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思的助农直播,短短数日演变为席卷全网的“假助农”争议风暴。将明星带货、助农经济与商业伦理的复杂关系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面对争议,赵露思于8月13日发微博回应:“真的助农,也要注销的,拜拜。”还是一贯的“情绪宣泄型”表达。
“钱江视频”报道称,“助农大使”证书公章造假后,赵露思直播点名回怼:“钱江媒体好意思叫媒体吗?简直是‘搅屎棍’。”指责其恶意炒作。
最近被质疑“假助农”,直播时赵露思依然回怼:“到底哪一分钱在我兜里?”“假助农就假助农,农民货已卖出且开心就够了,我又不要奖状。”“我早知道就暗暗做,搞成这样,烦得要死。”
总结下来,你会发现,赵露思所有的回应几乎都是“情绪化输出”。不管是微博还是直播,包括她之前控诉经纪公司银河酷娱的“小作文”,逻辑混乱、表意模糊。
用情绪当论据、转移矛盾,回避核心争议。
赵露思的回应本质是多重压力下的非理性爆发,其遭遇虽然引发共情,但情绪主导的表述进一步消解了公众信任,形成“越辩解越被动”的恶性循环。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赵露思,要怎么回应“假助农”风波才更有说服力呢?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核心矛盾。这场争议本质是公益透明度而非助农实效。因为从结果来看,果子按照正常价被赵露思团队收购,农民确实有受益。
一直以来有个观点,有人说“助农”,必须是自己不能赚钱,所有收益都要给农民,才叫“真助农”,否则就是通过助农行为获利。
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太过于“一刀切”。因为助农的核心标准是农民是否实质获益,而非参与者是否盈利。如果商业行为能打通销路、提升溢价且农民分得合理收益,那么盈利本身无可指摘。
助农不一定非要“赔本赚吆喝”,公益和商业也并非对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能让助农走得更远。企业运营需要成本,如果要求其无偿参与,势必只能短期推广,难以持续解决农产品滞销、附加值低等系统性问题。
也就是说,有明星关联不代表是“假助农”。企业盈利是否,都不影响助农本质。所以,赵露思在回应时,应该以结果为导向。
公布收购数据,如按1.5元/斤收购延安4000户果农600吨冰雹果;
提供增收证明,例如青川县政府感谢信或者当地农户的回访视频等;
强调团队选择进行深加工和品牌化运营的必要性:冰雹果外观受损,鲜果销售难,加工成果汁/果干是唯一止损方案。
用数据证明助农实效,增加说服力。而非抱怨“怎么我做什么都不对”。
那是不是说只要农民真实受益,就能证明赵露思是“真助农”呢?
不行,助农可商业化,但需满足两条件:农民收益优先和利润分配透明。这场风波的核心争议点其实并不是农民是否获利,而是公众对明星助农模式透明度的质疑。
正如前面所言,商业关联和是否助农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但赵露思团队需要主动披露利益关系、主动透明化。
目前最具质疑的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产品高溢价是否合理?
赵露思分享的苹果汁由冰雹果加工而成,定价约10元/罐(238ml)远超市场同类产品(约3元/罐)。团队给出的回应称,剔除30%瑕疵果肉,相当于3斤果出1斤原料;运用了NFC工艺、设备成本高以及品牌运营投入,包装设计及快闪店等。
这个解释的疑点在于:同类NFC果汁均价仅0.03-0.05元/ml,该产品达0.04-0.05元/ml,属高端定价上限,且未公布具体成本占比;代工厂“四川旺鹭”曾有食品安全问题,“陕西果仔乐”为被执行人,品控存在风险。
此外,陕西苹果成熟期为9-10月,5月冰雹时苹果仅处幼果期(指甲盖大小),被砸落后无法用于加工,不存在“表皮疤痕果滞销,真实性存疑。
陕西与新疆、山东并称中国三大苹果主产区,有较高的产业链成熟度。次果通常由果汁厂低价收购;国家扶贫采购系统可高效对接供需。明星介入可能削弱基层努力,甚至因溢价挤压正规渠道。
总之,目前赵露思团队的回应,无法证实产品高溢价的合理性。要想打消公众疑虑,需要公开成本明细:收购价、加工费、农民分成占比等。高价是否合理,取决于成本真实性与农民共享溢价的比例。
且赵露思团队至今未就股权关联作出正面回应,这种沉默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明星参与助农带有“影响力变现”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属性。当赵露思用自己的公信力为产品背书时,就有义务确保商业链条的透明性。
也就是第二个关键质疑点:商业利益有关联,为什么提前不说?
在与公司解约风波后,赵露思开启了网红直播模式。起初她只是分享自己常吃的零食,并表示没有收钱,纯属分享。
但在8月上旬,她开始推销助农苹果干和苹果汁,声称不推荐品牌却在不经意间露出包装,促使网友激情下单。
仅强调“解决滞销”但未声明商业关联。后被网友曝光,涉事苹果汁品牌“Aaaaapple”由“延安小小的果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股东“厦门我很忙文化传媒”实控人孙嘉蔓,是赵露思甜品店合伙人,因此引发争议“助农变自营”。
根据红星新闻的报道,官方证实证书确实曾颁发给企业(延安小小的果实公司),但从未授予个人。此前钱江视频报道“公章造假”说法,是记者提问时混淆“个人证书”导致误解。
助农证书是给企业颁发,而非给赵露思个人。为什么会出现“赵露思助农”词条呢?这些都不是一句简单的“钱没进我兜”就能解释清楚的,更不是“我们或许做得不好,要不你来?”就能搪塞的。
赵露思团队宣称“未获利”却回避股权穿透图中6%的间接持股,形成“收购—加工—溢价销售”的闭环生意。
也就涉及到第三点质疑:隐形带货模糊边界。
赵露思在直播中强调“不推荐品牌”“纯分享”,却刻意露出产品包装引导购买,超绝不经意“这个苹果干吃了上瘾”。
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星在直播中展示商品包装、功能或引导购买,实质构成广告推荐行为。
若推荐商品与自身存在利益关联(如持股、亲友经营),需明确标注“广告”并声明利益关系,否则涉嫌隐性营销。未履行披露义务可被认定为虚假宣传或误导消费者,面临10万元以下罚款。
有律师指出,若赵露思助农投入与宣传不符(如农民未实质分成高溢价利润),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此外,赵露思尚未与经纪公司“银河酷娱”解约,若合约限制其未经公司同意的商业代言,则直播行为可能构成违约,需承担赔偿责任。
总而言之,关于赵露思“助农风波”的核心争议点,其团队及个人均为做出有效回应。这也是“大众不买单”的根本原因。
深扒赵露思一系列言行背后,确实存在“左右脑互搏”的现象。
嘴上说“我只是纯分享,粉丝要不要买随意”,明显在推卸责任,公众人物的“纯分享”会有怎样的影响,她能不知道吗?
一边指责媒体恶意炒作,自己又在直播间内涵“有艺人高速公路倒车”,正主亲自下场引发粉丝骂战;一边说“热搜都是人为”,一边又营销“赵露思助农”,那按照这个逻辑,这个热搜是不是也是团队所为?遭受质疑不正面回应又开始“诉苦”网络暴力,把矛盾指向对家,暗示“有人因正常竞争搞不过我,就搞小动作”。
试图转移矛盾焦点,典型的“红鲱鱼谬误”。其高价商业模式与公益初心形成冲突,遭受公众质疑是合理的,而非网暴。
按照赵露思的一贯作风,接下来可能会直播委屈诉苦。“怎么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做好事太难了,本来只想助农”“助农还要被网暴,以后谁还敢做好事”……
逻辑混乱的人,习惯抛开事实不谈,陷入情绪漩涡。总感觉自己是“受害者”,她的委屈和难受是真实的,但过于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思考。
在赵露思身上,我依稀看到了“故人之姿”。她们的思维模式都是同样的不成熟,把任性当“真性情”,情绪不稳定且合作风险系数高,社会成熟度较低。也许助农的初心是好的,但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缺乏解决问题、处理公关危机的能力。
这场舆论混战最讽刺的是,果农集体失语,既得利益者高调喊冤。助农产业链中的信息黑箱始终存在,他们无从知晓经加工后的苹果汁以10元/罐高价售出,更无权参与定价博弈,沦为商业剧本里的沉默背景板。
真正的破局不在道德批判明星个体,而在于摧毁不对等的产业权力结构。
最好的助农,不是依赖明星一时的流量输血,而是让农民掌握定价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调研显示,72%的参与直播助农的农户不清楚最终销售价格,85%未签订保底收益协议。这种不对等关系下,”助农”很可能异化为”用农”。
农民的土地和劳动成为商业故事的元素,实际获益却与宣传相去甚远。涉事企业成立仅3个月(2025年5月注册)即获“助农大使”认证,说明缺乏有效监管。
或许,这场风波的最大价值在于促使我们审视:在流量至上的时代,真正的助农应该是什么模样?
答案不在明星的光环里,而在田间地头的切实改变中。
#赵露思#
(原创文章,转载请告知本人并注明来源,禁止一切抄袭洗稿!)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