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爸不教孩子?别催别抱怨!5 个方法让他主动参与教育不抵触

“孩子都上幼儿园了,爸爸从没教过他认一个字、算一道题,每次让他教,都推说‘我没耐心,你教得好’!”“想让爸爸教孩子拍球、认方向,他却总说‘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要么就拿着手机敷衍陪玩!”“孩子问爸爸‘为什么月亮会变形状’,爸爸一句‘不知道’就打发了,看着孩子失望的眼神,我又急又无奈”。

不少妈妈面对 “爸爸不教孩子”,要么陷入 “催促 — 失望” 的循环:“你就不能花点时间教孩子?”“孩子的教育你一点都不管!”;要么只能 “自己全包”,觉得 “说了也白说,不如自己教省心”,可结果往往是自己累到分身乏术,爸爸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陌生,孩子也慢慢习惯 “有问题找妈妈,不找爸爸”。

其实对大多数爸爸来说,“不教孩子” 不是 “拒绝承担教育责任”,而是 “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怕自己讲的知识不专业、怕教得太枯燥孩子不爱听、怕没耐心教着教着就发火,或是受 “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观念影响,觉得 “教育孩子主要是妈妈的事”。今天分享的 5 个方法,不把 “教孩子” 变成爸爸的 “负担”,而是让他在轻松的互动中自然参与教育,既发挥爸爸的优势,也让你能喘口气~记得别把 “爸爸教孩子” 当成 “任务考核”,而是 “一起帮爸爸找到和孩子的教育联结”,家庭教育才会更完整~

1. 方法 1:别让爸爸 “教知识”,先从 “陪玩中带教育” 开始 —— 降低 “教” 的压力,让他觉得 “不难”

妈妈常见误区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1. 从 “爸爸擅长的玩” 入手,自然融入教育
  1. 不要求 “教得多全”,只看 “有互动”
  1. 关键:让爸爸觉得 “教孩子 = 陪玩”,不是 “额外任务”

案例:朋友家爸爸以前从不教孩子,后来朋友发现他爱拼乐高,就说 “你陪孩子拼乐高时,跟他说说‘我们用 2 块绿色乐高当树叶’‘用 4 块黄色乐高当太阳’”。爸爸觉得 “就是搭乐高时多说两句话”,就答应了。慢慢的,他会主动跟孩子说 “我们拼个数字‘5’吧”,孩子在拼乐高的过程中就认了数字,后来还会主动问 “爸爸,我们今天拼数字‘6’好不好?”—— 把教育藏在玩里,爸爸没压力,孩子也学得开心。

2. 方法 2:帮爸爸 “找到教的优势”—— 不逼他 “学妈妈教语文”,让他教 “只有爸爸擅长的事”

妈妈常见误区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1. 挖掘 “爸爸专属教育优势”,让他觉得 “我教的很重要”
  1. 肯定爸爸 “教” 的价值,不拿 “课本知识” 当唯一标准
  1. 不干涉爸爸的 “教风格”,接受他的 “简单直接”

案例:我老公动手能力强,以前从不教孩子,后来我让他教孩子 “叠袜子”。他教孩子 “把两只袜子对齐,从脚尖卷到脚跟”,虽然说得简单,但孩子学得很认真,后来还会主动跟爸爸比赛 “谁叠得快”。慢慢的,老公会主动教孩子 “摆碗筷(1 个人 1 双筷子、1 个碗)”“分糖果(每人 2 颗,我们家 3 个人要几颗)”—— 找到爸爸的优势,他会觉得 “我教的孩子需要,我很重要”,自然愿意参与。

3. 方法 3:让孩子 “主动找爸爸学”—— 用孩子的 “需求”,拉爸爸走进教育

妈妈常见误区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1. 孩子找爸爸问问题时,“推一把” 不抢答
  1. 教孩子 “怎么跟爸爸提需求”,用 “爸爸喜欢的事” 当 “交换”
  1. 故意 “留机会”,让孩子 “需要爸爸教”

案例:邻居家孩子以前找爸爸只玩不学习,后来妈妈教孩子说 “爸爸,你教我数到 20,我就陪你玩 10 分钟汽车”。爸爸觉得 “数到 20 很简单”,就答应了,教孩子 “1、2、3……20”,孩子学得很认真。慢慢的,孩子会主动找爸爸 “教我认这个字”“教我拍球数到 10 下”,爸爸也习惯了 “教孩子点小事”,后来还会主动说 “今天我们学个数好不好”—— 孩子的需求,是拉爸爸教孩子最自然的 “纽带”,不刻意不施压。

4. 方法 4:不 “指责抱怨”,用 “正向沟通” 让爸爸知道 “他教的意义”

妈妈常见误区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1. 用 “具体事实 + 孩子的反应” 沟通,不指责
  1. 跟爸爸说 “他教的独特意义”,不只是 “教知识”
  1. 爸爸有进步就夸,哪怕只是 “教了 5 分钟”

案例:朋友以前总抱怨老公 “不教孩子”,老公越来越抵触。后来她改了,说 “昨天你教孩子‘分筷子(1 个人 1 双,我们家 4 个人要 4 双)’,他今天吃饭时主动帮大家摆筷子,还说‘这是爸爸教我的’”。老公听了很开心,后来每天会抽 5 分钟教孩子 “认钟表(分针指 12 是几点)”“认水果(苹果是红色、香蕉是黄色)”—— 正向沟通让爸爸知道 “我教的孩子有用、有意义”,才会愿意继续。

5. 方法 5:全家 “创造教育小仪式”—— 让 “教孩子” 变成 “家庭习惯”,不是 “爸爸一个人的事”

妈妈常见误区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1. 定 “固定家庭教育小时间”,让爸爸有准备
  1. 全家一起时,给爸爸 “专属教育角色”
  1. 把 “教” 变成 “全家乐趣”,不刻意

案例:我家定了 “每天晚上 7 点 - 7 点 10 分,爸爸教孩子玩 1 个小玩具” 的时间。刚开始爸爸只是陪孩子搭积木,后来会主动教孩子 “搭三角形(用 3 块积木)”“搭正方形(用 4 块积木)”。慢慢的,这个时间变成了 “家庭习惯”,孩子每天到点就找爸爸 “今天玩什么”,爸爸也会提前准备好玩具 —— 固定仪式感让 “教孩子” 变成 “习惯”,爸爸不用想 “要不要教”,而是 “到点就该教”,自然不会拒绝。

最后想说:爸爸 “不教孩子”,不是 “不爱”,而是 “需要被引导找到入口”

很多妈妈觉得 “爸爸不教孩子,就是不负责任”,其实大多时候,爸爸只是 “没找到走进孩子教育的入口”—— 他不知道 “自己能教什么”“怎么教孩子愿意听”,也不知道 “自己的教育对孩子有多重要”。

比起 “指责他为什么不教”,更重要的是 “帮他找到轻松参与的方式”:

慢慢的,你会发现:爸爸从 “教 5 分钟就敷衍”,到 “主动教 10 分钟”,再到 “周末教孩子新技能”—— 这些小进步,都会让孩子在成长中收获更全面的教育,你也能慢慢卸下独自扛着的教育压力。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实用,不妨找个轻松的时机跟爸爸聊一聊,别用 “指责” 的语气,而是用 “分享” 的语气:“今天孩子说想跟你学搭积木,你有空教他一会儿呗,他说你搭得比谁都好”。家庭教育的改变,从来不是 “吵出来的”,而是 “慢慢引导出来的”。

你家爸爸有没有 “偶尔教孩子” 的小瞬间?比如第一次教孩子拍球、第一次教孩子认数字?哪怕只是很短的时间,也是好的开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帮更多妈妈找到 “引导爸爸教孩子” 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育儿   孩子   爸爸   方法   妈妈   主动   积木   案例   时间   场景   自然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