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秋后蚊子猛如虎”,送走了夏天的蚊子“潮”,却栽在了秋蚊子的战斗力上。
蚊虫活动频繁,再加上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疾病影响,如何有效驱蚊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蚊香、喷雾、手环、声波驱蚊,究竟哪些真正有效?《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防住秋蚊子突袭。
为什么秋天的蚊子更躁动
很多人认为,夏季是蚊子活跃的季节,其实,秋天的蚊子吸血可能更猛。
据中国天气网,当气温26℃以上、相对湿度70%~80%时,蚊子最活跃或叮咬人程度最频繁。
如果气温达到36℃以上,蚊子也会“中暑”,活跃度反而会下降。
从整体习性来讲,蚊子喜欢相对暖湿的环境,初秋温度多在25~30℃左右,加上雨水丰富、湿度适宜,反而成了蚊子的“舒适区”。
蚊虫密度监测显示,每年蚊虫的密度分布曲线呈“驼峰状”,六月受晴热高温的影响,不少蚊子被“热死”,八九月反而是其活动的高峰期。
驱蚊2个关键:成分、浓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毛玲娜介绍,驱蚊产品的效果取决于其核心成分,驱蚊成分的浓度决定了防护时长。
目前国际公认的有效驱蚊成分主要分为三类:化学类、植物类和灭蚊类。
化学类
化学类中的避蚊胺(DEET)驱蚊效果最强,浓度5%~30%可提供2~12小时的防护,适合长时间户外活动。
驱蚊酯(IR3535)和派卡瑞丁(Picaridin)刺激性较低,适合儿童和敏感肌肤,防护时间约4~8小时。
植物类
其中,柠檬桉叶油效果较突出,但持续时间较短(2~6小时),且3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可能引发过敏。
而香茅油、薄荷脑等天然成分驱蚊效果较弱,更适合短时应急。
灭蚊类
如拟除虫菊酯(如四氟甲醚菊酯),常见于蚊香、电蚊香液,能干扰蚊虫神经系统,兼具驱蚊和灭蚊作用,但需注意通风,避免长时间吸入。
网红驱蚊产品真的有效吗?
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一些宣称“超声波驱蚊”“磁场驱蚊”的产品,若未标注上述有效成分,大多缺乏科学依据,消费者需谨慎选择。
网上流行的很多驱蚊手环、驱蚊贴等,主要成分基本都是一些植物精油混合而成的,比如香茅油、柠檬桉油、薰衣草油等。
即便宣称“天然”“植物产品”,也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有效。
这些植物精油,很多都是没有经过提纯的混合物,可能只有少部分含少量的有效活性成分,只能在手环附近起有限的作用。这意味着,它很难为身体其他部位提供有效保护。
在开放环境下,这些挥发出的物质很容易被风吹散,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驱蚊保护圈,导致驱蚊效果大打折扣。
植物产品中,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只推荐过柠檬桉叶油,这些贴身驱蚊产品含植物精油、植物成分、化学成分等,对于婴幼儿来说,可能引起皮肤瘙痒、发红等皮肤过敏反应。
根据不同场景精准驱蚊
毛玲娜说,驱蚊并非“一瓶通杀”,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差异显著。
户外活动
如露营、爬山等,建议选择含20%左右的避蚊胺或10%派卡瑞丁的喷雾,喷洒衣物和裸露皮肤,可维持6~8小时防护,但需避开眼、口、鼻,使用后及时洗手。
对于儿童或敏感肌人群,驱蚊乳液更为合适,其质地温和,可精准涂抹于耳后、颈部等部位,避免误入眼睛。
驱蚊湿巾擦一次能维持2~4小时,适合上学、短途出行时给孩子擦手脚,独立包装方便携带,但需注意选择无酒精配方,以免刺激皮肤。
室内防护
电热蚊香液或蚊香片性价比高,建议选择四氟甲醚菊酯浓度0.6%以下的产品,并保持适度通风,避免密闭空间内浓度过高。
对于婴幼儿(尤其是2个月以下),物理防护仍是首选,如蚊帐、纱窗等;
若需使用化学驱蚊产品,应选择低浓度(10%以下)驱蚊酯或派卡瑞丁,并先在耳后测试是否过敏。
不少驱蚊产品标榜“清水可卸”或“婴幼儿专用”,但实际使用仍然需要谨慎。
化学驱蚊成分虽然可以用清水进行冲洗,但建议还是要用肥皂彻底清洁,尤其是儿童,避免因吃手误食残留成分。
植物精油类产品易挥发,但可能堵塞毛孔,部分需用沐浴露清洗。
“宝宝可用”并非万能标签
2个月以下婴儿应避免使用任何化学驱蚊产品,3岁以下儿童禁用柠檬桉叶油。
选购时,务必认准“农药登记证号”,正规产品会明确标注适用年龄和成分浓度。▲
本期编辑:徐梦莲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