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https://www.reuters.com/sustainability/boards-policy-regulation/major-us-online-retailers-remove-listings-millions-prohibited-chinese-2025-10-10/
数百万件中国电子产品从美国在线零售平台集体消失,标志着华盛顿在科技安全领域的管控策略进入新阶段。10月11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布兰登·卡尔宣布,主要在线零售商已移除大量被列入禁售名单或未经授权的中国电子产品,涉及华为、海康威视、中兴通讯、大华科技等公司的家用安防摄像头、智能手表等消费电子设备。这一举措不仅是美国近年来针对中国科技企业一系列监管行动的延续,更揭示了全球科技供应链重构的深层逻辑。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此次行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套系统性监管框架的最新落地。自2018年《联邦采购供应链安全法》颁布以来,美国已建立起多层次的技术安全审查机制。该法案明确禁止联邦机构使用华为、中兴、海康威视、大华、海能达五家中国企业的产品,开启了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全面限制。
在此基础上,联邦通信委员会创建了"覆盖名单"制度,将被视为国家安全威胁的企业列入黑名单,禁止授权这些企业的新设备进口或销售。根据该机构最新规划,10月28日将就更严格的限制措施进行投票,计划禁止授权含有覆盖名单上企业零部件的设备,并赋予机构在特定情况下禁售此前已获授权设备的权力。这意味着限制范围将从整机产品扩展到零部件层面,封堵了中国企业通过供应链渗透的可能路径。
今年9月,联邦通信委员会又启动对七家中国政府拥有或控制的测试实验室的认证撤销程序,这些实验室原本负责测试在美国使用的智能手机、摄像头和电脑等电子设备。此举进一步压缩了中国电子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认证通道,从生产、认证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限制链条。
这套组合拳的核心逻辑在于,美国试图在技术基础设施层面建立"可信供应链"体系。卡尔在声明中强调,这些设备可能使中国"监视美国人、破坏通信网络,并以其他方式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尽管相关企业多次否认这些指控,认为是污蔑,但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技术安全已超越商业考量,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议题。
禁令对被波及企业的影响不容小觑。在视频监控领域,海康威视和大华科技占据全球市场的显著份额。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海康威视在全球视频监控市场的份额约为24%至31%,连续多年位居第一;大华科技以约10%的份额紧随其后。美国市场虽非两家企业的最大收入来源,但作为高端市场和技术风向标,其象征意义重大。禁令不仅直接影响在美销售,还可能引发其他西方国家的跟进效应。
在电信设备领域,华为的全球领先地位更加突出。根据行业咨询公司Dell'Oro的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华为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的份额达到31%,远超诺基亚的13%和爱立信的12%。中兴通讯也以10%的份额位列第四。尽管美国市场对华为几乎完全封闭,但其在全球其他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地位依然稳固。这种市场分化凸显了全球科技供应链正在经历的深刻裂变。
美国的限制措施也对本国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大量消费者此前购买的中国品牌安防摄像头、智能穿戴设备面临软件更新、售后服务等问题。在线零售商需要投入资源建立新的合规审查流程,以防未来再次出现违禁产品。这些成本最终可能转嫁给消费者,推高相关产品价格。
对于试图填补市场空白的欧美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安防监控领域,瑞典的安讯士、韩国的韩华视觉等企业可能扩大市场份额,但它们在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方面能否与中国企业竞争,仍是未知数。在电信设备领域,爱立信和诺基亚虽然在欧美市场占据优势,但两家企业近年来财务表现不佳,研发投入受限,在5G-A和6G技术竞赛中面临压力。
从长期来看,这场博弈将倒逼各方加速自主创新。中国企业在面临市场限制的情况下,已加大对核心技术和供应链国产化的投入。华为在遭遇美国芯片禁令后,推动了国内半导体产业的突破。美国和欧洲也在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欧洲芯片法案》等产业政策,重建本土制造能力。这种"脱钩"压力下的技术竞赛,可能在短期内造成资源重复投入,但也将推动全球技术创新的多元化发展。
当前的技术管制措施表明,科技产品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交易对象,而是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要素。美国通过系统性的监管框架,试图重新定义可信技术的边界。这一进程将深刻影响全球科技产业的竞争格局,也将考验各国在开放合作与安全自主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