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式茶饮在美国可不算平静,茶话弄一天之内开了三家店,茶百道在法拉盛顺利开张,就连之前靠主题曲洗脑的蜜雪冰城,纽约门店也在围挡装修了。
更有意思的是,纽约还冒出了“中国茶街”,好几家中式茶饮品牌凑一块儿,看着是要集体在美利坚闯一闯。

国内的茶饮店早就多到走几步就能撞见一家,年轻人虽然爱喝,但市场基本饱和了,品牌不出海找新机会才怪。
之前中式茶饮在东南亚就挺成功,蜜雪冰城在那儿都开了4000多家店,数量真不少。

还有书亦烧仙草,专门盯着印尼18到24岁的大学生,首店就开在印尼大学旁边,没挤传统商圈,反而靠学生之间互相推荐,开业当天订单就爆了。
我觉得书亦烧仙草这招挺聪明,不跟别人挤热门地段,专门抓准一个群体深耕,比盲目开店靠谱多了。
而且东南亚气候热,大家也爱喝甜的,跟国内饮食习惯接近,离得又近,供应链也方便,这些客观条件确实帮了大忙。

不过东南亚好做,不代表美国也能顺风顺水。
现在这些品牌带着国内积累的信心去美国,先在华人多的地方开店,比如法拉盛,茶百道在那儿开业首周,每天都有800多人光顾,大多是华人。
其实这么选也合理,先靠华人攒点口碑,再慢慢试着吸引本地人,总比一上来就扎进陌生市场强。

但美国人对中式茶饮的印象,跟咱们想的差太远了。
本来想他们可能多少了解点,后来发现,多数美国人觉得中国茶就是用茶叶泡的热饮,喝着还苦,得慢慢品,完全不知道现在的中式奶茶有珍珠、芋圆这些小料,还能做冰的。

这种刻板印象不打破,想让他们常喝可不容易,更麻烦的是,美国人喝杯装饮料,首选还是咖啡。
星巴克在美国有1万5千多家店,中式茶饮品牌跟人家比,门店数量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所以现在品牌都在想办法,比如霸王茶姬做了茶咖融合的饮品,既有茶香又有咖啡味,专门吸引对咖啡不耐受的年轻人,听说首月销量就占了门店的四分之一,这招倒是挺灵活。

还有美国人对糖的需求,实在有点夸张。
他们平时吃的糖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还多,中式茶饮在国内默认的糖度,到美国得降30%,可就算这样,还有不少人要求再加糖。
奈雪的茶后来改用蜂蜜代替部分蔗糖,既满足甜口,又能说自己健康,复购率反而比全糖的高,看来适应本地口味是真的重要,另外,还得防着内卷。

之前希音在法国因为低价竞争被封杀,美国对不正当竞争的法律管得也严。
现在在美国的中式茶饮品牌,定价都在5到8美元之间,差不了1美元,暂时没出现打价格战的情况,但以后门店多了,能不能守住这个底线,还得看企业自己。

除了市场本身的问题,中美之间的大环境也得考虑。
虽然现在贸易战暂时停了,但谁也说不准以后会不会有新政策,要是波及到茶叶、珍珠这些原料,供应链一断,门店可就麻烦了。
蜜雪冰城好像提前想到了,在美国找了本地供应商合作,原料本地化率到了60%,这样就算有变动,影响也能小点儿。

还有些品牌想着以后在美国上市,但地缘风险这么不确定,贸然上市怕是要吃亏,万一成了“垃圾股”,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更别说美国有些州已经开始限制中国人投资,现在还没波及到餐饮连锁,但以后会不会变,谁也不敢保证。

其实前面说的这些,比如怎么让美国人接受、怎么适应口味,都算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想在美國长期做下去,光卖奶茶肯定不够,很显然,得把茶叶当成文化载体才行。
比如霸王茶姬美国门店,装修用了水墨和竹编元素,成了小红书和Instagram上的打卡点,曝光量都超500万了。
茶百道去年中秋还在美国推出了月饼加茶饮的礼盒,结合中国节日,一下子卖了1万份。

我觉得这种文化输出比单纯卖产品管用,能让美国人觉得喝中式茶饮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买杯饮料。
而且现在品牌之间要是能别互相较劲,一起做点事就更好了。
比如参考日本拉面协会的模式,搞个中国茶饮出海联盟,一起定原料标准、共享供应链,遇到政策问题也能一起应对,这样比单打独斗强多了。

说到底,中式茶饮想在美国刮起真正的旋风,不是开几家店就行的。
得打破美国人的刻板印象,适应他们的习惯,扛住可能出现的地缘风险,更要从卖产品升级到传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不是一阵风,而是真正在美利坚站稳脚跟,让中国的“茶生活”被更多人接受。

世界从不平静司马为您解析,今天到此为止,下期我们再见!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