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希林
“良渚与同时期的红山、大汶口等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技术传播与礼制借鉴?”“为何是良渚代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第三届“良渚论坛”前夕,潮新闻与良渚古城联合发起“我与良渚论坛”全球提问计划。征集期间,不少网友向专家提问,想探寻远古文明的深邃与辉煌;还有一些网友关注,普通游客,特别是年轻人,可以如何参与古老文明活化的创新表达方式中。
我们精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由记者带至论坛现场,向考古学家、文化遗产专家面对面提问。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嘉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作为特邀嘉宾,就网友关心的良渚文明相关问题进行了专业解答。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在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上分享 马黎/摄
良渚与红山、大汶口文明交流早有痕迹
浙江网友“阿祥”提问:考古证实良渚文明的玉器等要素曾传播至陶寺、石峁等黄河流域遗址,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关键物证。请问专家:良渚文明与同时期的红山、大汶口等文化间,存在怎样的技术传播与礼制借鉴?其衰落后的文明基因又如何融入夏商周文明体系,为“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
王宁远指出,红山文化比良渚文化早,大致相当于长江下游区域的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时期,红山玉器和凌家滩,有些玉器器型上有类似之处,被认为(两种文明)存在交流。而凌家滩玉器和良渚玉器有传承的关系。良渚文化消亡后,玉器和一些因素随着人群流动进入其他地区,并逐步影响到商周时期。
专家们是如何看良渚的玉和玉文化的?这个问题,潮新闻·钱江晚报专访考古学家、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时,他给出了答案。

孙庆伟在第三届“良渚论坛”上的发言 图片来源:良管委
“就目前的发现来看,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玉文化,良渚应该是最高峰。我们通常讲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只有在良渚和石峁被发现以后,才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多元一体。5000年,看良渚;4000年,看石峁。如果没有良渚和石峁,我们说的多元一体,在文明形成阶段,是很难有考古学支撑的。从目前来看,关于玉器文明,我们找到最早的高峰就两个,一个良渚,一个红山。所以,从文明的源头上看,这是良渚非常关键的贡献。”
为何是良渚代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浙江游客@“胜之”提出,比良渚文化更早也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有很多,比如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那为什么是良渚文化,能够申遗成功,能够代表史前中国文明与世界交流?与红山、仰韶、河姆渡等相比,良渚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王宁远解释,河姆渡,仰韶等文化虽重要,但那时候还是个村子规模。红山属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但考古证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尚未达到良渚的水平。而良渚则已明确进入国家阶段,拥有宏大的城址、复杂的水利系统和成熟的礼制体系,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因此,良渚更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具备与世界其他古文明对话的资格。
良渚文明衰亡与文明交流:洪水可能是关键因素
浙江网友“@甜蜜蜜”关心,良渚文明是如何衰亡的?它同其他世界早期文明的关联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有对外传播和交流?
王宁远分析,良渚文明的衰亡可能与晚期洪水及海平面上升有关,导致稻田盐碱化,农业系统崩溃,无法支撑庞大人口。至于与其他世界早期文明的联系,目前考古学上尚未发现大规模、远距离的交流证据。良渚与世界相同时段的其他文明,似仍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目前考古上似乎看不到当时有这么大的空间尺度的世界文明间的交流。
在潮新闻客户端,不少潮客关注,普通游客或者年轻人,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欣赏那些看似遥远、实则血脉相连的古老文明?这个问题,潮新闻记者在专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时,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
5000年前,为了守护家园免遭洪水侵袭,良渚先民们“集思广益”修筑了巍峨水坝。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夏泽翰提出可以邀请各国在华留学生及全球青年共同思考这些问题。
“另外,系统性的水稻种植推动农业与水利的发展,使良渚古人从狩猎采集转向定居文明,并孕育了像玉文化这样的艺术形态。我认为,可以创造很多向古人学习的机会,例如通过在线方式邀请全球青年学生,拍摄并分享各自地区的世界遗产影像。我期待下一届‘良渚论坛’ 能开辟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影像展示空间,透过年轻的视角回望过去,让世界各地的年轻声音在这里交汇,既能满怀自信地展望未来,也能从人类的共同过往中汲取灵感这将会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夏泽翰说。
除了以上网友提问外,潮新闻客户端,@小桂子@雾秋两位用户的提问,也是#我与良渚论坛#话题区精选投稿。即日起7个工作日内,我们将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联系您,为您寄出一份文创好礼。
通过此次全球提问与专家回应,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良渚不仅是浙江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以其高度的文明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关键一环。而今,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人类共同遗产,正持续向世界讲述东方文明的古老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