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上幼儿园了,爸爸从没教过他认一个字、算一道题,每次让他教,都推说‘我没耐心,你教得好’!”“想让爸爸教孩子拍球、认方向,他却总说‘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要么就拿着手机敷衍陪玩!”“孩子问爸爸‘为什么月亮会变形状’,爸爸一句‘不知道’就打发了,看着孩子失望的眼神,我又急又无奈”。
不少妈妈面对 “爸爸不教孩子”,要么陷入 “催促 — 失望” 的循环:“你就不能花点时间教孩子?”“孩子的教育你一点都不管!”;要么只能 “自己全包”,觉得 “说了也白说,不如自己教省心”,可结果往往是自己累到分身乏术,爸爸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陌生,孩子也慢慢习惯 “有问题找妈妈,不找爸爸”。
其实对大多数爸爸来说,“不教孩子” 不是 “拒绝承担教育责任”,而是 “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怕自己讲的知识不专业、怕教得太枯燥孩子不爱听、怕没耐心教着教着就发火,或是受 “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观念影响,觉得 “教育孩子主要是妈妈的事”。今天分享的 5 个方法,不把 “教孩子” 变成爸爸的 “负担”,而是让他在轻松的互动中自然参与教育,既发挥爸爸的优势,也让你能喘口气~记得别把 “爸爸教孩子” 当成 “任务考核”,而是 “一起帮爸爸找到和孩子的教育联结”,家庭教育才会更完整~

1. 方法 1:别让爸爸 “教知识”,先从 “陪玩中带教育” 开始 —— 降低 “教” 的压力,让他觉得 “不难”
妈妈常见误区:
- 一上来就让爸爸 “教系统知识”:“你今天教孩子 10 以内加减法,明天教 5 个生字”(爸爸没接触过孩子的学习节奏,一听说要 “系统教”,立刻觉得压力大,只想躲);
- 要求爸爸 “教得像老师一样”:爸爸教孩子认动物时说 “这是小狗”,就指责 “你要告诉孩子‘小狗会汪汪叫、喜欢吃骨头’,光说名字有什么用”(过高要求让爸爸觉得 “我怎么教都不对”,失去信心);
- 把 “教” 和 “玩” 分开:“你先教孩子完拼图,再陪他玩”(让爸爸觉得 “教是任务,玩是奖励”,把教育当成负担)。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 从 “爸爸擅长的玩” 入手,自然融入教育:
- 爸爸爱打球:教孩子拍球时,顺便说 “我们来数一拍、两拍、三拍…… 看你能拍多少下”(边玩边练数数,不刻意 “教”);
- 爸爸爱拼积木:陪孩子搭积木时,说 “我们搭个房子吧,先搭 3 块长积木当墙,再搭 2 块方积木当屋顶”(边玩边认形状、练数量,孩子不抵触);
- 爸爸爱逛公园:散步时,让孩子找 “红色的花、圆形的石头”,顺便说 “你看这棵树比那棵高,我们来比一比谁数的树叶多”(边玩边认颜色、形状、比高矮,轻松自然);
- 不要求 “教得多全”,只看 “有互动”:
- 爸爸陪孩子玩玩具车时,只说 “你的小车开得真快,我们来比赛,看谁先开到沙发旁边”(哪怕没教 “知识”,也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也是教育);
- 不指责 “教得少”,而是夸 “你陪孩子玩的时候,他还学会了数车的数量,比妈妈教得还开心”;
- 关键:让爸爸觉得 “教孩子 = 陪玩”,不是 “额外任务”:
- 不说 “你教孩子认形状”,而是说 “你陪孩子搭积木时,顺便跟他说说哪个是方形、哪个是圆形呗,他肯定喜欢听你的”。
案例:朋友家爸爸以前从不教孩子,后来朋友发现他爱拼乐高,就说 “你陪孩子拼乐高时,跟他说说‘我们用 2 块绿色乐高当树叶’‘用 4 块黄色乐高当太阳’”。爸爸觉得 “就是搭乐高时多说两句话”,就答应了。慢慢的,他会主动跟孩子说 “我们拼个数字‘5’吧”,孩子在拼乐高的过程中就认了数字,后来还会主动问 “爸爸,我们今天拼数字‘6’好不好?”—— 把教育藏在玩里,爸爸没压力,孩子也学得开心。
2. 方法 2:帮爸爸 “找到教的优势”—— 不逼他 “学妈妈教语文”,让他教 “只有爸爸擅长的事”
妈妈常见误区:
- 让爸爸 “模仿妈妈教”:“你跟我一样,教孩子读绘本、背古诗,慢一点、温柔一点”(爸爸擅长的不是 “细致讲解”,而是 “逻辑、动手、探索”,强行模仿会让他觉得 “我不如妈妈,别教了”);
- 否定爸爸 “独特的教”:爸爸教孩子修玩具时说 “你看这个螺丝要顺时针拧”,就说 “孩子还小,学这个没用,不如教他认字”(忽略爸爸在 “动手、逻辑” 方面的教育价值,让他觉得 “我的教没用”);
- 觉得 “只有教语文数学才是教育”:“你别总教孩子玩工具,教他算题才有用”(窄化教育的定义,爸爸的 “教” 不一定是课本知识,也可以是生活技能、思维方式)。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 挖掘 “爸爸专属教育优势”,让他觉得 “我教的很重要”:
- 动手能力强的爸爸:教孩子 “拧螺丝”“拼玩具”“叠衣服时分类(上衣放左边,裤子放右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秩序感);
- 逻辑思维强的爸爸:教孩子 “玩拼图找规律”“玩积木搭对称图形”“分水果时算‘你 1 个、我 1 个、妈妈 1 个,一共要几个’”(培养孩子的逻辑和数学思维);
- 爱探索的爸爸:教孩子 “观察蚂蚁搬家”“看天气预报说‘明天要下雨,我们要带伞’”“认路牌上的字(比如‘公园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生活认知);
- 肯定爸爸 “教” 的价值,不拿 “课本知识” 当唯一标准:
- 爸爸教孩子修完玩具,说 “你看孩子现在会自己拧小螺丝了,都是你教得好,比妈妈厉害”;
- 爸爸陪孩子观察蚂蚁,说 “孩子今天跟我说‘蚂蚁会搬食物回家’,还说是你教他的,他听得可认真了”;
- 不干涉爸爸的 “教风格”,接受他的 “简单直接”:
- 爸爸教孩子拍球时直接说 “手要拍在球中间”,不说 “你要温柔点跟他说”(爸爸的 “直接” 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孩子能适应)。
案例:我老公动手能力强,以前从不教孩子,后来我让他教孩子 “叠袜子”。他教孩子 “把两只袜子对齐,从脚尖卷到脚跟”,虽然说得简单,但孩子学得很认真,后来还会主动跟爸爸比赛 “谁叠得快”。慢慢的,老公会主动教孩子 “摆碗筷(1 个人 1 双筷子、1 个碗)”“分糖果(每人 2 颗,我们家 3 个人要几颗)”—— 找到爸爸的优势,他会觉得 “我教的孩子需要,我很重要”,自然愿意参与。
3. 方法 3:让孩子 “主动找爸爸学”—— 用孩子的 “需求”,拉爸爸走进教育
妈妈常见误区:
- 孩子找爸爸问问题时,妈妈 “抢先回答”:孩子问 “爸爸,为什么飞机能飞”,妈妈怕爸爸答不上,立刻说 “因为飞机有翅膀呀”(切断孩子和爸爸的教育互动,爸爸没机会参与);
- 不教孩子 “怎么跟爸爸学”:孩子不知道 “爸爸能教什么”,只会找妈妈问 “这道题怎么做”,爸爸觉得 “孩子不需要我教”(孩子没需求,爸爸没机会);
- 自己 “全包教育”,让孩子觉得 “找妈妈就行”:孩子的作业、手工、疑问,妈妈都第一时间解决,孩子觉得 “不用找爸爸,妈妈什么都会”(孩子没找爸爸的理由,爸爸更不教)。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 孩子找爸爸问问题时,“推一把” 不抢答:
- 场景 1:孩子问 “爸爸,这个拼图怎么拼”,爸爸说 “等会儿”,不说 “妈妈教你”,而是说 “爸爸现在有点忙,你等 5 分钟,他拼拼图可厉害了,能教你更快拼好”;
- 场景 2:孩子问 “爸爸,为什么天会黑”,不说 “因为太阳下山了”,而是说 “你问问爸爸,爸爸知道好多关于天空的知识,他讲得可有意思了”;
- 教孩子 “怎么跟爸爸提需求”,用 “爸爸喜欢的事” 当 “交换”:
- 爸爸喜欢看球赛:教孩子说 “爸爸,你教我认数字‘1-10’,我就陪你看 10 分钟球赛好不好”;
- 爸爸喜欢玩游戏:教孩子说 “爸爸,你教我搭完这个积木,我就不打扰你玩游戏,好不好”(用爸爸喜欢的事当 “诱饵”,他更愿意答应);
- 故意 “留机会”,让孩子 “需要爸爸教”:
- 场景 1:孩子的玩具车坏了,故意说 “妈妈修不好,你去问问爸爸,爸爸会修,他能教你怎么修”;
- 场景 2:孩子要做手工 “小船”,故意说 “妈妈不知道怎么折小船,你去让爸爸教你,爸爸以前折过,可好看了”(让孩子觉得 “爸爸能教我妈妈不会的,我需要爸爸”)。
案例:邻居家孩子以前找爸爸只玩不学习,后来妈妈教孩子说 “爸爸,你教我数到 20,我就陪你玩 10 分钟汽车”。爸爸觉得 “数到 20 很简单”,就答应了,教孩子 “1、2、3……20”,孩子学得很认真。慢慢的,孩子会主动找爸爸 “教我认这个字”“教我拍球数到 10 下”,爸爸也习惯了 “教孩子点小事”,后来还会主动说 “今天我们学个数好不好”—— 孩子的需求,是拉爸爸教孩子最自然的 “纽带”,不刻意不施压。
4. 方法 4:不 “指责抱怨”,用 “正向沟通” 让爸爸知道 “他教的意义”
妈妈常见误区:
- 一开口就 “抱怨指责”:“你从来不管孩子的学习,孩子都快不跟你亲了!”“你教孩子这么敷衍,还不如不教!”(指责会让爸爸觉得 “你否定我这个人”,反而抵触,不教);
- 用 “别人的爸爸” 对比:“你看小明的爸爸,每天教他算题、读绘本,你再看看你!”(对比会让爸爸觉得 “你觉得我不如别人”,自尊心受挫,更不教);
- 翻旧账 “强化负面”:“上次让你教孩子认颜色,你教了 5 分钟就烦了,这次肯定也一样”(翻旧账让爸爸觉得 “我永远教不好,不如不试”)。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 用 “具体事实 + 孩子的反应” 沟通,不指责:
- 不说 “你从不教孩子”,而是说 “昨天你教孩子拍球时数到 10,他今天跟我说‘爸爸教我数到 10 了’,还跟小朋友炫耀呢”;
- 不说 “你教得敷衍”,而是说 “今天你教孩子修玩具,他专注了 20 分钟,比平时跟我玩还认真,你教他他更愿意听”;
- 跟爸爸说 “他教的独特意义”,不只是 “教知识”:
- 说 “你教孩子拍球、修玩具,能让他更勇敢、动手能力更强,这是妈妈教不了的,孩子需要你”;
- 说 “孩子跟你学的时候笑得特别开心,你教他他更有信心,这比学会知识还重要”;
- 爸爸有进步就夸,哪怕只是 “教了 5 分钟”:
- 爸爸第一次教孩子认 3 个数字,说 “你今天教孩子认了‘1、2、3’,他居然记住了,还会指给我看,太厉害啦”;
- 爸爸第一次陪孩子做手工,哪怕做得不完美,也说 “你们一起做的手工真好看,孩子说要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他特别骄傲”。
案例:朋友以前总抱怨老公 “不教孩子”,老公越来越抵触。后来她改了,说 “昨天你教孩子‘分筷子(1 个人 1 双,我们家 4 个人要 4 双)’,他今天吃饭时主动帮大家摆筷子,还说‘这是爸爸教我的’”。老公听了很开心,后来每天会抽 5 分钟教孩子 “认钟表(分针指 12 是几点)”“认水果(苹果是红色、香蕉是黄色)”—— 正向沟通让爸爸知道 “我教的孩子有用、有意义”,才会愿意继续。
5. 方法 5:全家 “创造教育小仪式”—— 让 “教孩子” 变成 “家庭习惯”,不是 “爸爸一个人的事”
妈妈常见误区:
- 把 “教孩子” 当成 “妈妈一个人的事”:“教孩子是我的事,不用你管”(从心里排除爸爸,他自然不参与);
- 没有 “固定教育时间”:想让爸爸教孩子就喊,不想让就不喊,爸爸觉得 “教孩子没规律,打乱我的计划”(没固定时间,爸爸没准备,容易拒绝);
- 全家一起时,妈妈也 “包办教育”:周末全家玩,妈妈还是自己教孩子 “认花、数台阶”,爸爸觉得 “我在不在都一样,不用教”(没让爸爸参与,他觉得 “没必要”)。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 定 “固定家庭教育小时间”,让爸爸有准备:
- 比如 “每天晚上 7 点 - 7 点 10 分,是爸爸教孩子玩 1 个小游戏(拼图、搭积木、数数)的时间”“每周六上午,爸爸教孩子 1 个小技能(拍球、叠袜子、认路牌)”(固定时间短、任务轻,爸爸能提前安排);
- 把时间贴在冰箱上,让孩子也知道 “到点能跟爸爸学东西”,会主动提醒 “爸爸,教我的时间到啦”;
- 全家一起时,给爸爸 “专属教育角色”:
- 出门时:“爸爸负责教孩子认路牌上的字(比如‘超市’‘医院’),妈妈负责教孩子认路边的花”;
- 在家时:“爸爸负责教孩子玩‘分糖果’(练数量),妈妈负责教孩子读绘本”(明确分工,爸爸知道 “我要做什么,不混乱”);
- 把 “教” 变成 “全家乐趣”,不刻意:
- 比如吃饭时:“爸爸教孩子‘数碗筷(我们家 3 个人要 3 双筷子)’,妈妈教孩子‘认菜名(这是青菜、这是鱼)’”;
- 散步时:“爸爸教孩子‘数步数(从这棵树走到那棵树要多少步)’,妈妈教孩子‘认颜色(天上的云是白色)’”(融入日常,不觉得是 “任务”)。
案例:我家定了 “每天晚上 7 点 - 7 点 10 分,爸爸教孩子玩 1 个小玩具” 的时间。刚开始爸爸只是陪孩子搭积木,后来会主动教孩子 “搭三角形(用 3 块积木)”“搭正方形(用 4 块积木)”。慢慢的,这个时间变成了 “家庭习惯”,孩子每天到点就找爸爸 “今天玩什么”,爸爸也会提前准备好玩具 —— 固定仪式感让 “教孩子” 变成 “习惯”,爸爸不用想 “要不要教”,而是 “到点就该教”,自然不会拒绝。
最后想说:爸爸 “不教孩子”,不是 “不爱”,而是 “需要被引导找到入口”
很多妈妈觉得 “爸爸不教孩子,就是不负责任”,其实大多时候,爸爸只是 “没找到走进孩子教育的入口”—— 他不知道 “自己能教什么”“怎么教孩子愿意听”,也不知道 “自己的教育对孩子有多重要”。
比起 “指责他为什么不教”,更重要的是 “帮他找到轻松参与的方式”:
慢慢的,你会发现:爸爸从 “教 5 分钟就敷衍”,到 “主动教 10 分钟”,再到 “周末教孩子新技能”—— 这些小进步,都会让孩子在成长中收获更全面的教育,你也能慢慢卸下独自扛着的教育压力。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实用,不妨找个轻松的时机跟爸爸聊一聊,别用 “指责” 的语气,而是用 “分享” 的语气:“今天孩子说想跟你学搭积木,你有空教他一会儿呗,他说你搭得比谁都好”。家庭教育的改变,从来不是 “吵出来的”,而是 “慢慢引导出来的”。
你家爸爸有没有 “偶尔教孩子” 的小瞬间?比如第一次教孩子拍球、第一次教孩子认数字?哪怕只是很短的时间,也是好的开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帮更多妈妈找到 “引导爸爸教孩子” 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