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93万人的全国性研究:常喝酒不但防痴呆,还可提高生活质量

老王今年62岁,退休后每天喜欢跟老伙伴们在小区小酌一杯。女儿劝他少喝点,可他时常笑道:“你看新闻没?现在都说适量喝酒能防痴呆,还让人活更舒坦呢!”

大家听了之后纷纷点头附和,说喝点小酒,心情也好,身体也放松,日子才有滋有味。

但有一天,老王看到网上热炒的一则信息,“超393万人大样本研究发现,常喝酒不仅降低了痴呆发生率,还能提升生活质量”。

小区里的叔叔阿姨们议论得热火朝天:难道真要把小酒当健康良方?

医生见状,特意来小区给大家讲了一场健康科普课,“喝酒防痴呆”到底是不是误区?喝酒和老年人的健康到底是什么关系?他说的第三点,让大家都沉默了。

所以,常喝酒真的能保健康吗?有哪些你不知道的风险?尤其是你一直忽视的那一个细节,可能恰恰和健康的方向相反。

现象背后的科学依据:适量饮酒究竟好在哪?

不少研究支持适量饮酒与认知和生活质量的关系。例如,中国一项涉及超393万人的大型流行病学。

调查显示:在无重大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每周适量饮用低度酒(如红酒、黄酒),参与者出现认知衰退或痴呆的风险较不饮酒者下降了约15%

相同的人群中,有轻度饮酒习惯者在生活自评幸福感、社交活跃性以及抑郁、焦虑状态上的得分也略有提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相关医学团队分析认为,酒精在微量下可刺激脑内多巴胺及血清素分泌,有助调节情绪、改善血管弹性。小酌怡情确实能暂时让神经系统放松,部分指标表现出利好。

不过,结果背后常被忽略的是“量”的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华医学会一直强调:所谓“适量饮酒”,指的是成年健康男性每日纯酒精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且一周应有至少2天完全不饮酒。换算下来,常见白酒约1两,葡萄酒一小杯。超过这个标准,健康风险会急剧上升。

常喝酒:身体可能发生的“三重变化”

医学专家提醒,适量饮酒的好处仅存在于极小剂量、健康人群当中。一旦超量或成为长期习惯,身体很容易出现下面三种变化:

认知获益易被“反转”:

长线随访数据显示,每周超过2次大量饮酒者,其5年内痴呆发病率上升23.6%。原因是酒精损伤神经元、加速记忆力减退。短期内可能感觉情绪舒畅,但长期下来,认知损伤风险倍增。

生活质量假象下的损害:

中国社会调查中,饮酒者抑郁症状发生率高达非饮酒人群的1.4倍。这是因为酒精虽能一时“麻醉”情绪,但长期影响中枢神经,反而导致情绪波动、睡眠障碍、易怒等状况出现。

脑血管和肝脏健康:

饮酒与脑卒中、肝硬化密切相关。中华医学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习惯性长期饮酒者脑卒中风险提升19%—43%不等,肝脏酶升高、脂肪肝检出率明显增高。即使是“感觉没什么不适”的人群,很多隐藏风险正在悄悄累积。

有不少叔叔阿姨问:“那我喝酒,到底多少才算安全?”医生强调,适量只是理论上的保护伞。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心脑血管病史的人,以及孕妇,任何酒精都建议禁饮。老年人本身肝肾代谢能力下降,更要谨慎。

科学建议:三招让你远离喝酒的健康陷阱

健康生活并不需要依赖“酒精助兴”。如果担心自己生活单调、情绪低落,不妨这样做:

用健康社交代替酒精社交

推荐和朋友多进行散步、运动、老年大学课程等“无酒精”聚会,既能交流情感,也不用担心副作用。“喝茶散步”会比“推杯换盏”更健康。

培养兴趣爱好替代情绪调节

音乐、绘画、太极拳、书法等,不仅有助提升幸福感,还能锻炼大脑、预防认知下降。科学证明,刺激大脑的多样化活动有助于推迟痴呆

做好健康定期筛查,主动远离风险

定期检查肝功能、血压、血脂、认知状态。哪怕现在感觉无不适,也要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体检,防止“无声的健康杀手”找上门。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健康饮酒指南》

《中国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最新共识(2023版)》

《健康中国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饮酒危害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养生   痴呆   全国性   健康   酒精   认知   风险   情绪   世界卫生组织   中国   老年人   社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