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三次重用这位开国大将,他晚年说:没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风云变幻的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一位大将,他以其耿直的性格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

并且,他的一生,与毛主席紧密相连,曾三次被毛主席委以重任,每一次都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熠熠生辉。

而到了晚年,历经风雨的他,回首往昔,用一句“没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道尽了心声。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饱含着他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更见证了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和知人善任,那么此人究竟是何身份呢?

毛主席

从农村走出的战士

1902年,位于湖南永兴的一家农户,降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黄克诚。

由于家境贫穷,从小的时候开始,黄克诚就开始帮家里做些农活和家务。

期间,他看到了很多社会上的不公,像是横行霸道的地主,却过着优渥的生活,而辛勤的农民,却只能靠出卖苦力艰难求生。

所以,黄克诚渴望有朝一日,这样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能被彻底改变。

恰好在衡阳读书时期,黄克诚接触到了革命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给他的内心造成了极大震撼,因为这和他的初心是多么相似。

抗日战争初期的黄克诚

紧接着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黄克诚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参加反帝运动的同时,也开始和共产党有了接触。

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初心与信仰打动了黄克诚,于是同年,他正式加入了党的队伍,开始为革命四处奔走。

作为早期将领,黄克诚可以说是和党共同经历风雨,见证了彼此成长,做出了贡献。

湘南起义中,黄克诚不顾生命危险,跟着朱元帅等人一起上了井冈山,参与了创建和领导红军的斗争。

在多年战争的洗礼中,黄克诚的军事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他所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让其在队伍中脱颖而出。

比如说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克诚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将,敏锐觉察出东北的战略地位,提出了进军东北的战略意见。

而这正好和中央战略决策不谋而合,这一决定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黄克诚

除此之外,黄克诚还是红军中出了名“能打硬仗”的将军。

像在1930年,他任职于红五军第5纵队第八大队政委。

1930年5月14日,黄克诚突然接到攻打修水县的命令,但由于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我方发起了几次冲锋都被敌人压了下来。

就在这危急关头,是黄克诚自告奋勇,一马当先冲在了最前面,第一个跃上城墙,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指挥能力。

还有更难能可贵的是,黄克诚在后勤方面同样有着卓越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面对东北后勤部混乱场面,他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将其迅速整顿完毕。

并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了部队的物资供应,可见其出色的军事素质。

不仅如此,他与毛主席之间,也有着很深的渊源。

毛主席

三次重用

作为带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领袖,毛主席具有卓越的识人眼光。

他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以出身、门第取人的旧习。

在日常工作中,毛主席看中的是个人的实际能力、政治觉悟和工作表现,而不是出身背景。

比如说他在重用出身贫苦将领,如彭德怀、徐海东等人的同时,也重用了一些出身地主或富裕家庭但积极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如陈赓、叶剑英等。

而且毛主席选拔人才,向来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而是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能够根据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其中,黄克诚在红军时期展现出的卓越军事才能,让毛主席很是欣赏。

正因为如此,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黄克诚曾三次得到过毛主席的重用,结果也不负众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一次发生在解放战争的尾声,也就是1948年11月,当时平津战役在即,天津作为直面北平的窗口,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接管天津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行动,更是一个政治任务,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干部来管理,以确保城市的稳定和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那么,究竟该派谁前往此处,毛主席很快就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黄克诚。

在毛主席的心里,打天津主要是东北的部队,所以选择一名有威望的东北部队的领导干部主持工作,有利于天津地区的稳定和工作开展。

而黄克诚沉稳、老练,富有开创新局面的经验,是最适当的人选。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眼光没有错,黄克诚没有辜负组织对其的信任,在上任之初,就带领手下干部,按照严谨有序的系统进行分工合作。

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不仅让当地工厂、企业迅速恢复了正常生产,而且稳定了社会秩序, 圆满完成了任务。

第二次发生在1949年,在天津局势安定后,5月黄克诚再次被毛主席调往家乡湖南,担任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兼政委等多个职位。

期间,黄克诚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但他仍然顶住层层压力,通过开展剿匪、土地改革等工作,成功稳定了湖南的局势,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湖南主政3年之后,黄克诚第三次重用再次来临。

1952年,毛主席调任他赶赴中央军委,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黄克诚主要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不过由于部队面临着后勤体制建设、基础建设和统一供应等一系列新的任务和课题,工作千头万绪,说是“乱摊子”一点也不为过。

而黄克诚正是在这个时候,走马上任。

凭借以往积累的经验,加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很快就将整理好了上下秩序,确保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因此还获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

建国之后,黄克诚也没有停下脚步,继续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为国贡献一生

自1925年黄克诚加入党的队伍以来,对党的事业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都毫不动摇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

像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所在党组织被迫解散。

但在这危急关头,黄克诚却不顾生命危险,四处寻找组织身影,继续为革命奉献自己的力量。

更难能可贵的是,黄克诚的一生,始终将党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社会各阶段正处于用人的关键时期。

而黄克诚正是在这个时候被选为中央纪委书记,尽管此时他已经步入76岁的高龄,体弱多病,双目甚至几乎失明。

但得知国家需要他的时候,黄克诚还是义无反顾接下了这一重任,决心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贡献力量。

期间,他坚持抓党风建设,对违纪行为毫不手软。

即使面对的是曾经的老部下,黄克诚也没有选择包庇或者纵容,而是坚决要求查处,最终让其主动承认错误并补交了公款。

正是凭借着如此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行事作风,黄克诚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在整顿党风、处理重大案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还为维护党的历史和大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克诚与夫人唐棣华和孩子们

而在对待毛主席方面,黄克诚一直对其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敬意。

在井冈山时期,他就深受毛主席军事指挥艺术的影响,长征时期更是深刻认识到毛主席领导的重要性。

黄克诚多次强调,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

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在中纪委座谈会上,就曾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正确评价毛主席和毛主席思想。

邓公曾指出,毛主席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黄克诚对此表示完全赞同。

在其晚年之时,黄克诚回忆起曾经和毛主席的点点滴滴,由衷表示,没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同时肯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这些评价体现了黄克诚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毛主席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胸怀和责任感。

纵观黄克诚的一生,他用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参考文献:

初心·故事丨黄克诚:抓党风,"不怕撕破脸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19-07-04

黄克诚:毛泽东三次点将的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年01月19日

【党史学习】湖湘革命人物专题·黄克诚.屈原管理区人民法院.2021-10-20

【回望初心——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黄克诚: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华声在线.2020-08-0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解放战争   井冈山   初心   湖南   天津   大将   晚年   出身   部队   时期   稳定   历史   工作   曾三   高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