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如何养生?

“立秋”并不等于“入秋”,此时天气仍很炎热,素有“秋老虎”之称。因此,立秋养生讲究 “收”与“和”,既要顺应自然阳气渐收的趋势,又要调和夏末的余热,为秋冬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立秋养生指南,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一、 饮食养生:润燥为主,忌大补

立秋后,气候逐渐由湿热转向干热,人体易出现“秋燥”症状,如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因此,饮食上切忌立即“贴秋膘”,大吃油腻的进补食物,否则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上火。

1. 首先要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比如说,梨、银耳、百合、山药、荸荠、莲藕、豆浆、蜂蜜等。可以制作冰糖炖雪梨、银耳百合莲子羹等甜品,既美味又养生。

适当吃酸:酸味食物能生津止渴、收敛肺气。比如葡萄、山楂、柠檬、乌梅等。

2. 少辛增酸: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发散之物的摄入,以免助燥伤阴,加重人体水分的流失。

3. 健脾和胃:经过一个苦夏,人的脾胃功能较弱。立秋时节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南瓜、小米、薏米、扁豆等,以恢复脾胃功能,为日后的进补做好准备。

二、 起居养生:早卧早起,缓添衣

1. 顺应自然,调整作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可以使劳累一天的身体得到休息,早起则有助于精神抖擞。尽量在晚上10点半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

2. “秋冻”有讲究,勿骤增衣:

俗话说“春捂秋冻”。初秋时节,不要因稍有凉意就急忙添厚衣。适当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身体的耐寒能力,为应对秋冬严寒做准备。

关键部位要保暖:需要注意的是,“秋冻”并非全身冻,腹部、脚部、颈背部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导致腹泻、感冒或旧病复发。

三、 精神养生:安宁志静,戒忧郁

立秋后,看到草木凋零,人容易产生凄凉、忧郁的悲秋情绪。

1. 保持乐观:多想想秋天丰收、天高云淡的美好之处,主动排解负面情绪。

2. 多晒太阳:阳光可以刺激大脑分泌“快乐激素”血清素,改善情绪。

3. 户外运动:多到户外走走,登高望远,开阔心胸,使神志安宁,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

四、 运动养生:动静相宜,忌大汗

1. 选择平缓的运动:秋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防出汗过多,耗损阳气。推荐慢跑、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较为舒缓的运动。

2. 把握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相对凉爽时进行。

3. 补充水分:运动前后和运动中都要注意补充温水,以对抗秋燥。

五、 重点防护:防暑、防燥、防感冒

1. 余暑未消:仍需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水,但应少喝冰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2. 对抗秋燥:除了饮食调理,室内如果过于干燥,可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

3. 预防感冒:季节交替,早晚温差大,是感冒高发期。适时添衣,避免着凉。可常用冷水洗脸,增强对冷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立秋时节养生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1)心态上:从容平和,戒焦戒躁。

(2)饮食上:清热润燥,少辛增酸,暂缓进补。

(3)起居上:早睡早起,适度“秋冻”。

(4)运动上:舒缓温和,微汗即止。

遵循“收”与“和”的原则,平稳地从夏季过渡到秋季,才能为身体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养生   立秋   时节   脾胃   阳气   早起   食物   饮食   银耳   乌梅   情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