑而得名。


  西汉时期,改新密邑置密县。


  春秋时期,密国都城称密邑,郑国吞并密国后于密邑筑新城,故谓之新密。


  新郑市:


  1994年,改新郑县为新郑市。


  秦时,置新郑县,因郑国初封郑县,后徙新郑,故谓之新郑。


  登封市:


  1994年,改登封县为登封市。


  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改嵩阳县置登封县。


  《元和郡县志》登封县:万岁登封元年,则天因封岳,改为登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历史   郑州市   河南省   历朝   行政区划   荥阳   中牟县   新郑   登封   阳城县   陵县   郑州   荥阳市   河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