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了100年明太宗,被不肖子孙嘉靖改成了明成祖,明升暗降

在明朝历史上,嘉靖皇帝朱厚熜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这一事件看似简单,实则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的政治、礼仪和历史因素。

这一改变不仅对朱棣的历史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深刻地反映了嘉靖时期的政治局势和嘉靖帝的个人意图。

一、朱棣最初的庙号“太宗”

朱棣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

朱高炽为父亲朱棣上庙号“太宗” ,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太宗”这个庙号,在古代帝王庙号体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通常是王朝第二代皇帝,且皇位继承相对正统的情况下采用 。

虽然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皇位,但他一直声称自己是继承朱元璋的皇位,不承认朱允炆的正统性。

所以,朱高炽为其上“太宗”庙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确保父亲皇位的正统性,将朱棣塑造成朱元璋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一百多年间,朱棣的庙号一直是“太宗”。

二、“大礼议”之争埋下改庙号伏笔

嘉靖帝朱厚熜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没有子嗣,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朱厚熜以兴献王朱祐杬次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朱厚熜即位后,立刻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以谁为皇考(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怎样对其生父上尊号。

这一问题引发了著名的“大礼议”之争。

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主张朱厚熜应该以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考,这样才能符合传统的宗法制度。

而朱厚熜则坚决不同意,他认为自己是继承皇位,并非过继给孝宗,坚持要追尊自己的生父为皇帝。

这场争论持续了长达三年半之久,期间朝廷上下纷争不断,朱厚熜与旧臣们互不相让。

最终,朱厚熜凭借皇帝的权威取得了“大礼议”的胜利。

他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献皇帝”,后又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

到了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朱厚熜再次将献皇帝朱祐杬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

“大礼议”的胜利虽然让朱厚熜成功追尊生父,但他还面临着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生父的牌位放进太庙。

三、太庙制度与改庙号的直接原因

在中国古代,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有着严格的昭穆制度和牌位摆放规则。

按照明朝的制度,太庙正殿中一般只供奉九个皇帝的牌位。

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牌位永远不祧(不被移出太庙)外,当太庙主殿供奉已故皇帝牌位的位置满了,就需要将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牌位请到太庙的偏殿(即“祧庙”)来供奉,这个过程被称为“祧迁”。

到了嘉靖时期,太庙主殿的九个位置已经满员,分别供奉着明德祖(朱元璋高祖父朱百六,追封,享有永不离开太庙的“特权”)、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和明武宗朱厚照的牌位。

嘉靖帝要将生父朱祐杬的牌位放进太庙,就必须先移出一位皇帝的牌位。

按照常规,离嘉靖帝血缘关系最远的皇帝是朱棣,理应将朱棣的牌位移到祧庙。

可是,朱棣对明朝的贡献巨大,不仅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开创了永乐盛世,还五征蒙古、策划七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在明朝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地位,嘉靖帝根本不敢轻易将他祧出太庙。

而且,如果直接祧出朱棣,也会引起朝廷上下的强烈反对,难以服众。

于是,嘉靖帝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决定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 ,把朱棣与朱元璋并称为“明朝二祖”,宣布此二人同为万世不祧之君。

这样一来,朱棣就和朱元璋一样,成为了太庙中的“钉子户”,不会被后世移出太庙。

既然朱棣不能动,那么按照血缘关系,就只能将朱棣的儿子——在位时间较短、政绩相对不那么突出的仁宗朱高炽移到偏殿,然后把自己的亲生父亲献皇帝朱祐杬移入太庙主殿。


四、改庙号背后更深层次的算计

除了为父亲入太庙腾位置这个直接原因外,嘉靖帝改朱棣庙号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朱棣和嘉靖帝都不是以常规继承顺序获得皇位的,朱棣是藩王造反夺取皇位,嘉靖帝则是因为堂兄无后而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

嘉靖帝抬高朱棣的地位,把他与朱元璋并称为“明朝二祖”,其实也是在强调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朱棣当初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做了很多努力,嘉靖帝越是肯定朱棣的正统地位,自己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也就显得越合理,越能得到朝廷上下和天下人的认可。

从礼仪和祭祀制度来看,嘉靖帝想要恢复明堂祭祀,并让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在明堂祭祀中配享。

但按照旧制,明堂祭祀应该是太祖朱元璋配享,太宗朱棣作为“宗”字辈之首,在祭祀礼仪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如果不改变朱棣的庙号和地位,兴献王很难在明堂祭祀中获得合适的位置。

将朱棣升为“成祖”后,让朱棣进行郊祭,兴献王在“宗”这一群体中与其他皇帝竞争堂祭时,压力就会减小,嘉靖帝也就能实现让生父参与配祭天地之事的目的。

五、对朱棣名声的负面影响

嘉靖帝将朱棣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表面上看是对朱棣的尊崇,将他的地位提升到与朱元璋并列的高度。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改变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朱棣一直以来努力维护的正统形象。

“太宗”意味着皇位是顺位继承,是从太祖朱元璋那里合法继承而来;而“成祖”则有开创帝业之意,通常开国皇帝才称“祖”。

朱棣一生都在竭力掩盖靖难之役篡位的事实,强调自己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死后庙号“太宗”对他来说是一种正统的象征。

改成“成祖”后,虽然看似抬高了他的地位,但也等于间接承认了他的皇位是通过武力夺取、重新开创而来,坐实了他“逆取皇位”的名声 。

嘉靖帝对朱棣谥号也进行了改动。朱棣原来的谥号是“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更改后的谥号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把原来的“体天”改成了“启天”,“广运”改成了“肇运”。

原来谥号中的“体天”,有体察天意、依据天命之意,而“广运”有拓展国运、延续正统之意。

改后的“启天”和“肇运”则有另辟天地、开创国运之意,表明朱棣是开创者,而非单纯的继承者。

这进一步强化了朱棣皇位来源不正的暗示,对朱棣的名声产生了负面影响。

结语

嘉靖帝将朱棣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为父亲入太庙腾位置的现实需求,也有巩固自身统治合法性、调整祭祀礼仪等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而这一改变虽然在当时解决了嘉靖帝面临的一些问题,但却对朱棣的历史形象和名声造成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成为明朝历史上一段充满争议和值得深入探究的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嘉靖   明升暗降   不肖子孙   庙号   明朝   谥号   太庙   牌位   生父   皇位   正统   皇帝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