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十几年前,当第一代iPhone横空出世时,那种整个世界都被震撼的感觉。它的广告词简单到不可思议,它的产品逻辑清晰得令人着迷——“我的手机只有一个按钮”。这句话里蕴含的,是一种颠覆性的、肉眼可见的、足以跟身边所有人炫耀的“酷”。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刚刚发布的iPhone17。我仔细阅读了它的参数表,大量参数比起上一代产品,都有显而易见的提升,用参数爆炸来形容iPhone 17,一点都不为过。但是,如果你问我,iPhone17 牛逼在哪儿?我竟然一时语塞。
iPhone17给我印象深刻的一项升级,是全面支持了Wi-Fi 7。但是,你能用一句话,给你爸妈讲明白Wi-Fi 7到底酷在哪里吗?
我觉得很难。
想讲明白这个事儿,你可能需要解释什么是信道,什么是延迟,什么是多路连接并发,然后,在你爸妈终于忍无可忍,让你赶紧说重点的时候,你终于憋出这么一句:
“就是……就是……上网更快更稳。”
然后你爸妈就会不屑地说,我这手机一千多块钱,也没耽误我刷剧呀。为这个花大几千块钱,你绝对是吃饱了撑的。说完还得再次强调:不许买!花你自己的钱也不行!
你看,这就是问题。
从“一个按钮”石破天惊的手机革命,到“Wi-Fi 7”润物细无声的底层优化,技术有没有进步?当然有!但科技打动普通用户的成本,显然越来越高了。
这背后,并不是简单的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而是一个更深层的,关于创新模式和消费心理的转变,是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的巨大鸿沟。
什么是显性问题?就是那些摆在明面上,让你每天都能感觉到痛苦、麻烦、不爽的问题。它的解决方案,往往是革命性的,能带来立竿见影的体验飞跃。
我们回想一下“一个按钮”的iPhone解决了什么显性问题:
在它之前,智能手机是什么样的?是密密麻麻的物理键盘,是小得可怜的屏幕,是需要用指甲或手写笔去戳的电阻屏。发个短信费劲,上个网更是折磨。这些都是当时用户能清晰描述出来的痛点。
iPhone的解决方案,就是用一块巨大的电容触摸屏和简洁的手势操作,干掉了几乎所有实体按键。这个方案的“优越性”是碾压式的,根本不需要数据和参数来证明,你只要一上手,就能立刻感受到那种“天哪,原来手机可以这样用!”的巨大冲击。
iPhone 初代手机
同样,当年智能手机摄像头从“能扫个码就行”进化到“媲美卡片机”,也是在解决一个显性问题:“我不想出门再额外带一个相机了,但我又想拍出清晰好看的照片。”当朋友聚会,在昏暗的餐厅里合影的时候,只一句“用他的手机吧,他的手机拍的清楚”,就让你感觉几千块的投入物超所值。
而隐性问题,则是那些发生在系统底层,用户通常感知不到,或者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它的优化,更像是工程师的自我修养,效果是客观存在的,但体验上却是难以察觉。
Wi-Fi 7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未来多设备海量连接下的信道拥堵问题,是VR/AR等高带宽低延迟应用场景下的网络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我们刷微信、看视频的日常中,你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A19 Pro芯片比A18快了20%,解决的是可能万分之一秒的响应延迟。这些提升当然是了不起的工程学成就,但它们已经脱离了普通人的体感区。你无感就对了。
所以,我们无感的第一个核心原因,是科技创新的重心,已经从解决大众的显性痛点,转移到了优化系统的隐性指标。
前者带来的是“哇!”,后者带来的则是“哦。”
这个转变,也解释了为什么报告里提到的iPhone Air,那个号称“迄今最轻薄”的机型,反而可能比那些拥有复杂参数的Pro版更能吸引某些人的眼球。
因为厚重依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显性问题。当你每天把手机从口袋里掏出几十上百次,那种坠手感是真实存在的。而极致轻薄,就是针对这个显性问题的、一个简单、暴力、且极具体感的解决方案。
你不需要懂什么是钛金属边框工艺,你只要把它拿到手里,就能立刻感受到它的价值。这种“一上手就懂”的体验,和当年“一上手就懂”的单按钮逻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作用于人的直觉和感官,而不是作用于人的理性和知识。
就算你根本不在乎手机的重量和厚度,你也可以凡尔赛的对你朋友说:“iPhone Air 没有任何好处,就是轻了点儿,反正8000块钱也不贵,就换了。”
你看,只要它是一个显性问题,你就能一句话说清楚。能一句话说清楚的,就至少拥有社交价值。否则,你想炫耀一下都不行。
嗯,也不是不行,你也可以这么说:想换就换咯,又不贵。
说白了,当手机性能普遍达标之后,决定我们是否愿意买单的,可能不再是那个跑分软件里的数字,而是它摸起来的质感、它拿在手里的重量、它看起来的颜色,它UI的设计风格,甚至是它解锁时的声音。
这些看似“玄学”的东西,恰恰是显性体验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你提出的那个绝妙的问题了:电视机的技术也在不停提升,我们更换大家电的频率为什么比手机低得多?
原因就在于,电视的核心“显性问题”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解决了。
电视的核心显性问题是什么?无非是看得清、屏幕大、色彩好。从黑白到彩色,从CRT大屁股到等离子电视,再到液晶平板,从720p到4K画质,这些都是解决核心显性问题的巨大飞跃。但是今天,一台主流的4K电视,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其核心的观看体验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够用水平。
现在电视厂商在宣传什么?8K分辨率、144Hz高刷、更广的色域……这些是不是技术进步?当然是。但它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隐性问题或者说是极少数场景下的极限问题。你家没有8K片源,电视台没有8K信号,你买了8K电视也只能向下兼容看4K,体验上没有本质区别。
更重要的是,电视作为一个耐用消费品,它被固定在家里的特定位置,缺乏手机那样的社交属性。你不会天天把它拿在手里感受它的轻薄,也不会在朋友聚会时掏出来展示它的新功能。它解决的场景极其单一,一旦这个单一场景下的核心显性问题被满足,我们就几乎没有了更换它的动力。
所以,如果你购买了一台8K电视机,你最好拍个开箱视频,或者开个评测直播,否则你就很难觉得物有所值。
一个产品的更换频率,并不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更取决于:
手机在这两点上,都比电视走得更远,所以它的迭代故事才能不断讲下去。
聊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
我们之所以对今天的新科技无感,不是因为我们变迟钝了,也不是因为科技停滞了。恰恰相反,这证明了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高度成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那些曾经困扰我们所有人的、巨大的显性问题,大部分都已经被前人解决了。
留给今天的天才工程师们的,更多的是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着小数点后两位的优化和精进。这些工作无比重要,它们也许就是下一次显性革命的基石。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必然会经历这样一段平淡期。
在这个新产品满天飞的时代,社会的整体消费欲望却正在消退,这正是今天这个话题的宏观表现。消费升级这四个字的本质,其实是消费体验的升级。在人工智能正在重构所有产业的新时代,想要提振消费,审视体验本身,发现新的显性问题,显然比追求参数的提升更为重要。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