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詹姆斯·邦德设计经典「007」手枪标志而闻名的平面设计师乔·卡罗夫(Joe Caroff)于当地时间8月17日逝世,享年103岁,距离他104岁生日仅差一天。
卡罗夫是电影与平面设计领域的重要却常被忽视的人物。在长达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创作了超过300部电影的宣传设计,其中包括《西区故事》《一夜狂欢》《巴黎最后的探戈》《曼哈顿》《滚轴球》等经典作品的海报与字体设计。他还为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的《远桥》(1977)、马丁·斯科塞斯的《基督的最后诱惑》(1988)等影片设计片头序列。
从左至右分别为《西区故事》《一夜狂欢》《巴黎最后的探戈》海报与字体设计
从左至右分别为《西区故事》《一夜狂欢》《巴黎最后的探戈》海报与字体设计
从左至右分别为《西区故事》《一夜狂欢》《巴黎最后的探戈》海报与字体设计
除了电影,卡罗夫的设计同样影响了大众文化。他为奥利安影业设计了标志与片头签名,为ABC电视台创作了奥运会转播的标识(字母与五环相结合)、新闻频道与《20/20》的标志,并为Decca唱片公司设计唱片封面。
他始终强调作品要具有「灵动感」,正如他在2022年纪录片《By Design: The Joe Caroff Story》中所说:「我希望作品有生命,而不是平躺在那里。」
图左为ABC电视台奥运会转播的标识
卡罗夫最具标志性的设计,当属为007系列创作的手枪标志。1961年,他受邀为《西区故事》设计海报,随后又为第一部邦德电影《诺博士》的宣传材料设计信笺抬头。
当他写下「007」时,灵感一瞬而来,数字 7 的笔画让他联想到手枪的握柄,于是加上枪管与扳机,形成了这一经久不衰的视觉符号。
尽管这个标志后来出现在所有邦德电影及无数周边产品上,他却未获得署名、版税或分成,当时仅得到300美元的设计费。不过,卡罗夫坦言这个作品为他带来了更多商业机会,「就像一张很好的宣传名片。」
卡罗夫设计的「007」标志
卡罗夫设计的「007」标志
1921年8月18日,卡罗夫出生于新泽西州林登市,自幼受到父亲(油漆匠兼装饰师)的影响而热爱艺术。
在布鲁克林的普拉特学院学习广告设计期间,他曾协助法国设计师让·卡鲁(Jean Carlu)创作美国战时宣传海报。
1943年服役后,他随美军前往欧洲,将自己曾参与设计的宣传传单投放至战场。战后,他进入广告公司工作,随后独立创业,并凭借为诺曼·梅勒处女作《裸者与死者》(1948)设计的封面而崭露头角。
《裸者与死者》封面设计
进入电影宣传设计领域后,卡罗夫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著称。他为《西区故事》海报创造了砖墙质感的字体,并用舞动的剪影传达爱恋与悲剧;在披头士电影《一夜狂欢》的海报中,他纯粹出于异想天开的在吉他把手上打了一个结。
1970年代,他设计了《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波浪字体、《曼哈顿》中由摩天大楼组成的片名字样,以及《大火车抢劫案》中化身为火车的标题字母。
《一夜狂欢》海报
从左至右分别为《曼哈顿》《滚轴球》海报与字体设计
从左至右分别为《曼哈顿》《滚轴球》海报与字体设计
1981年,他为影片《纹身》设计的海报因描绘赤裸女性与绑缚双足引发巨大争议,女性主义者甚至将海报从纽约地铁撕下,但这反而带来了更大曝光。制片人约瑟夫·E·莱文半开玩笑地说:「你凭海报赚到的比我靠电影赚到的还多。」
2006年,卡罗夫在86岁时正式退休,专注于绘画创作。他与妻子菲莉丝(Phyllis)结婚81年,直至后者于今年2月离世,享年100岁。两人育有两个儿子,以及儿媳与孙女。
晚年时,卡罗夫终于得到迟来的认可。邦德系列制片人芭芭拉·布洛柯里与迈克尔·G·威尔逊在他百岁生日时赠送了一块刻有「007」标志的欧米茄手表,以致敬这位对系列形象贡献巨大的设计师。
回顾一生,卡罗夫坦言自己很少保存原稿,「可能不算聪明,但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的作品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一直在做自己的工作,做一个艺术家而已。」
❊文内出现的商标及图像版权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您认为文章内出现的图片或视频内容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投诉邮箱:copyright@logonews.cn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