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带来的“大礼”,中方点头收下,事情已远超特朗普的预料…

9月2日,上合峰会、93阅兵这样的盛会,把中俄蒙汇聚到了一张“餐桌”上。

一场围绕能源话语权与经济命脉的深度博弈,也就悄然重塑着亚洲大陆的力量格局。

9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中俄蒙三国元首第七次会晤

一场撬动撬动地缘政治版图就已经诞生了。

是夸张还是真这么厉害?

这次上合峰会,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项目成了关键点。

西伯利亚的天然气未来将从这里输往中国!乌连戈气田

这条管道全长2600公里,起于俄罗斯的亚马尔半岛,途经蒙古国,最后到达中国新疆,能和我国国内的西气东输管道接上,把气送到上海去 。

按照规划,项目每年能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往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作期限长达30年 。

2025年9月2日,也就是在这次上合峰会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已经和中国签署了相关备忘录,这可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当然俄罗斯和我们的关系,他们也不可能失信。

这事看着是双赢,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的大转变。

俄乌冲突一爆发,俄欧之间的能源纽带断了,俄罗斯没办法,只能把能源出口的重心往东边移 。

相比于欧洲区域密密麻麻的管道,广袤的亚洲管线屈指可数

而且俄方还明确说了,给中国供气的价格会比给欧洲市场的低,当然这一方面是向中国示好,想跟咱好好合作。

另一方面也是对欧洲之前“断气”做法的一种反制。

不过,这项目对中国来说意义也挺大,能让我们国内能源结构更低碳,还能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

对蒙古国来说,它也能借着这个项目,发展一下“过境”经济,说不定还能用上清洁的天然气,改善一下国内的空气质量呢 。

能源从来不是商品,它是撬动地缘格局的杠杆。

能源向东移,带来的贸易、物料、旅游、服务自然等也跟着东移。

还有,这次普京从中国回去,就立马放开了对中国的免签,那些与石油相关的企业、制造业、金融等都会互通有无频繁。

除了能源领的坚固同盟,普京还给中方送来了以下“礼包”;

第一安全与军事互信的有了深化, 双方强调将在反恐、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加强协作,并计划开展更多联合军事演习。

第二去美元化与金融合作, 大力推进在双边贸易中更多使用本币结算,共同打造独立于美元的金融结算体系,这直接挑战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第三在国际议题上的紧密协调: 在乌克兰危机、亚太地区安全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双方协调立场,发出共同声音,显著增强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中方对此系列“厚礼”点头收下了。

我们可以对俄罗斯“以身相许”吗?

中俄关系现在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确实,对中国来说,能拿到俄罗斯稳定的天然气供应,确实让能源安全这块更有底气了,但也得小心,别因为依赖上了,反而埋下潜在风险。

为何这么说?

天下嚷嚷皆为利往,利尽则散!

看看历史就知道,20世纪70年代那次石油危机多吓人!

中东产油国联合搞禁运,那些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欧美国家,直接就陷入经济衰退了。

历史已经给我们灌输了一个常识:能源供应要是太单一,抗风险能力就特别弱。

现在俄罗斯从远东通过管道送过来的天然气,价格不高还清洁,确实能帮我们更快从传统化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推进“双碳”目标也更有劲。

可话说回来,要是太依赖这一条供应渠道,风险也不能小瞧。

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缘政治博弈就没停过,就像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不少国家之前太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结果在制裁和反制裁的拉扯里,直接陷入能源危机,冬天取暖都成了难题。

卖到欧洲的俄气,越来越少了!俄罗斯天然气罐

要是未来国际局势变动,我们的能源供应还真得捏把汗。

比如万一有第三方势力插一脚,搅得俄罗斯内部调整能源政策,那我们从俄进口天然气的稳定性就得打问号;

再或者管道途经的地方出点局势动荡,这条能源输送线说断就可能断,到时候供应链条一卡壳,麻烦就大了。

而且还有个隐忧,要是长期只盯着这一个供应方,到时在能源谈判里的议价底气可能就弱了,到时候不仅可能多花冤枉钱,战略上也容易被动。

所以我们必须搞能源进口多元化,其实就是提前设防。

现在从澳大利亚买液化天然气,跟中亚国家一起建油气管道,还去开拓非洲、拉美那边的能源市场,这些动作可不是瞎忙活。

一方面是对冲国际能源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避免被单一渠道“卡脖子”;另一方面也是在平衡战略关系,通过搭起多渠道、多层次的能源供应网,给国家能源安全装个“稳定锚”。

这样一来,不管国际上怎么变,不仅能保证能源够⽤,在国际能源合作里也能更有主动权。

宁波镇海炼化

蒙古国陷入被动?

蒙古国作为“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的过境国,表面看能稳稳拿到过境费,坐享能源合作带来的红利,实则身处大国博弈的夹缝之中,处境并不轻松。

对蒙古国而言,这笔可观的经济收益确实能为其薄弱的经济体系注入活力,缓解发展压力。

但问题在于,若过度依赖中俄能源合作带来的利益,长期下来可能会逐渐削弱其外交政策的自主性,使其在国际事务中难以完全依照自身需求决策,甚至在大国能源博弈中被动站队,沦为利益链条上的依附者。

如何在抓住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守住国家主权与外交独立的底线,平衡好经济利益与主权自主的关系,这道现实难题,正深刻考验着蒙古国的战略眼光与决策智慧!

事情发展远超特朗普预料!

从特朗普任开始,他对中俄政策就存在一个明显的战略矛盾:

一方面对华发起贸易战,极力施压;

另一方面又试图拉拢俄罗斯,甚至多次表达对普京的赞赏,希望离间中俄关系。

特朗普曾相信,通过个人外交和对俄示好,可以瓦解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从而孤立中国。

可事与愿违,事实发展与特朗普的预期完全背道而驰。

他的对华极限施压政策,非但没有迫使中国屈服,反而加剧了中国的危机感,推动中俄为应对共同压力而更加抱团取暖。

其对俄政策的摇摆不定和国内强大的“恐俄症”,也未能真正改善美俄关系,反而让俄罗斯更加确信,其战略未来在于东方,在于与中国深化合作。

如今,中俄“背靠背”协作的格局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财经   中方   大礼   预料   事情   能源   俄罗斯   中国   天然气   西伯利亚   管道   欧洲   战略   蒙古国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