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系列报道·博物馆与文脉 | 贺兰莽莽 古冢苍凉——西夏陵博物馆与城市文脉巡礼之一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项目“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世界的目光一齐聚焦贺兰山下的古冢,尘封千年的西夏往事,以更快、更广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开来。


西夏陵


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考古遗存,作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西夏陵不仅是党项族建立西夏王朝的历史见证,更是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诠释。


高弥药国在彼方


“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这是一首出自西夏文献《夏圣根赞歌》的古老诗歌,蕴藏着党项人起源的故事。


唐代史书载明,“弥药人”(即党项人)自称是古代西羌族的后裔,早在汉代便游牧于青藏高原。诗中“黑头”“赤面”暗指其高原族群的典型面貌,而“石城”与“白河”的坐标,专家推测位于今青海湖周边的高原地带——这里的河水在高原强烈的日光照射下,水面反光如银,远远望去一片洁白,而西汉时期设立的西海郡故城(今青海海晏县),或许正是诗中“石城”的历史投影。


公元七世纪初,吐蕃人崛起,打破了党项人持续了数百年的平静生活,在吐蕃的挤压下,党项人生存维艰,被迫将求生的目光转向东方的大唐。唐贞观三年(629年),党项酋长细封步赖举部请求内附,唐太宗李世民接纳了他们,这也昭示了这位杰出帝王“夷夏一家”的治国理念:“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此后,党项酋长相继内属。贞观十二年(638年),党项势力最大的拓跋氏首领拓跋赤辞请求归唐,唐太宗欣然册封其为西戎州都督,并赐姓李。200年间,党项人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迁徙,从松州到庆州,再从庆州到银州和夏州地区,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他们找到了宜耕宜牧的新家园。这跨越千里的辗转跋涉,既是寻求栖身之所的生存长征,更是一步步融入汉文明怀抱的文化归途。


为感念大唐恩德,拓跋赤辞歃血为盟,发誓效忠大唐,在党项人的历史上,这个浸染着鲜血的抉择影响了他们此后数百年的命运。唐中和元年(881年),黄巢起义攻陷长安,夏州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参与平乱,因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国公,授定难军节度使,再次赐拓跋家族皇姓李,统辖夏、银、宥、绥四州之地。至此,拓跋氏(李氏)不再是羁縻州府的酋帅,而是手握军政实权、统御一方疆土的藩镇,这也为党项日后的崛起奠定了根基。


北宋初立,党项人选择归附宋朝。宋廷决意收回夏州政权控制的五州之地,并强制党项贵族全部迁居内地。李继迁不甘族兄李继棒尽献世居之地,率部出逃。此后,其借助辽国之力,逐步收复夏、绥、银、宥、静五州,并不断向西扩张势力。辽国皇室为笼络其势,册封李继迁为夏王,因其政权地处中原王朝之西境,“西夏”之名由此而来。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继夏国公位,这位西夏历史上雄心勃勃的君主开始积极筹备脱离宋朝的统治。他首先去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称“吾祖”,并开始使用党项纪年,升兴州(银川市)为兴庆府。在制度层面,他仿唐宋制度设官制、定律令,建设军司,并创制了独特的西夏文字,以强化民族认同与文化独立性。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称帝,定国号“大夏”(党项语自称“大白高国”),这也是今天宁夏中的“夏”字出处。西夏由此与宋、辽(及后来的金)并立,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并牢牢掌控着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走廊,一个方圆数千公里的帝国就此崛起于公元11世纪的中华版图上。


昔年王侯埋于黄土


西夏的国运并非坦途。在李元昊死后的近百年间,西夏王朝陷入了动荡的轮回。就在西夏由盛转衰的同时,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正悄然崛起。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途中不幸染病离世。波斯人拉斯特在《史集》中记载了这位征服者的临终遗嘱:“我死后不要为我发丧举哀,好叫敌人不知我已死去,当他们从城里出来时,将他们全部消灭掉。”蒙古军队严格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命,攻克西夏城。浩劫之下幸存的党项人,分散各地,逐渐融于汉族及其他民族中。至此,这个在西北大地上传十世、历190年的帝国彻底消亡。更令人扼腕的是,元朝编修正史时,独遗西夏,仅在其所修的《宋史》《辽史》《金史》中以简短附传略作提及。因史料匮乏、文字阻隔,西夏逐渐销声匿迹。


数百年后,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游历至贺兰山下,望着旷野中那些巨大土堆,感叹:“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这些可能为“昔年王侯”的古冢,在岁月的长河中以遗址状态静静矗立了近千年,无人知晓其来历。


二十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尔飞越宁夏平原时,被下方大片锥形土堆吸引,他举起相机,从高空定格了当时的景象。殊不知,被卡斯特尔误以为“蚁冢”的,正是西夏陵。


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一次偶然的考古发掘才石破天惊——这些被长期忽视的土丘,竟是被遗忘的西夏皇家陵园!根据7号陵碑亭出土的西夏文残碑碑文“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研究人员确定7号陵陵主是西夏第五代皇帝李仁孝(庙号“仁宗”),这也是目前西夏陵唯一一座通过考古研究完全确认墓主身份的帝陵。


西夏陵的选址深受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影响,西倚贺兰山、东眺黄河,呈背山面水之势。整个陵区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的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并巧妙借用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尽管各帝陵规模不一,但建筑布局总体类似,每座帝陵均呈倒“凸”字形平面分布,其主体结构是四面墙体围合而成的陵城,与依附陵城而建的月城形成“凸”字型结构。陵城内部,是由献殿(祭祀场所)、墓道封土(通往地宫的标志)和陵塔组成的核心建筑群,偏置于中轴线西侧。月城内置石像生若干列,月城以南,沿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着碑亭、阙台等礼制建筑。陵园最外围矗立着四座角台,部分帝陵还筑有范围更广的外城。


其中,3号陵以其保存完好、形制独特而最为壮观。其核心建筑是一座高达20余米的夯土陵塔,塔身密布孔洞,时有飞鸟穿梭其间,为肃穆的陵园增添了一丝生气。尤为重要的是,其城门和角阙采用了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天子三出阙”礼制(即中央主阙两侧各附一子阙),这完全符合中原王朝帝陵的最高规制,因此被广泛推定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


“承唐仿宋”是西夏陵的特征,但并非西夏文化的全部内涵。西夏帝陵还吸收了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文化元素,并结合自身民族传统文化观念进行创新。比如,每座帝陵的献殿、墓道封土、圆形基址、陵塔等组成的轴线,都偏离陵城的中轴线,并形成一定夹角,这恰恰是党项人“鬼神居中”传统信仰的反映;陪葬贵族墓中出现的夯土冢、土丘冢、积石冢,是亚洲内陆游牧和畜牧地区的多个民族丧葬习俗在这一地区的集中表现;出土的人像石碑座是基座与人像的融合创造,样式可能受到草原石人和西南地区影响;而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珠饰、金银饰等随葬品,不仅让后世得以窥见西夏当年的繁荣与精致,更成为其作为丝绸之路中继枢纽的生动见证。


千载风雨早已将西夏陵昔日的辉煌散入尘烟,唯余一片肃穆苍凉的遗址。然而,正是在这片曾被风沙深深掩埋的“时间的褶皱”里,凭借星罗棋布的夯土残丘、断壁残垣,我们依旧能清晰触摸到帝国陵园昔日的壮阔格局与森严气象。


“长出来”的博物馆


当夕阳的余晖为贺兰山镀上凝重的暗蓝,九座金色的帝王陵冢如沉默的守望者,静卧于苍茫山麓。但它们并不孤独——在这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陵区之侧,西夏陵博物馆静静矗立。


西夏陵博物馆


自二十世纪70年代西夏陵惊世发现,其保护与价值阐释便备受国家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重视。1998年9月23日,中国第一座系统展示西夏历史与王陵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西夏博物馆落成开馆。该馆为西夏佛塔密檐式建筑造型,风格别致,既有现代建筑之气势,又与陵区遗址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此后,随着西夏陵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与遗址考古成果的持续更新。2016 年,西夏博物馆启动迁建改陈工程——这不仅是对文物展示空间的升级,更是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一笔。2024年4月26日,西夏博物馆更名为西夏陵博物馆。


西夏木俑


新馆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在这座以皇家陵园为背景的西夏博物馆中,荟萃了西夏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品。六大主题展厅(西夏史、西夏文化、西夏宗教艺术、西夏社会经济、西夏陵、保护与传承)以全景式、多维度、沉浸化的叙事方式,系统编织起西夏从兴起到湮灭的壮阔历史经纬,为人们全面、立体、生动地再现这个神秘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在总体布局上,新馆通过视线分析,在建筑与遗址间构建起严整的对景关系。一条无形轴线贯穿其间,建筑分列两侧,所有景观皆平行于轴线铺展,形成与王陵遗址的隐性对话。当游客通过下沉的“时空隧道”穿过国道进入遗址区,便与王陵遗址建立起紧密的空间联系与情感连接。


建筑单体处理上,“消隐”与“起伏”是两大核心原则。出于对场地和遗址的尊重,建筑体量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被最大限度消解,从王陵遗址回望,两座建筑体量完全融入周边自然肌理,充分体现出对遗址及环境的尊重与退让。同时,为呼应连绵山势,公共接待区、陈列区与辅助用房三个单体,其屋顶轮廓高低错落,形成富有韵律的“山形”起伏,与远山走势浑然一体。


在建筑立面造型、设计元素及材质的选择上,灵感深植于贺兰山自然环境与西夏文化精髓,旨在以现代建筑语言再现王陵遗址的游牧气质与王族威仪。银川深居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因此,新馆在满足结构需求的基础上,墙体被处理成与贺兰山岩质相仿的粗犷肌理,令建筑仿佛从山体中自然生长而出。整个新馆造型古朴拙劲,建筑语言简洁大气,贴合帝王陵墓气质。


当风沙裹挟着岁月的气息,掠过博物馆的粗粝墙面,掠过王陵的残垣断壁,那些被历史掩埋的故事正被重新唤醒——在这里,我们能读懂一个王朝更迭的史诗,更能触摸到中华大地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人文根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历史   文脉   博物馆   西夏   苍凉   历史文化   城市   贺兰   遗址   建筑   王朝   吐蕃   石城   陵园   夯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