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没有一只鸡能活着离开广东”,这话真不假。
在广东人的饭桌上,鸡是绝对的主角。而清远鸡,更是主角中的明星——它肉质紧实、风味浓郁,早在宋朝就备受推崇,还曾登上国宴餐桌,是名副其实的“鸡中之王”。
2025年10月30日,来自广东清远清城区的广东天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叩响了港交所主板的大门。

这只被誉为“鸡中之王”的清远鸡,在张正芬夫妇二十年的精心培育下,终于要从养鸡场飞进香港股市了。

可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前,这个珍贵品种曾一度面临消亡危机。种源退化严重,养殖户纷纷放弃,清远鸡陷入了“养得慢、成本高、没人要”的困境。
正是看不得这么好的鸡种就此没落,2003年,两个端了十几年“铁饭碗”的大学老师——肖文清和张正芬,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辞去企业高管职务,挽起袖子去养鸡!
如今,他们的广东天农集团要去香港上市了,一年能卖出48个亿!

肖文清、张正芬夫妇,这对夫妻可不简单,都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高材生。两人都是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现在的西南大学)毕业的,后来还都去了当时最大的养殖企业温氏集团工作。
一个管饲料,一个管技术,都是妥妥的技术骨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正芬是个特别爱跟鸡打交道的人。
在读研究生时,同学们就开玩笑叫她“养鸡西施”。她在温氏集团工作时发现,市场上的鸡长得快、出栏快,但好吃的土鸡却没人愿意大规模养。
为啥?因为像清远鸡这样的优质土鸡,长得慢、成本高,企业觉得不划算。“这么好的鸡,要是没人养,以后不就绝种了吗?”张正芬和丈夫一合计,决定自己干!
2003年,他们接过政府手中仅有的几千只原种鸡,开始了保种育种的工作。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当时的清远鸡血统混杂,成活率只有一半,每只鸡一年下蛋还不到60个。
他们的清远鸡过得比普通鸡舒服多了——吃的是谷物粮食,住的是山地林地,每天还能散步找虫子吃。养足130天才能出栏,练就了一身紧实的“肌肉”。
如今,天农集团已经成为清远鸡的“老大”,市场上每10只清远鸡里,有6只是他们家的!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家被称为“清远鸡王”的公司,其实最赚钱的是养猪!

看数字就知道了:
2022年总收入39.52亿,养猪占了25.87亿
2023年总收入35.96亿,养猪占了22.14亿
2024年总收入47.76亿,养猪占了32.03亿
看出来了吧?养猪的收入一直占公司总收入的六成以上!相比之下,养鸡的收入虽然稳定在10亿左右,但只占两成多。
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就是猪更值钱。一头猪的价钱顶多少只鸡啊!而且养猪规模大了,成本就能摊薄,利润空间自然更大。
养鸡这行当,还经常要面对禽流感、活禽管制这些突发情况,风险不小。

干农业这行,最怕的就是行情波动。天农集团的账本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
2022年:赚了3.41亿
2023年:亏了6.69亿
2024年:赚了8.90亿
2025上半年:赚了1.27亿
这业绩,简直就是坐过山车!

为啥2023年亏这么惨?说白了就是市场上鸡和猪太多了,价格跌得厉害。养得多反而赔得多,这就是农业的残酷现实。
鸡价还算相对稳定,一直在每只35块钱上下浮动。但今年上半年也扛不住了,一下子跌到30块钱一只,比去年便宜了五分之一。
猪价就更不用说了,从2022年3月开始,养猪行业就一直在“亏本磨底”,养得多亏得多,但大家都在硬撑着。
公司在招股书里说得很直白:“我们的业绩受鸡价和猪价波动的影响很大,价格一跌,我们就可能亏钱。”

为了应对这种“看天吃饭”的局面,天农集团想了个办法:把整个产业链都抓在自己手里!什么意思呢?就是从鸡宝宝出生开始,到端上你家餐桌,所有环节他们都自己做:
自己育种:保证鸡宝宝血统纯正
自己养殖:通过自营农场和合作农户
自己生产饲料:确保鸡吃得健康
自己屠宰加工:保证安全卫生
自己销售:线上线下齐发力
现在,他们在全国有4个饲料厂、16个养鸡场、52个养猪场和1个屠宰场,真正实现了“一条龙”。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公司+农户”模式。简单说,就是公司提供鸡苗、饲料、技术,农民负责养殖,最后公司统一收购。
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品质,又带动了农民增收。从2022年到今年上半年,他们光支付给合作农户的养殖费用就超过了14.66亿元!
最近还有个好消息:天农集团成了2025年全国运动会的鸡肉供应商。这对品牌来说,是个很好的背书。
天农集团是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肖文清和张正芬夫妇,加上他们的儿子、侄子,都在公司重要岗位上。夫妻俩加起来控制了公司超过一半的股份。
家族企业有好有坏:好处是自家人好商量,决策快,执行力度强。坏处是如果家族成员能力不够,可能会影响公司发展。而且优秀的外来人才看到重要位置都是“自己人”,可能就不愿意来了。

这次上市募资,公司准备把钱用在五个方面:
①发展肉制品加工和餐饮业务
②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③升级信息系统
④寻找投资或收购机会
⑤ 补充日常运营资金
从行业前景看,清远鸡市场还在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养猪的规模化也还有空间,机会还是很多的。不过,竞争对手们也没闲着,都在加速布局。天农集团上市后,面临的挑战一点也不小。
张正芬,1963年8月出生在重庆,是个地道的川妹子。她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是个正儿八经的学霸。
在创业前,她在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福建仰恩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三所大学当过老师,端的是让人羡慕的“铁饭碗”。
但她心里始终放不下对养殖业的热爱。用她自己的话说:“读研究生时,同学们叫我'养鸡西施'。”那时候,她白天养鸡,晚上做实验分析鸡的营养成分,连假期都在打工养鸡。
她的丈夫肖文清同样是1963年生人,也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毕业。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近十年。
19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这对教师夫妻也坐不住了。他们先后离开校园,加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温氏集团。
在温氏,肖文清做到了饲料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正芬则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一路升到技术中心总监,手下管着20多家饲料厂和整个集团的养殖技术体系。
这一干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更摸清了养殖业的门道。张正芬还在此期间获得了5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她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省市乃至国家级的奖励。

2003年,当张正芬夫妇决定创业时,清远鸡的处境相当不妙。由于多年来的无序杂交,纯种清远鸡血统混杂,鸡群质量严重退化。
当时的清远鸡成活率只有50%-60%,每只鸡一年产蛋还不到60枚,养殖户们都不愿意养。
张正芬带着技术团队,从仅有的几千只原种鸡开始,通过提纯复壮等技术手段,一点一点地重建清远鸡的良种繁育体系。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就像是要从一堆混了很多杂质的原料中,提炼出最纯净的物质。他们要选出最符合清远鸡特征的个体,一代一代地优选优育,慢慢恢复这个珍贵品种的优良特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们的努力,清远鸡的成活率从原来的50%-60%大幅提升到96%-99%,日产蛋率从30%提升到80%。这个突破,让规模化养殖清远鸡成为了可能。
养殖问题解决了,怎么扩大规模又成了新难题。全部自己养,投资太大;完全靠农户,品质难以保证。
张正芬想起了在温氏工作时学到的“公司+农户”模式,但她在实践中做了创新,发展出了独特的“家庭农场模式”。
具体怎么运作呢?天农集团负责最核心的环节:育种、饲料生产、技术指导和销售。而把养殖环节交给合作农户,公司提供统一的鸡苗、饲料、疫苗和技术指导,最后再统一回购成品鸡。
这样既保证了品质的统一,又大大降低了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增收致富。
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天农集团累计向合作农户支付的养殖费用超过了14.66亿元。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帮助数以万计的农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张正芬因此获得了“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等荣誉,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和团队实实在在为农民带来的收益。
随着清远鸡业务走上正轨,天农集团开始思考新的增长点。2012年,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进军生猪养殖行业。
通过在重庆成立日泉农牧公司,天农集团正式开启了“鸡猪并举”的发展战略。这个决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争议,毕竟隔行如隔山,养鸡和养猪虽然都是养殖,但技术和管理上差别很大。
但事实证明,这个决策很有远见。生猪业务的加入,不仅大大提升了公司的营收规模,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单一业务的风险。
2019年,天农集团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业务整合,把养鸡和养猪两大板块合并在一起,形成了更强的协同效应。
如今,天农集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在上游,有自己的育种体系和饲料工厂
在中游,有自营农场和合作农户进行养殖
在下游,有自己的屠宰加工和品牌销售网络
截至2025年6月,他们拥有4个饲料厂、16个养鸡场、52个养猪场和1个屠宰场,建立起了相当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

创业二十年来,天农集团经历了八轮融资,引入了IDG资本、上海清泉投资、广东广垦、贵州中垦等知名投资机构。
不过,这些早期投资者大部分已经退出。在2025年8月的最后一轮融资中,天农集团的估值已经达到56亿元。
从股权结构来看,张正芬直接持有32.97%的股份,肖文清直接持有10.20%,两人通过多个实体控制的股份合计达到52.28%,保持了控股权。

其他股东中,张远华持股7.38%,朱晓冬持股3.65%,张永持股3.61%。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农业基金及中垦发展基金为合伙人的贵州中垦持股3.57%,体现了国有资本对农业产业的支持。
这次赴港上市,天农集团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五个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加工肉制品和线下餐饮服务的拓展。这透露出公司想要从养殖企业向食品企业转型的战略意图。

结语:从2003年的几千只鸡起步,到如今一年卖出48个亿,这对博士夫妻用近二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从实验室到养鸡场,再从养鸡场到资本市场的传奇。
他们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小农散养到规模经营,从卖活鸡到全产业链,从传统农业到现代资本运作。
但农业企业的老问题依然存在:行情波动太大了。去年还能赚近9个亿,前年就能亏近7个亿,这种坐过山车似的业绩,投资者会不会担心?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对这个家族色彩浓厚的农业企业来说,如何平衡家族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减少对养猪业务的依赖,如何让清远鸡更赚钱,都是上市后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只鸡的上市路,走得不简单。但既然已经走到了香港股市的大门口,我们期待这只“鸡中王者”能飞得更高、更稳。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