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的信任重建从来不是简单的价格游戏,但西贝在 2025 年 10 月 1 日给出了最直接的尝试。北京方庄店的玻璃门上还贴着旧菜牌,新价签用透明胶带层层覆盖 ——119 元的草原嫩烤羊排划掉后写着 109 元,79 元的大盘鸡改成 69 元,9 元一串的羊肉串定格在 7 元。更让顾客沸腾的是手机里的代金券,100 元无门槛券可叠加使用,收银台不断出现 “417 元实付 17 元”“204 元仅掏 4 元” 的账单,有人甚至点满 200 元用两张券抵扣,分文未付。

烤箱里的羊排滋滋作响,油脂滴落烤盘的声音混着取号机的提示音,构成了西贝降价首日的热闹图景。但这场喧嚣背后,是一场持续一个月的信任危机余波。
从微博骂战到西蓝花风暴:信任崩塌只用了 7 天
2025 年 9 月 10 日晚,罗永浩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布的一条内容,成了引爆西贝的导火索。“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句直白的吐槽配上就餐账单截图,迅速在网络发酵。彼时的西贝正以 “家庭欢乐餐厅” 为核心定位,儿童餐销售占比已达整体营收的 10%,累计卖出超 4000 万份,2024 年还凭此拿下 “国民消费创新案例” 奖项。

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来得迅速且强硬。9 月 11 日清晨,他公开宣称 “没有一道预制菜”,甚至放出 “起诉罗永浩” 的狠话。罗永浩随即加码,宣布悬赏 10 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双方的激烈对抗让话题热度持续攀升。这场剑拔弩张的对峙,在媒体走进西贝后厨后迎来反转 —— 记者没找到符合 “预包装菜肴” 标准的预制菜,却发现了儿童套餐里保质期长达两年的冷冻西蓝花。
这个发现精准击中了西贝的品牌软肋。“家有宝贝,就吃西贝” 的宣传语深入人心,不少家长选择西贝,正是看重其 “干净、营养、放心” 的标签。有网友算了一笔账:一包 2023 年生产的西蓝花,给 2024 年出生的孩子食用时,“菜的年龄比娃还大两个月”。尽管西贝强调该食材符合有机标准且检测合格,但情感上的排斥已让家长群体彻底失望。这场危机的核心并非食品安全问题,而是西贝精心维系的情感认同彻底崩塌。

数据很快反映出冲击。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坦言,9 月 10 日、11 日门店营业额每日减少 100 万元,9 月 12 日的损失预估达到 200 万至 300 万元,客流出现断崖式下滑。
后厨大改:撤下沙漏,回归现做的豪赌
9 月 15 日中午,西贝发布的致歉信终结了持续多日的口水战。与此前的强硬辩解不同,这次的文字里满是妥协,明确宣布 10 月 1 日前完成九项整改,核心指向 “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同日傍晚,罗永浩宣布放弃起诉,但强调会持续监督整改进展。
整改在全国 370 余家门店同步推进。原本由中央厨房提前串好的羊肉串,如今在门店明档处现切、现串、现烤,厨师握着鲜红的羊腿肉在案板上快速切割,铁签穿透肉块的声响成了新的门店背景音。猪排烩酸菜里的猪排摒弃了半成品,改用生排骨现场腌制翻炒,热油激出的肉香取代了此前复热食品的温吞气味。儿童餐的变革更彻底,牛肉酱、牛肉饼全由门店手工制作,连食用油都统一更换为非转基因大豆油。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发生在餐桌一角。服务员陆续撤下西贝沿用多年的 “25 分钟上菜” 沙漏 —— 这个曾象征工业化效率的标志,如今成了 “现做” 理念的对立面。9 月 27 日记者探访时看到,后厨案板上整齐码放着新鲜生排骨,烤箱里的羊排泛着焦香,厨师的身影在明厨后不停忙碌,场景仿佛倒退回二十年前的小店模式。
但规模与效率的矛盾随之凸显。西贝现有 1.8 万名员工,中央厨房原本承担着标准化、降成本的核心作用,北京与深圳门店的莜面能保持口味一致,全依赖工业化流程支撑。转向门店现做意味着人力成本陡增,出餐时间延长,口味统一性也难以保证。这场以效率换信任、以成本换口碑的转型,被业内视作一场豪赌。

预制菜罗生门:定义之争撕裂行业
争议的魔幻之处在于,西贝 “没有预制菜” 的说法,在技术层面或许并未说谎。2024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明确界定:预制菜必须是 “预包装菜肴”“不添加防腐剂” 且 “经工业化预加工”,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并不在此列。以此标准衡量,西贝在中央厨房串好的羊肉串因无包装、无防腐剂,确实不算预制菜。
消费者的认知却简单直接:“不是在我面前做的,就是预制菜”。这种定义鸿沟迅速蔓延至整个行业。西贝风波后,绿茶餐厅悄悄撤下门口 “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 的招牌;太二酸菜鱼因被牵连上热搜,紧急宣布全面升级为 “鲜活店”;海底捞则在儿童套餐旁加印 “部分预加工” 字样,主动亮明信息。与此同时,费大厨辣椒炒肉等主打 “现炒现做” 的品牌趁势崛起,透明厨房和现场锅气成了核心卖点,餐饮业悄然掀起一场 “现做革命”。

监管层面已开始行动。广东正推动早茶立法,要求预制菜必须明示;国务院食安办也在加速推进国家标准制定,计划构建 “强制标识 + 分级指引” 的监管框架,依据加工深度、保质期等指标进行科学分类。但行业效率与消费知情权的平衡,仍需时间找到答案。
降价救市:417 元实付 17 元的代价
10 月 1 日的降价促销,是西贝自救的关键一步。除了菜品直降 20% 至 40%,官方还放出可叠加使用的 100 元无门槛代金券,力度之大被网友称为 “跳楼甩卖”。北京方庄店的客流曲线极具代表性:11 点半仍有空位,11 点 50 分彻底满座,12 点半时小桌等位需 20 至 25 分钟,下午 1 点取号数已突破 50 桌。

店长在前台不停招呼客人,语气难掩兴奋:“比以前还火爆!” 但后厨的店员却透露出隐忧:“客流还差一点才到风波前的水平。” 这个细微差距直指核心 —— 吸引顾客的是低价,而非重建的信任。
成本压力肉眼可见。有顾客晒出账单,417 元的菜品实付 17 元,意味着西贝要承担超过 95% 的成本。即便剔除极端案例,正常降价叠加代金券后,再加上门店现做带来的人力成本上升,西贝的利润空间已被压缩至极限。更现实的问题是,10 月 31 日代金券到期后,这场 “烧钱换客流” 的游戏能否持续?10 月 9 日,西贝又推出 “实付满 50 送 50 元代金券” 活动,似乎想用持续优惠留住顾客,但长期亏损的风险也在累积。

IPO 搁浅:62 亿巨头的寒冬困境
短期客流回升难以掩盖长期战略受阻的现实。这家始于 1988 年的餐饮企业,2023 年营收突破 62 亿元,创下历史峰值,原本计划 2026 年完成 IPO。但预制菜风波让资本化进程蒙上阴影。
资本市场看重的不仅是营收数字,更是品牌价值与增长预期。西贝主打的中高端定位,依赖 “高品质” 标签支撑溢价,而信任崩塌直接动摇了这一基础。为挽回局面,2025 年 1 月贾国龙重新出任 CEO,推动海外首店落地洛杉矶,试图用新市场增长向资本证明潜力。

现实却格外残酷。2025 年上半年,多家头部餐饮企业营收下滑,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利润率降至 0.37%,上海同类企业更是出现 7.7 亿元亏损。消费市场中,“精打细算型” 消费者占比已从 30% 升至 39%,人们在外出就餐时更看重性价比,这让主打中高端家庭消费的西贝雪上加霜。贾国龙曾说 “做好比做大重要”,这番话在行业寒冬中,更像是无奈的自我安慰。
北京西贝门店的烤箱仍在运转,刚出炉的羊排散发着热气,桌前的顾客一边拍照晒单,一边计算着代金券的使用技巧。墙上的价签还带着新鲜的粘贴痕迹,后厨的厨师仍在不停切割着羊肉。代金券的有效期会结束,降价的热度会消退,而西贝要填补的信任窟窿,才刚刚露出最真实的轮廓。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