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欧盟委员会接到一份来自德国财政部、经济部和交通部的联合紧急通报,内容直指美国。就在前一周,美国财长耶伦还在公开场合放话——若欧盟敢采取任何反制措施,美国将加码征税,并取消德国在能源协议中享有的战略豁免。
德国没有再像以往那样沉默,而是掷地有声地回应:“如果美国想要战争,我们奉陪到底。”这一刻,欧洲的沉默者德国,彻底变脸。这场剧变的导火索,是特朗普政府掀起的新一轮关税战。
8月1日的截止日期如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美国宣布对欧盟商品全面加征高达30%的关税,汽车税率锁定在25%,还要求欧盟接受15%至20%的“基准关税”,否则谈判无从进行。
德国的耐心戛然而止。那一刻,柏林不再妥协,不再退让。德国,这个被誉为“欧洲发动机”的国家,终于选择站出来抗争。
它之所以敢于扛起反击的旗帜,背后真正给它底气的,不是欧盟的团结,而是来自东方的三件“法宝”——中国的战略协助、经济支持与抗压经验。
这不是德国第一次被美国逼到墙角,但却是第一次不打算再退。回顾过去数月,德国本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
4月至5月,美德之间的多轮沟通无果。美国先后对德国产钢铝征收50%关税,对汽车加征25%,再到如今的30%全面商品关税,覆盖了德国对美出口的核心产业——汽车、机械、医药、化工。
数据显示,仅4月至5月两个月,德国对美汽车出口就暴跌23.5%,保时捷等品牌额外承担了3亿欧元的成本。
德国工业界怨声载道,企业主们怨气冲天。可特朗普政府依旧寸步不让,还将谈判的基准关税门槛从德国期望的10%直接抬高至20%。这已不是谈判,而是赤裸裸的经济霸凌。
德国的经济命脉被层层锁死,背靠的欧盟却迟迟无法拿出强硬手段。贸易专员六次访美都空手而归,法国、意大利、荷兰虽然表达支持,但始终有所保留。就在德国陷入孤立无援之际,一股来自东方的力量悄然登场。
7月上旬,中国商务部公开宣布,对包含钕铁硼在内的高性能磁材实施出口许可证审查。外界一片哗然,美国媒体第一时间解读为“对美供应链施压”。
但德国却看懂了,这不是对抗德国,而是给德国递来一根绳索。德国是欧洲唯一具备中高端稀土磁材制备能力的国家,正好在中美稀土博弈中,成为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中国还对德国车企释放利好。7月初,宝马在沈阳的新工厂提前两个月获批,大众在安徽的电池联合实验室也顺利启动试产。外资车企代表团接连访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巨头开始对接德国新订单。
德国制造业的“压舱石”——汽车工业,在中国市场重新找回喘息空间。奔驰在中国的销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大众更是超过40%。德国企业心知肚明,若失去中国市场,整个制造业体系将出现断层。
中国不仅没有“关水龙头”,反而主动“开闸放水”,德国当然心领神会。这份经济支援之外,更深层的是战略协作的信号。
7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突然提前访华,这一原定于秋季的行程被提前两个月,背后正是德国推动的结果。
中国外交部明确表态:支持欧盟自主决策,反对将经贸问题泛安全化。这句态度鲜明的定调,为德国的对美反制,提供了强有力的道义支撑。
这一切,只是中国三件“法宝”中的前两件。第三件,更加隐秘却分量最重——那是中国七年贸易战积累下的经验。从2018年起,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外界纷纷预测中国将被拖垮。
可七年过去,中国不仅没倒,还实现了逆势增长。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高达4.21万亿元,同比暴增49.3%,相当于2024年全年顺差的70%。
这一连串数据,被德国财长在闭门会议上称为“极具研究价值的样本”。德国政府研究了中国的“抗压路径”后得出结论:“对抗美国,并非不可为,关键在于供应链自主与市场多元。”
于是在德国主导下,欧盟于7月22日启动了反制评估机制,首次将美国新能源车、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设备列入“对等性特别关税”清单。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迅速响应,荷兰、丹麦暗中协调清单细节。德国不再躲在“集体”后面,而是冲到前线,带头喊出“奉陪到底”。
针对美国新能源车,德国计划利用碳排审查标准将其挡在门外;针对医疗器械,德国打算调整采购规则,引导本土与日欧产品替代;而针对智能制造设备,德国一旦收紧与美方的工控系统合作,将产生立竿见影的反向制裁效果。
这些反击手段既精准又克制,打得美国疼,却不伤自己。美国的回应也很快。白宫发出最后通牒:若德国不收手,将取消“德美能源协议”中的战略豁免。
耶伦则抛出“损害跨大西洋信任”的外交警告。但德国媒体不买账,纷纷发文质问:“我们还要被美国控制到什么时候?”
这一场从配合到反击的转身,德国走得决绝而坚定。德国总理默茨也在此时宣布,将于年底率团访华,随行的将是一众德国顶级企业CEO。这一消息迅速在国际间引发热议。默茨此行要的不仅是订单,更是战略缓冲与市场替代。
德国终于明白,在美国的经济围剿中,单打独斗不是办法,向中国靠拢是唯一出路。这个时候,欧盟内部也开始发生剧变。
欧洲议会中,多位保守派议员提出“对等外交机制改革”,意图削弱对美政策的惯性追随。德国的强硬态度像是点燃火种,法国、意大利纷纷发声力挺,连一向摇摆的荷兰也开始转向。
欧盟内部的“合中去美”共识,正在快速形成。德国的反击并非情绪化的孤注一掷,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它背后不只是对美国关税的愤怒,更是对当前国际秩序不公的强烈反抗。
在整个欧盟都被逼到悬崖边上的时刻,中国给出的三件“法宝”——经济合作、资源协同、战略经验,恰好为德国撑起了一把护身伞。
德国终于明白,真正的独立,不是站在美国的阴影下,而是走向中国的阳光里。而那句响彻柏林的“奉陪到底”,也不再只是口号,而是德国真正迈出的坚定一步。
在这场扑朔迷离的贸易战棋局中,中德之间的双边互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德国的背水一战,不仅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反抗,也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向世界证明:独立、自主,才是国家真正的脊梁。
信息来源:
[1]欧盟通过930亿欧元反制商品清单 准备在谈判破裂后打击美国痛点 财联社
[2]“与中国合作,就是投资未来”(见证·中国机遇) 人民网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