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苍茫岁月,镌刻文明烙印;北疆沃土,见证融合华章。呼伦贝尔不仅有山河壮阔的自然胜境,更是千古文明交融的历史长廊。这里不仅留存着嘎仙洞石刻祝文的历史印记,更承载着拓跋鲜卑从山林走向草原、融入中原的融合历程;不仅见证了游牧长调与农耕雅韵的交融互鉴,更孕育出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璀璨图景。从拓跋鲜卑走出大鲜卑山的古老传说,到多民族在迁徙中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史诗,再到新时代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呼伦贝尔始终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丰厚土壤。
当历史的长河流淌至新时代,呼伦贝尔正全力打造“融合之路”文旅品牌,将千年文明积淀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生动实践。即日起,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推出《融合之路》系列报道,以历史溯源、民族融合、文旅创新三重维度,循着拓跋鲜卑举足南迁的历史足迹,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因图谱;聚焦多民族迁徙浪潮,解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逻辑;透视文旅创新实践,展现“融合之路”文旅品牌如何以文化为魂、旅游为翼,让“融合之路”绽放时代新韵。
当林海的松涛与草原的长风交响,当兽皮的粗犷与丝绸的柔美相织,当刻木记事的质朴与魏碑书法的遒劲辉映——拓跋鲜卑的迁徙史诗,便在这千年的时空回廊中徐徐展开。
这是从呼伦贝尔开始的一部民族融合的壮丽长卷,从文明交汇开篇的一场共生对话,从密林深处走向中原大地的一段精神跋涉。拓跋鲜卑的迁徙之路,是一条漫长而壮阔的文明动线,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跨越,更是一场深刻的生活、制度与文化融合之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探寻其足迹,便能揭开中华文明共生密码的神秘面纱。
生活之融
烟火交织绘就多元图景
文明的交融,始于烟火日常的碰撞。当拓跋鲜卑迈出迁徙的脚步,不同地域的生活图景便开始交织、重叠。从山林到草原,从游牧到农耕,他们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与其他民族共享生活智慧,接纳多元习俗。这场生活层面的融合,没有宏大叙事的波澜壮阔,却在衣食住行的点滴中,悄然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明画卷。
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拓跋鲜卑曾以射猎为业,与山林为伴。他们身着兽皮,手持弓箭,穿梭于遮天蔽日的森林间,创造出独特的狩猎文化。桦皮篓、桦皮船承载着他们的智慧,狍皮大衣、狍角帽彰显着他们的审美,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器物,是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见证。
当他们南迁到大泽(呼伦湖),广袤的草原如同一幅展开的画卷,为他们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拓跋鲜卑告别了森林的封闭,与草原上的匈奴、丁零等民族错居杂处。在这里,他们放下弓箭,骑上骏马,从“射猎为业”的游猎者转变为驰骋草原的骑士,开始发展畜牧业。呼伦贝尔丰美的水草,滋养着他们的畜群,也涵养着他们的文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在这片草原上相互碰撞、交融——他们品尝到了新食物,融合了各民族元素的新样式的服饰开始出现,居住方式也在交流中发生着改变。
随着迁徙的脚步迈向中原,拓跋鲜卑的生活进一步融入汉族的生活体系中。在盛乐、平城、洛阳等地,他们学会了农耕,从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生活。在与汉族的朝夕相处中,起居方式、饮食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睡床坐椅取代了席地而坐,面食稀粥丰富了原本饮食,握手颔首的礼仪交往也逐渐成为日常。
这种生活层面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模仿与改变,而是不同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相互欣赏、相互接纳,最终形成了一种多元和谐的生活方式。它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不同民族的特色,每一种色彩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元素,共同绘就了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
脉络之融
革新求变构建统一根基
若说生活融合是文明交融的肌肤,制度融合便是支撑天下的筋骨。拓跋鲜卑在迁徙过程中,面对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深刻认识到制度革新的重要性。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他们在制度层面不断探索与融合,逐步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的统治体系。
在早期的部落联盟阶段,拓跋鲜卑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但随着势力扩张和与其他民族接触,原有的制度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当他们在盛乐建立代国和北魏后,开始推行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制度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打破了原有的部落界限,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政权更加稳固;鼓励农耕、计口授田的农业政策,引入先进的农耕文明,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为民族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胡汉杂居、平等对待的民族政策,消除了民族隔阂,让不同民族能够在同一制度下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迁都平城后,北魏政权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在承袭中原传统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官僚系统为支撑的国家机制。通过战争迁徙人口充实京畿地区,筑城池、修苑囿,发展生产,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这一时期,北魏的制度既保留了鲜卑族的部分特色,又吸收了汉族制度的精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合制度体系。
到了洛阳时期,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更是将制度融合推向了高潮。全面推行汉制,从官制、礼仪到法律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使北魏的制度与中原王朝的制度更加契合。这种制度层面的融合,不仅加强了北魏政权统治力,也为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它让不同民族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遵循共同的规则,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文化之融
交流互鉴绽放文明之花
文化交融,是文明星空的彼此照亮。拓跋鲜卑的迁徙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与融合之路。从大兴安岭的森林文化,到草原文化,再到中原的农耕文化,不同文化在碰撞中相互借鉴,在融合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文明交融,藏于器物之间。拓跋鲜卑迁徙途中,其特色器物与各民族造物相遇,纹饰、工艺彼此浸染,鲜卑族的特色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嘎仙洞遗址的发现,证实了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那里的桦皮器具、兽皮用品承载着鲜卑族独特的精神审美。随着迁徙,他们与草原民族交流,鹿纹牌饰等具有鲜卑特色的文化元素与草文化相互融合;在与中原汉族的交往中,蘑菇山墓群出土的玉环、织锦纹样摹本以及漆器等,都是文化交融的产物。这些物质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见证。
精神世界的融合更显深邃,宗教、艺术、思想等领域的交融,激荡出深刻的文明火花。北魏时期,佛教盛行,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云冈石窟带有鲜明的中亚犍陀罗风格,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果;而龙门石窟则在雕刻手法和艺术风格上,由云冈的浑厚粗犷向优雅端庄转变,日益汉化、世俗化,体现了佛教艺术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此外,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态势,魏碑上承汉隶,下接唐楷,胡风汉韵在文学作品中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精神交融的进程中,拓跋鲜卑对思想文化的吸纳尤为主动。他们积极学习汉族儒家思想,开设太学,重视仕人,重用人才,让两种思想体系在碰撞中交融共生,催生出全新的精神风貌。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逐渐融入鲜卑族的思想体系,促进了民族间思想的共鸣与认同。这种文化层面的融合,不是文化的消失与替代,而是不同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新文化。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民族的心灵,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拓跋鲜卑的迁徙与融合,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段壮丽篇章。他们在生活、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融合实践,不仅深刻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这场跨越千年的融合之旅,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展现了不同民族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图景。
这条文旅线路,以山河为展厅,以遗迹为展品,邀请世人见证:融合不是消弭差异,而是让万千溪流汇成江海;共生不是单向同化,而是让不同文明在对话中彼此丰盈。正如呼伦贝尔的草原永远记得森林的荫蔽,中原的沃土始终感念草原的馈赠,这部跨越千年的融合史诗,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呼伦贝尔市着力打造“融合之路”文旅品牌促进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报道
策划:康健 刁岩 蒋铁英 徐晓梅
记者:萨库拉 郭悦 徐璐 阎蕾
视频:张蕊 王琦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美编:边赛
主编:鄂桂晶
监审:韩永刚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