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遭遇大米危机!米店倒闭创记录,曾有日媒甩锅中国抬高米价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作为中华文化圈的重要一员,日本几乎方方面面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连最基本的饮食习惯也不例外。大米这个在中国人餐桌上扮演主角的食材,跨海后在日本竟然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最近,这个岛国却陷入了一场被称为"令和米骚动"的大米危机。数据显示,2024年度日本累计有88家从事米粮类批发和销售的米店倒闭或停业,创下近五年来的最高纪录。这些曾经遍布日本街头巷尾的传统米店,如今正一家接一家地关门大吉。

大米短缺、价格飙升、米店接连倒闭——这一系列现象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对普通日本人带来了哪些影响?政府又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日本大米为何突然"不够吃"了?

现在来看,日本确实面临着严重的大米短缺问题。从2024年夏季开始,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米店频频出现库存不足的情况。有些米店甚至出现了"有客户没大米"的尴尬局面——即使顾客愿意掏钱购买,店家也无米可卖。这种短缺状况在近几个月变得更加严重,许多日本家庭开始限量食用大米,一些餐厅也不得不调整菜单,减少大米供应。

大米短缺直接推动了价格飙升。据报道,2024年产的新米平均每60公斤(一袋)价格达到了2.4383万日元(约合1217元人民币),比上年贵了约六成。如果从长期来看,大米价格在近5年内上涨了约七成。特别是一些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平价大米品牌,价格甚至翻了一倍。对于普通日本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价格上涨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许多日本消费者被迫改变饮食习惯,减少大米消费,转向面包、面条等替代食品。另一方面,餐饮业也受到了冲击,许多小型餐厅不得不提高价格或减少大米份量,这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的就餐体验。

那么,为什么日本会突然面临大米短缺呢?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首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据日本《周刊文春》等媒体报道,2023年夏季,日本许多大米产区经历了罕见的高温天气,这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高温导致水稻结实不良,每公顷产量大幅下降。同时,暴雨和台风等极端天气也对部分地区的稻田造成了破坏。

农业人口老龄化和耕地减少同样也有影响。日本农民平均年龄已超过65岁,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导致种植大米的农户数量逐年减少。正如75岁的新潟更重要的是政策调控不力。日本政府为了保护农业协会的利益,在大米价格开始上涨时,并没有及时将储备粮投入市场,这使得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直到情况变得严峻,政府才分两次共释放了21万吨的储备大米,但这一措施的效果有限。

随着2025年世博会的到来,预计大米供应短缺将会更加严重。日本粮食自给率仅为38%,大米作为主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的政策和措施似乎无法有效应对这一危机。

倒闭潮下的米店生存困境

米店倒闭数量创新高并非偶然。据日本帝国数据库统计,2024年度累计88家米店倒闭或停业,这一数字连续两年增加,创下了过去五年来的最高记录。

从经营状况来看,有25.2%的米店同比上一年度"收益减少",22.4%的米店跌至"赤字"。合并起来,"业绩恶化"的比例高达47.6%,也就是说,几乎一半的米店都陷入了经营困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大米短缺外,还有几个关键因素在发挥作用。

行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冲击尤为重要。随着大米销售自由化,传统米店面临着来自大型超市和连锁店的激烈竞争。大型零售商凭借完善的供应链和规模优势,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大米产品,这使得小型独立米店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长期以来,这种结构性变化就对传统米店构成了威胁,而大米短缺危机则加速了这一淘汰过程。

供应链脆弱也有影响。相比大型连锁超市,小型米店的供应网络不够稳定和多元化。在大米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大型零售商往往能够优先获得有限的资源,而小型米店则面临采购困难。有些米店无法按计划采购到足够的大米,即使有客户需求也无法满足,这直接导致了销售额的下降。

还有则是利润空间被挤压。尽管大米价格上涨,但米店并不能从中获益。相反,由于新米的采购成本超过预期,加上竞争激烈无法将全部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许多米店的盈利能力反而大幅下降。

面对这种困境,一些米店尝试通过扩大供应商和将销售对象集中为现有客户等方式来稳定大米供应。但这些措施的效果有限,预计2025年米店倒闭潮将持续。随着米农高龄化以及供应网点的减少,日本大米供应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甩锅"中国?日本大米危机的真相与误导

在日本大米价格飙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之际,一些日本媒体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解释"——将大米涨价的责任归咎于中国。这种"甩锅"现象不仅引起了中日两国网民的关注,也暴露出某些媒体报道中的逻辑漏洞。

据报道,2月16日,全日本新闻网(ANN)在节目中引用了一段所谓的"爆料",称日本米价是"被中国人炒高的"。这一说法的"证据"仅仅是一名目击者声称在横滨中华街看到一名疑似中国人的女子购买大米,并表示"有多少就买多少"。

尽管这一报道既没有确认该女子的真实身份,也没有调查所购大米的最终去向,但却在一些观众中引发了对"中国人让日本人买不起大米"的不满情绪。

然而,这种说法很快就遭到了其他日本媒体和理性网民的驳斥。日本《周刊文春》等媒体明确指出,日本米价暴涨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导致的产量下降,以及日本政府为保护农业协会利益而延迟释放储备粮的政策失误。这些才是真正导致大米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更有日本网民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质疑:美国洛杉矶亚洲超市内出售的日本产大米,在算上运输、税费等成本后,售价仍比日本本土便宜。如果真如某些媒体所言,大米被大量购买出口,那么海外市场的日本大米价格理应更高,而不是更低。

实际上,将日本国内问题"甩锅中国"似乎已经成为某些日本媒体的惯用手法。中日两国网民发现,除了大米价格外,日本媒体还曾将咖啡、鱼、牛肉、胡椒、可可和日本威士忌等多种商品的价格波动归咎于中国,角度各不相同,甚至自相矛盾。

对于日本大米危机的真相,我们需要回到事实本身。日本大米短缺和米店倒闭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农业人口老龄化、耕地减少以及政策调控不力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将这些复杂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外部因素,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国际误解和矛盾。

面对大米危机,日本政府已经释放了部分储备粮,但这只是一种短期应对措施。长期来看,日本需要制定更全面的农业振兴计划,吸引年轻人进入农业领域,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耕地保护力度,并建立更加灵活和有效的粮食储备机制。

日本的大米危机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问题。解决大米短缺和米店倒闭问题,既需要科学的政策措施,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媒体应当客观报道事实,避免以偏概全或将国内问题简单"甩锅"他国,这样才能为危机的真正解决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资料:

《日本怪论!“甩锅”中国》环时财经 2025-2-28

《危机难解!日本米店倒闭破纪录》环球时报2025-04-0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米价   米店   日本   大米   危机   储备粮   短缺   网民   美食   农业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