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表成“社交硬通货”,批评厂家也别忘了看看孩子

来源:光明网

作者:夏研

据媒体报道,一块本该只用于定位、通话的儿童手表,如今却成了中小学生眼里的“社交硬通货”: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高粉”账号,甚至衍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产业链。“一块儿童电话手表里藏着100个‘好友’,主页点赞破50万——这样一个账号能够卖到500元。”

上述儿童电话手表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是它有一个“天才”般的设计:把成人社交圈的那些套路,精准复刻到了未成年产品上。作为一款儿童电话手表,理论上它的功能设置很受限,只有通话、定位等,也屏蔽了微信、QQ等社交软件,部分新款机型加入了学习辅助模块。但是真正吸引孩子的,是它引入了“轻触加好友”的社交机制,只需碰一碰手表或输入ID,即可建立联系。

而正是这个“巧思”,让它产生了很强的用户黏性。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主页点赞数”成为衡量社交地位的核心指标,点赞数超过60万的账号会被尊称为“大佬”,不仅社交层级跃升,还能吸引大量粉丝。拥有“大佬好友位”成为不少孩子眼中的社交资本。由此,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加好友,甚至产生了养号卖号的生意,有多少好友、多少点赞,售价随之可以卖到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增强用户黏性,让用户“停不下来”,作为商业策略没什么问题,但放到未成年人产品上,却有些奇怪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针对未成年人的产品需防范沉迷、规避不良导向。由此有法律人士指出,该品牌手表的点赞、等级体系易诱导孩子攀比和长时间使用,属于未充分尽到未成年人保护责任。

与此同时,售卖平台也是可疑的。平台明知这些产品是面向未成年人的社交账号,却未施加任何干预,这同样涉嫌疏于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义务要求。

因此,无论是厂家还是平台,恐怕都要对舆论有所回应:既要从源头上审视这些设计是否过度激发攀比与成瘾,也要在监管要求下主动设置使用、售卖边界与风险提示,不能把“流量逻辑”简单移植到未成年人身上。

不过批评厂家,却也别忘了看看孩子——他们或许并不是沉迷于“点赞”和“等级”本身,而是在有限的数字空间里,努力寻找一种被看见、被接纳的方式。在家长的管控和防沉迷系统的重重限制下,他们的娱乐选择本就有限,而这种“轻社交”成了他们能触碰到的少数窗口。

而这种社交需求,真的不能被接纳吗?恐怕也未必。孩子年纪虽小,但寻求社交、寻求认可的本能与成年人并无二致。这种诉求,他们能不能得到满足?比如在课堂、作业之外,他们有没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有没有可以自由结伴的环境,有没有能够表达自己、不被嘲笑的场域?

孩子们的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线下社交被压缩到最小,甚至连在课间活动、楼下玩耍都可能被各种安全顾虑所替代,那么他们想在手表上找点乐趣,也就不奇怪了。这些恐怕也需要家长和学校反躬自省一下,想办法给他们创造更多真实、可触达的社交场景。让孩子们能在现实中交朋友、表达自己、体验合作与竞争,而不是只能在一块小小的屏幕里完成这些本应在生活中尝试的体验。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孩子没有经济能力,他们购买账号、充值点赞的资金也一定来自父母的默许或疏忽。如果批评厂家助长攀比,那么也一定也别忘了批评在金钱上放任孩子的成年人,不要只盯着孩子没有“自制力”,成年人恐怕亦然。(夏研)

[ 责编:刘朝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数码   硬通货   社交   手表   批评   厂家   儿童   孩子   未成年人   账号   好友   大佬   黏性   成年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