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请14岁小姑娘参加开国大典,遭到拒绝,毛主席:我得见见她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江边一个渔家女,手臂被炸伤、划船六趟不退,活下来才14岁。

毛主席点名要请其进京,她却没去,两年后,毛主席说:“我得见见她”,她到底干了什么?

长江边的血,烧出来的名字

1935年冬,马家坝村结冰的江水冷得像刀,一个女婴刚落地,父亲望着家里空空的米缸,说不出话,娘亲瘦得皮包骨,还没坐满月就下田挖野菜。

这孩子三岁,就被送去给地主当童养媳,谁也不问她愿不愿意,家里要活命,得换点粮,她被送去了。

“饭吃剩的,活干满的”,地主家没人把她当人。

冬天睡在柴垛上,夏天挑水喂牲口,大点后,还得下地割稻,谁敢偷懒?一根柳条抽下来,打到青一块紫一块。

她说:“我挨打不哭,就咬着牙忍着”,那时候,小小一个人,心里早烂熟了一句话——“早晚我得逃出去。”

1948年,兵来了,不是国民党的,是解放军。

村口打了一仗,地主一夜卷着细软跑光,第二天,穷人砸了地主的粮仓,也跑回家,身上全是疤,眼里全是火。

解放军说:“江南快要打仗,南岸没平,得过江”。

马家坝是要地,解放军筹备渡江战役,要征集渔船,可这是老百姓的命。船没了,吃什么?风一吹就翻,江里一颗子弹打下来,命就交代了。

村里一片沉默,有人背着船藏了,有人装死说家里没船,马三姐站出来,说:“我家的船,我拿去。”

十四岁,没人拦得住,哥哥一听,也跟着走了,两个娃拉着自家小渔船,拽到江边,递了上去。

指挥员本来想收了船就行,这丫头非要一起上:“我熟水路,黑天我也能走。”没人信。

她扯了下裤腿,露出冻得发黑的脚踝:“我划惯了,命硬。”

那天夜里,她第一次下江,送的是一个加强连,三十多号人。一出发就是敌军照明弹。光亮一片,火力扫来。她低着头埋桨,船底炸出个洞,江水灌进来,船跟着晃。

有战士喊:“跳水!”她没理,咬着绳索一口气划到小洲子,找了破渔网糊住船洞,再划回来继续送。

她整整跑了一夜。来回六次。把三个排送上岸,又回头接下一个班。

天亮最后一次回来,碰上敌军炮弹一发擦船边炸开,她右臂被弹片划开,血染满船板。

“送你去包扎”,战士说,她摇头,自己把一块破布绑上,又爬回船头去撑篙。

她是那一带年龄小的船夫,是唯一一个,带伤还撑完全程的孩子。

战斗打完那天,指挥部点了名,叫她站前面:“这是支前模范”,她站着,身上是渔民旧棉袄,头发还没梳顺,她才十四岁!

两封信,三年命运拐了个弯

1949年9月,无为县邮政所的人扛着一封信,进了马家坝村,汗没擦,嗓子先哑了:“找马三姐的。”

盖着朱红印的信,署名毛主席,信到手,村里沸了。

有人说是假的,有人说是“抓壮丁”,老支书颤着手念出“邀请参加开国大典”时,一群人围着看,眼珠子都红了。

可最后她没去,家里炸了锅,爹不敢让去,娘哭了三天三夜。

马三姐坐在灶台边,双手烫着泥炉的余温,脸不抬,不是没想过要去,想了一晚上。

可外面是天安门,屋里是爹娘,一个才14岁的女孩,要从江边走到北京,中间三千里路,不光远,是命不保的远,土匪、坏人、抓壮丁的残兵游勇,到处都是。

她不是怂,是心里清楚:这趟要是走了,可能回不来。

还有学堂刚开张,课本刚发到手,她说要上学,不想一辈子当文盲,不吭声,信收好,锁进抽屉,谁也没告诉。

但这事没完,1951年,正是国庆前夕,毛主席突然提起:“那个撑船的小姑娘,现在在哪?”

中南海值班的记录员愣了,赶紧去查档案,调安徽省代表团,几个电话打下来,无为县炸了第二次。**

这次是命令,她得去,省里派人接,公安护送,她进了北京,第一次离开安徽,第一次穿皮鞋,第一次坐火车。

坐在怀仁堂,和毛主席坐同一排,主席问她话,她站着没答上来,不是怕,是不敢动。

那一刻她才真信,自己这个渔家女,被国家记住了。

那天散场后,手里多了一张小纸条,毛主席亲笔五个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她没哭,纸塞进胸口,一路紧贴心口带回安徽,村里人围着看,她没多说。

一支木桨,划穿半部中国近代史

渡江战役前,马三姐的生活全写在江水上,船是旧的,人是瘦的,一年四季,脚底板不离水。

她家住在码头边,渔网铺满柴房,早上三点划出去,晚上八点才回来,江面潮急浪重,挂点风就翻。

干惯了这活儿的人,命早就拴在水上。

1949年4月,解放军征船时,她第一个站出来,把家里那条又好、又快、又不该碰的渔船推给了部队。

没人拦得住,哥跟着,上船,没人叫她,自己冲上去,解放军需要人带路、运兵、识水路,她行。

白天开船,晚上巡哨,一夜跑六趟,三百人、一船接一船过江。

炮火打下来的时候,她的手臂被划开,血和水混一起,没哼一声,划得快,懂水路,能躲炮,解放军说她是“江上眼睛”。

最狠的一次,是炸碉堡,带人从小支流抄近道,把一个班送到敌后。

那晚风大,水急,船卡在枯枝上,她跳下水,拔了绳再上船。

那时候她胳膊还带伤,连水都蹚得稳,战后没给她奖章,也没钱,只说了一句:“记上了。”

名字上报中央,档案贴着红星,一张黄纸,塞进厚厚一沓文件中,落款:支前模范,马三姐。

后来开国典礼要请支前英雄,那张纸又被翻了出来。

毛主席看到名字,问了一句:“她来不来?”那个“她”,就是那年撑船的小姑娘。

没受过正规训练,不识军衔,不戴肩章,甚至连鞋都是草编的,可她带过兵,载过人,划过命。

马三姐是江上的兵,不穿军装的兵。

很多年后,地方要评革命模范,马三姐只说:“我不是兵,我就是撑过一夜船。”

但就是那一夜,把她撑进了,共和国的档案里。

一次拒绝,一场坚持,背后有账算不清

1949年拒绝毛主席的邀请,谁听了不觉得遗憾?可马三姐从不后悔。

那年战乱没彻底平,地头蛇、土匪、逃兵,全是活炸药,马三姐不是怕,是知道家里怕,她说:“家人要我活着,我就听。”

谁都不懂这个决断有多沉,能进京,能见毛主席,那是荣耀,是一生的事,但她硬咬牙,放弃了。

那时候,刚刚抗美援朝,全国在紧急备战,毛主席的行程表上没有空闲,可他见了她,还给她改了名字。

“马毛姐”——这个名,一半是马,一半是毛。

是江边的女儿,也是共和国的女儿,名字改了,人活得就不一样了。

几十年后,马毛姐参加老兵座谈会,很多人不记得她是支前模范,只记得她讲课用的毛笔字板。

她说:“我没枪没炮,干不了大事,但我划过船,撑过命,那一夜撑过来,我就不怕后头的几十年。”

马毛姐活到2020年,没人知道,在那个江水冷如刀的春天夜晚,一桨一桨划过去的时候,是怎么挺住的。

用一条渔船,撑出一个名字,用一个选择,换来两次亲笔邀请,用一只受伤的胳膊,写进共和国的历史。

参考资料

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马毛姐:撑船少女与毛主席的两次见面》,《安徽党史》,2015年第3期

人民日报社,《最年轻的支前英雄:马毛姐》,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0日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无为县   渔船   安徽   江边   江水   地主   模范   解放军   小姑娘   家里   名字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