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人口这事儿,大家都挺关心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出生率低迷,老龄化加剧,感觉未来日子怎么过都得掂量掂量。
官方数据摆在那儿,2022年咱们总人口14.1175亿,已经开始负增长了,新生儿出生率全球倒数第二,仅有6.77‰。平均寿命拉长到78岁左右,但年轻人结婚生子意愿不高。
这股趋势要是继续下去,到2060年人口到底剩多少?专家们意见不一,但基于可靠模型,大多指向一个数字:大约10亿左右。
易富贤这个人口学家,早年就预测过类似情况,他说2060年会降到10亿,这话听着有点扎心。联合国最新报告也调整了预期,显示中国人口将持续下滑。
中国人口总量在2022年触顶后就开始往下走,这不是突发事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总人口14.1175亿,比上年减少85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为什么?简单,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出生902万,死亡1041万,净减139万。生育率只有1.09,远低于更替水平2.1。60岁以上老人2.97亿,占21%,65岁以上2.1亿,占15%。这比例在全球都算高的,日本是29%,但咱们基数大,绝对人数吓人。
再看结构,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8.96亿,占63.4%,但这块儿也在缩水。过去靠人口红利拉动经济,现在红利没了,劳动力供给跟不上。
2024版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指出,中国生育率预计到2050年稳定在1.1左右,寿命继续升到82岁。这意味着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负担重。
专家分析,2023年出生率继续跌,估计900万出头,死亡率保持在7.5‰左右,年净减少会加速。像上海、江苏这些地方,老龄化更严重,上海65岁以上占20%以上,养老床位供不应求。
从全球比,中国人口占世界18%,但印度已经超了,2023年印度14.7亿,中国第二。未来印度还会涨到16亿以上,咱们则往下掉。
国家发改委报告提到,人口要素变化会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2021-2035年GDP增速预计4.95%,部分原因就是劳动力质量和数量双降。
劳动年龄人口到2035年降到7.87亿,2050年6.22亿,21世纪末3.31亿。这数据不是吓唬人,是基于统计模型算出来的。生育断崖效应明显,多地出生人口减10%-30%,像河南、山东这些农业大省,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严重。
老龄化不光是数字,还牵扯社会保障。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2023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6亿人,但基金收支压力大。医疗资源也紧,老人慢性病多,医院挂号难。
专家说,到2030年,超级老龄社会来临,65岁以上超20%。这阶段,人口总量还会稳在14亿以上,但质量问题突出。
联合国预测,2035年前保持14亿,之后滑坡。说白了,现在底子就摇摇晃晃,到2060年剩多少,得看政策怎么调,但趋势是降的。
专家们对2060年人口的估算,大体上围着10亿转,但具体数字有细微差别。易富贤是知名人口学家,他在威斯康星大学工作,早从2005年就预测中国人口峰值13.3亿,实际2021年到顶14.12亿,挺准的。
他在2016年纽约时报访谈中直言,到2060年人口10亿,2080年7亿。为什么这么算?因为计生政策导致少生4亿人,数据失真,实际生育率更低。他用cohort模型分析年龄结构,输入低生育率1.05,模拟出每年净减1100万-1700万,从2050年起加速。
易富贤强调,联合国高估中国人口,2024版WPP预测2100年6.33亿,比之前7.67亿低,2060年隐含在13亿左右,但他说这还乐观。
国内报告也类似。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中方案,到2050年11.7亿,2060年没直说,但老龄化率36.2%,总人口推算约10.5亿左右。低方案更狠,2070年8.75亿,2100年4.79亿。
任泽平团队在2020年预测,十四五时期负增长,2050年急剧萎缩,2100年不到8亿,2060年介于12亿以下。能源基金会报告显示,2060年70-75岁组成最大年龄段,联合国图表证实老龄化明显,总人口下滑到10亿级别。
国家层面,卫健委和统计局联合预测,到2050年老人4.87亿,占34.9%,总人口13亿左右。2023年人民日报文章引联合国数据,2060年前增长率不低于-1.0%,从2050年13亿推,2060年约12亿,但结合负增长加速,实际更低。
复旦大学报告不同方案下,鼓励生育好,峰值14.1亿后缓降到2030年14亿,但基线是降到10亿。浙江大学研究,劳动人口到2060年进一步缩,经济影响大。
国际上,世界银行和IMF也关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增长放缓。SSP情景下,2060年人口比2016年少,SSP3最坏18.3亿全球,但中国份额降。易富贤在2024年评论联合国报告,高估问题还在,华人社区生育率低证实他的观点。
总体看,专家共识是2060年9-12亿,主流10亿。模型基于历史数据、迁移率、寿命调整。像蔡昉等学者,早年预测分放二孩后峰值15亿,但实际没实现,生育意愿低。
这些预测有逻辑链条:从当前负增长起步,年均减1000万,40年累计减4亿,剩10亿。联合国中等变体下,2060年总人口1.39亿峰后降,但中国具体是下滑。报告强调,政策调整空间小,生育率难回升。
为啥人口要降到2060年10亿?根子在生育率低迷和老龄化叠加。三大原因摆那儿,第一,养娃成本高得离谱。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补课、兴趣班一堆钱,房价高,年轻人月光族多,俩人生活都紧巴巴,哪敢要孩子?
国家统计,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占收入30%以上,农村也追不上。经济腾飞了,但分配不均,年轻人996工作,精力耗光,享受生活都来不及。
第二,女性观念转变大。过去传统思想重,生孩子是义务,现在女性独立,追求事业,明白养娃辛苦,孕期、生产、带娃全靠妈。生育率低,韩国更惨0.78,中国1.09,但趋势类似。
专家说,女性教育水平升,晚婚晚育正常,平均初育年龄推到30岁,窗口期短。政策鼓励三孩,但执行难,托儿所少,产假虽有,但职场歧视还在。
第三,结婚率低,单身多。彩礼、房车压力大,年轻人收入跟支出不成正比,2023年结婚登记600万对,比峰值减一半。城乡差距大,农村男多女少,城市剩男剩女多。
疫情后更明显,经济不确定,推迟婚育。联合国报告,亚洲低生育国共通病,中国加剧版。劳动力红利没了,养老金负担重,1:2养老比到2060年常见。
这些因素互动,生育意愿低,出生率追不上死亡率。专家分析,过去计生政策基数小,现在惯性大,调整慢。区域差异,东部低生育,西部稍高,但整体拉低。
经济影响,消费降,内需弱,出口靠不住。说到底,人口不是孤立,社会经济全链条问题。政策得从减成本、建保障入手,但效果见效慢。
到2060年剩10亿,意味着啥?经济增速放缓,GDP潜在率降到3-4%,劳动力短缺,产业升级靠科技,但老人消费医疗拉资源。
社会保障网得织密,养老保险覆盖率高,但基金可持续性差。城市化继续,但空巢老人多,社区服务跟上。国际地位,人口降,地缘影响力变,印度超车明显。
应对上,专家建议多管齐下:补贴生育,减教育医疗费,建托育系统。移民有限,但优化结构。易富贤说,承认数据失真,早调政策。联合国推中等生育方案,但现实低。
个人层面,多锻炼,存养老钱,投资理财。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强调人口质量,2035远景目标稳增长。负增长已现,生育率难反弹。联合国调整下也支持。但如果政策猛,降幅可控。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