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出发,今年深秋阴雨连绵这一特殊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 今年深秋的气候特点与核心病邪
1. 深秋本气:燥金当令
正常情况下,深秋时节由“燥邪”主导,气候特点是干燥、凉爽(凉燥)或温热(温燥)。人体与之相应,容易出现口鼻干燥、皮肤干痒、咳嗽少痰等“秋燥”症状。
2. 今年异常:湿邪弥漫
· 今年深秋阴雨不断,形成了 “非时之气”——即不该在这个季节出现的气候。此时,主导病邪不再是“燥”,而是 “湿邪”。
3. 核心病机:寒、湿、郁夹杂
· 湿邪困脾: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最易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运化失常。
· 兼夹寒邪:深秋本身阳气渐收,加上阴雨带来的寒凉,形成 “寒湿” 之邪。
· 气机郁滞:连绵阴雨,不见日光,人的情志也容易感到压抑、沉闷,导致肝气不舒。
二、 对五脏六腑的健康影响
1. 最易伤脾(核心靶点)
· 症状: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口中黏腻、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冲不干净)、身体困重、四肢乏力、头重如裹(感觉头被布裹住)。
· 机理:“脾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最先困阻中焦脾胃,使其运化水谷、水液的功能下降。
2. 易累及肺(母子相传)
· 症状:咳嗽、痰多且多为白痰、胸闷、气短、易感冒。
· 机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生湿,湿聚成痰,上犯于肺,阻碍肺的宣发肃降。同时,寒湿环境也直接侵袭肺卫(防御系统)。
3. 波及肝肾与心
· 伤肝:天气阴沉导致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胁肋胀痛。肝郁又会克犯脾土,加重脾胃问题。
· 伤肾:寒湿为阴邪,易损伤肾中阳气,导致腰膝酸冷、畏寒、夜尿增多。
· 扰心:湿气弥漫,阻滞心阳,可能导致心悸、胸闷、精神萎靡、嗜睡。
4. 诱发旧疾(痹症)
· 症状:关节炎、老寒腿、腰背痛等旧病复发或加重。
· 机理:寒湿之邪侵袭经络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三、 综合应对策略
针对 “寒、湿、郁” 这三个核心问题,调理也需多管齐下。
1. 饮食调理:健脾祛湿,佐以温散
· 核心原则:醒脾、燥湿、温中。
· 推荐食材:
· 健脾祛湿:茯苓、薏米(可炒黄以减其寒性)、白扁豆、山药、陈皮、玉米须。
· 温中散寒:生姜、葱白、花椒、豆蔻、紫苏叶。
· 芳香化湿:藿香、砂仁(可作为香料少量使用)。
· 食疗方举例:
· 生姜红糖水:早晨饮用,散寒暖中。
· 茯苓薏米粥:健脾利湿,可作为主食。
· 陈皮生姜茶:理气健脾,化湿和中。
· 饮食禁忌:
· 忌生冷寒凉:冰淇淋、冷饮、生食瓜果(如西瓜、苦瓜),以免损伤脾阳,加重内湿。
· 忌油腻甜腻:油炸食品、奶油、过甜的点心,这些食物不易消化,会助湿生痰。
2. 起居运动:升发阳气,通达气机
· 起居有常:避免久坐久卧,以免气机壅滞。即使雨天,也应在室内适度活动。
· 运动微汗:进行如八段锦、太极拳、室内瑜伽等和缓运动,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度,有助于阳气升发,排出湿气。切忌大汗淋漓,反而伤气。
· 避寒保暖:尤其注意腹部、腰部、关节的保暖,夜间可用温水泡脚,加入少许艾叶、生姜,以温经散寒除湿。
· 环境除湿:居住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必要时使用除湿器,防止外湿侵袭。
3. 情志调摄:疏肝解郁,静养心神
· 主动寻乐:阴雨天更要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多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与朋友家人聊天,进行下棋、看书等室内娱乐活动。
· 舒调气机:练习深呼吸或“六字诀”中的“嘘”字诀(疏肝气)和“呼”字诀(健脾),以通畅气机。
· 保证光照:在雨停间歇,尽量到户外接触自然光线,吸收阳气,改善情绪。
4. 经络养生:激发阳气,化湿通络
· 艾灸:是应对寒湿的极佳方法。
· 穴位:足三里(健脾要穴)、丰隆(化痰要穴)、中脘(健胃要穴)、神阙(肚脐,温阳散寒)。
· 按揉穴位:
· 合谷穴(虎口)配 太冲穴(足背):合称为“四关穴”,有很好的疏肝理气、解郁安神之效。
· 阴陵泉(小腿内侧):健脾祛湿的要穴。
今年深秋,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秋燥”,而是 “秋行湿令” 的异常气候。养护的核心在于 “内健脾胃,外避寒湿,中调情志”。
通过饮食的温运、起居的保暖、运动的通达以及情志的舒解,我们可以有效地化解湿邪,振奋阳气,平稳度过这个“湿漉漉”的深秋,为迎接寒冬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温馨提示:以上建议为通用调理方案。若身体出现严重不适,或素有旧疾加重,请及时就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