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王海英是一位青岛知青,在潍坊下乡插队期间,她认队里的“地主婆”李大娘做干妈,结果给自己带来了很大影响,差点就不能回城。有关王海英老师那段鲜为人知的知青往事,听我慢慢给大家讲述。
1968年12月份,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社论,再次把上山下乡运动推向了高潮。当时高中还没毕业的王海英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跟随大批下乡知青离开了青岛,开始了她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征程。
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12月份的最后一天,王海英和同学们一起乘坐汽车来到了距离青岛近二百公里远的潍县,最终他们十二名青岛知青被分派在潍河沿岸的李家庄八队,八队队部的那三间西厢房成了他们九名青岛知青的临时住所。
李家庄八队的队长姓孙,叫孙续成。孙队长当年四十多岁,是一位憨厚朴实又善良的中年人,他安顿好知青们的住处,又安排了一位女社员临时帮知青们做饭,让初来乍到的知青们感到很温暖,也有了一种家的感觉。
元旦前后的天气很寒冷,冰封的潍河冰面上可以滑冰,也可以通行。当时正处在冬季农闲,队里没啥要紧的农活,社员们基本就是半天出工干零杂活,半天在家歇着。
初到农村,王海英他们非常不适应农村的生活,吃住方面都不习惯,对于农活更是一窍不通。乡亲们的热情关爱和照顾,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让一帮城里来的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特别是乡亲们自发地给知青们送菜、送咸菜的情景,更是令知青们感动。
来到李家庄的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薄雾,就有一位年轻小伙子给知青们挑来了两桶水,帮知青做饭的那位大嫂也从她家挎来一篮子水萝卜,还有一包她自己摊的煎饼。
过了几天,那位小脚的大娘又挎着一篮子萝卜和白菜给知青们送来了,帮忙做饭的大嫂告诉知青们,那位小脚大娘是队部前院的李大娘,李大爷家是李家庄的地主,李大娘自然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地主婆”。
李大娘就是因为家庭成分,她走路总是低着头,两次来给知青们送菜都没说一句话。临近春节的时候,李大娘又给知青们抱来了四棵白菜,让知青们剁馅包饺子吃。那天王海英主动和李大娘打招呼:“大娘,谢谢您!您这是第三回给我们送菜了。”“就几棵白菜,没啥。我家就住在前院,你们有什么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就来我家,我帮你们缝补,有啥事就吱声。”李大娘说完,就低着头回家去了。看着李大娘远去的背影,王海英心里五味杂陈,那时的地主成份就如沉重的枷锁,李大爷他们一家可是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痛苦呀。
有一次王海英去李大娘家借针线,恰巧被大队民兵连长张光明看到,他就警告王海英说:“你们是城里来的知青,都是进步青年,他家可是地主,你们知青一定要和他家划清界限,保持警惕,不要和他家来往。”
可在王海英眼中,她觉得李大娘特别善良,不像民兵连长说的那样恶毒。李大娘也总是默默地关心着她们女知青,在寒冷的傍晚,她给女知青送来了火笼和暖瓶(陶瓷制品,注入热水暖被窝用),不让女知青睡凉被窝。她家腌的咸菜,也经常送给知青们吃。李大娘还让她三儿子李吉义帮知青们挑水,也经常帮知青们扫院子。
图片来源网络
春耕备耕生产开始以后,那天吃过早饭,知青们挑着土筐去牛棚往地里挑粪,王海英刚走出队部大院,李大娘就迎了上来,她把三个新缝制的棉垫肩递给王海英说:“我缝了三个棉垫肩,你们三个闺女一人一个,戴在肩膀上不硌肩。”那一刻,王海英和另两名女知青心里都很温暖,她仨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道:“谢谢大娘!”
1970年初秋的一天下午,在河岸边那块高粱地锄草的时候,一场大雨不期而至,社员们无处避雨,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当晚,王海英就发起了高烧,吃了退烧药还是高烧不退,知青们心里不踏实,就去前院敲李大娘家的门。
开门的是李大爷,他听说王海英发起了高烧,赶忙叫醒了李大娘和小儿子(李大娘家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成家单过了),李大娘赶忙让她儿子李吉义去叫赤脚医生,她就跟着来敲门的知青去了后院知青们居住的地方。
来到王海英床前,李大娘摸了一下王海英的额头,像火炭一样烫人,她就让一名女知青拿来一块毛巾,在脸盆里浸湿拧一下,折叠好搭在了王海英的额头上,还喂了王海英半碗温水。赤脚医生赶来给王海英注射了安痛定和大青叶,观察了一下就回家睡觉了。那一夜,李大娘一直守在王海英身边,一会摸一下她的额头,直到王海英退烧了,她才松了一口气。
等王海英退烧后醒来,才知道李大娘在身边守了她一夜,一夜都没合眼,王海英很感激也很感动,她扑在李大娘怀里,哽咽着喊了一声妈,再也说不出话来。
就这样,李大娘成了王海英的干妈,李大娘也认下了这个干闺女。
令王海英难受的是,这个举动却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和灾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地主”的身份可是四类分子之首啊,是无产阶级专政和文革批斗的重点对象。
因为这事,公社干部和民兵连长还找王海英谈话,让她和四类分子家庭划清界限,要斗私批修,立场坚定。王海英却说李大娘对她有恩,她认李大娘当干妈跟个人立场没有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大队举行的批斗四类分子大会,因为王海英认了“地主婆”做干妈,王海英也被拉上台陪着李大爷和李大娘批斗。有一次在公社革委会大院开批斗会,王海英也被拉去陪着批斗。为了保护王海英,李大娘当众宣布,她说她不是王海英的干妈,王海英也不是她的干闺女,她家和王海英没有任何关系。
尽管如此,后来的招工机会却一次次从王海英身边溜走,看着一起插队的同学们陆续离开,回到城市,王海英的心中满是失落和无奈。但她并没有被吓倒,每次回青岛,她都会带一些青岛特产和糖果送给干妈家。在劳作之余,她总是看书学习,每天晚饭后,也在昏暗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自学没学完的高中课程,看书学习,让她的生活更加充实。
之后的日子里,李大娘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会偷偷给王海英送到知青点,还嘱咐她在乡亲们面前不要叫她干妈,尽量不要让别人抓把柄。王海英却说:“你就是我干妈,不让我招工回城,大不了我在农村扎根一辈子。”
一晃就到了1977年秋天,在李家庄八队插队落户的九名青岛知青除了一人到县里当了干部,其他七名知青都通过招工回到了青岛。王海英因为认了“地主婆”当干妈,李家庄八队就她一人没能招工回城了。当时王海英嘴上虽说不能回城就扎根农村一辈子,可她父母总是催她想办法尽快回城,她心里也着急。
那年初冬,国家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一消息如一声春雷,打破了李家庄的平静。王海英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她更加努力地复习,白天依然和乡亲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天天熬夜学习到鸡叫头遍才熄灯。李大娘明白高考意味着什么,她全力支持着王海英参加高考的同时,还鼓励她儿子李吉义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也报考试试。
为了给王海英补充营养,李大娘两次杀鸡给干闺女熬鸡汤,还推了小麦给王海英摊麦子煎饼吃。王海英也鼓励李吉义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李吉义不会的数学题就问王海英,王海英总是热情帮助李吉义解答难题。
那年12月份,王海英和李吉义一起参加了高考,结果王海英考上了青岛海洋学院,李吉义却名落孙山。
离开李家庄的那天,乡亲们都来为王海英送行,李大娘紧紧拉住王海英的手不松开,王海英深情地说:“干妈,以后我会常回来看您的。”李大娘眼中满是不舍的泪水,哽咽着说:“闺女,到了学校要好好照顾自己,只要你好好的,干妈就放心……”
分别的时候,王海英鼓励李吉义:“吉义弟弟,你不要气馁,抓紧时间复习,争取下一年能榜上有名,姐姐在青岛等你。”
1978年秋天,李吉义接到了青岛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是继王海英之后李家庄大队考出去的第二个大学生。李吉义说要是没有海英姐姐的鼓励,他就考不上大学,这一切都是海英姐姐的功劳。
五年后,李大娘有了双重身份,她不光是王海英的干妈,还成了王海英的婆婆,王海英和她的干弟弟李吉义结为了夫妻,演绎了一段美好又浪漫的爱情故事。
去年初冬,王海英九十九岁的婆婆(干妈)去世了,差一岁没能步入百岁老人的行列,这令王海英感到非常悲痛和遗憾。
图片来源网络
每当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回忆起在李家庄插队落户的日子,王海英就很感慨也很激动,她说那段知青岁月是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让她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让她收获了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在未来的日子里,她永远都不会忘记在李家庄度过的时光,更不会忘记那些善良朴实的乡亲们。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王老师提供素材)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