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吕静贤
01
武志红在他一篇文章里讲了这样一件事:他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和两对夫妻出去玩,其中一对夫妻带了一个5岁的小女孩,小女孩很可爱。
另外一对夫妻挺喜欢这个小女孩,路上总是逗她、和她说话,但这个小女孩却不怎么理他们。
最关键的是小女孩的父母不去提醒他们的女儿:快叫叔叔阿姨呀!叔叔阿姨问你呢,你怎么不出声啊?……
相反,他们任由孩子沉默。
然后他这个朋友观察到,这个小女孩尽管不回应叔叔阿姨,但却在一旁细细地观察他们。
观察半天后,小女孩断定这个叔叔阿姨是对自己挺好的,而且自己也挺喜欢他们的。
于是下午,小女孩就主动地叫叔叔阿姨,并和他们积极地互动起来。
02
武志红说,最好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如果能把孩子养成这样,那么父母也就赢了。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是一种“控制”:出去外面,要求孩子这样、那样。
而忽略了孩子天生就拥有的能力: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关系,用自己的节奏去判断应该怎么做。
不被父母刻意教育和控制的孩子,心就会生出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主体感。
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到哪里,父母都能放心。
03
武志红老师的这个观点我也很认同。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刻意去说教,而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各方面自然而然地成长。
为什么最好这样呢?
因为你一旦去说教孩子,孩子遵从你的要求、规则去做,表面上孩子是在学习成长,变得懂事、有礼貌,学会为人处事。
但是实际上孩子的心智其实是停止了成长。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孩子仅仅只是遵从你的教导,比方说出去外面要讲礼貌、要主动和人打招呼。
他仅仅只是知道应该这样,而且是遵从外界的教导。
但他的内心却没有去感受、去思考,仅仅只是知道应该这样。
所以他的心智其实是停止了成长,仅仅只是知道要遵从外界所谓的规则来行事,来做任何反应。
但如果你不管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呢?
孩子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感受:在这样的情景下,我应该怎么样?应该如何反应?
在思考的驱使下作出相应的反应。
而当孩子对外界做出相应的反应时,外界的反馈也就会马上来到孩子身上:
比方说当孩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时,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这样就让孩子马上感受到自己行为所带来的相应结果。
“哦,原来应该是这样”“原来我这样做,对方会有这样的反应”……等下次再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孩子就会自然而然、老练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个其实就是孩子在实践中心智的成长和发展。
04
这样从小到大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在大量实践中获得心智成长,发展出应对外界各种状况能力的孩子,与那些从小到大一味被父母管教、听话懂事而建立起相应的处事规则的孩子相比:
将来在社会上为人处事,谁会更加灵活?谁会更有智慧?
我们说的某人做事死板、不灵活、不会变通,和那些做事灵活、能随机应变的人的差距,其实就是来源于这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谁在实践体验中更多一些。
在实践中获得更多自由体验和抉择的孩子,面对实际具体问题时,更能做出合适的反应和选择;
而从小一味听话、被父母大量教导的孩子,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时,却容易毫无头绪、不知所措,以一种固定方式应对数种情境。也就成为他人眼中的做事死板、僵化。
两者将来出来社会,谁更容易适应社会?谁在社会中更游刃有余?
可想而知。
05
所以父母在外面的不管教孩子,表面上是父母不负责任、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但是实际上却是父母用心的放手和对孩子教育的长远规划:
帮助孩子获得更多实践体验,促进孩子心智上的成长和发展。
当然这里父母的放手,不是外面那些熊孩子家长对熊孩子各种不良行为的不闻、不管、不顾。
而是在不影响、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在外面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对外界自己去把握、决定和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反应。
由此,孩子在心智上才会获得更好、更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