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最好的状态:在方中做人,在圆中归真

人活到中年,就像船行到江心。

年轻时只顾着划得快,如今才懂得船要稳当更紧要。

有人生得面容堂堂却爱算计,有人话说得漂亮却遇事就躲。

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终会露馅。

老话讲"人无德不立",到我们这个岁数才真正明白:

人最好的门面不在脸面言语,全在骨子里的品格。

中年要活明白,就需记住"方""圆"二字

立身之本在于方

人到中年,心里总要立几根顶梁柱。

《易经》说得好:"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这里的方是说为人要端正有规矩

就像老木匠的墨线,心里划下道道,是非就不容易糊涂。

东汉名臣杨震在荆州当刺史时,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个商人深夜带着十斤黄金求见。

杨震秉烛询问来意,商人躬身道:"闻大人清廉,特来相助。"

又凑近压低声音:"夜深人静,无人知晓。"

杨震当即推开窗扉,指着漫天星斗沉声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晓?"

商人羞愧难当,带着黄金狼狈离去。

这事传开后,百姓称他"四知先生"。

正是心有规矩,才让杨震在乱世中始终挺直脊梁,成为士林楷模。

常听人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人缺的就是这份规矩。

有些人到中年还糊涂,为了点眼前利坏了名声。

家里婆娘闹,孩子上学愁,单位提拔难,桩桩件件都催人动歪心思。

这时候要想想:捞着好处能不能安睡?骗过别人骗得过自己吗?

做人若没了方寸,就像老房子撤了房梁,看着光鲜,一场风雨就塌了

守规矩不是傻吃亏。老话说:"万两黄金不为贵,知心一个也难寻。"

人到中年更要明白,攒下金不如攒下信任

规规矩矩做人终究不吃亏,这是千百年老理儿。

处世锦囊在于圆

做人有方是本分,待世得圆是本事。

胡雪岩说的话在理:"行事圆融,结果自然圆满。"

这里的圆不是打马虎眼,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明白劲

清朝郑板桥在范县当县令时,有户人家告状说祖坟被占。

郑板桥到地头一看,原来是穷人为葬母挖了新坟挨着一户人家的旧墓。

他未判谁是谁非,却拿来纸墨题字:"坟挨坟,地挨地,乡邻本该亲上亲。"

当事两家羞得满面通红,当晚就握手言和。

这事要死抠律法能断个分明,可百姓心头就结了梁子。

圆融处事是给人都留体面,既解了纠纷,又暖了人心

除此之外,圆融在日常也用得上。

婆媳拌嘴时当儿子的两头宽慰,既不让老娘受气也不委屈媳妇;

同事争功时递杯茶说句"都是团队功劳",争执自然就消了;

老同学聚会有人摆谱,你打趣句"当年翻墙逃课的你最威风",臊得他收起架子。

这份圆融不是拍马讨好,是通情达理的分寸。

人到中年更要明白:棱角太尖伤人害己,和气生福是古训

好人生需方圆并济

方是立身的秤,圆是处事的盐。

孔圣人教导"君子随方就圆",道理就在其中。

真正明白人懂得内里守规矩,外头会变通

北宋名臣范仲淹主持应天府学时,有举子行贿求考题。

范仲淹当即逐出门外,这是他的方;

而后,范仲淹连夜去拜访那位考生,点灯讲学至天明,这是他的圆。

后来那举子中榜后逢人说:"若无先生当头棒喝,我今已是阶下囚。"

该硬时硬得板正,该软时软得温情,这才是中年该有的气象。

普通日子也讲究个方圆相济。

家要有家规:孩子撒谎定要教训,这是方;待知晓他怕挨打才说谎,又耐心讲清道理,这是圆。

单位领任务要守时,这是方;见同事抱病赶工,默不作声分担些活,这是圆。

人生,是一门在方圆之间转换的艺术

以方律己,坚守原则和底线,才能得到他人长久的尊敬。

以圆待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善结人缘,让关系如鱼得水。

做到方圆并济:心中有底线,眼中有他人,方可融通顺变,既成全别人,也成就自己。

结尾

活到中年,日子已教会我们:方是立世的根基,圆是处事的灵巧。

明朝吕坤讲得透:"处事留三尺,此为通达;立身守五常,此为根本。"

当能在这方圆之间来去自如时,咱也活明白了:

面对诱惑时挺直脊梁是方,春风待人是圆;

原则问题上寸土不让是方,细枝末节上不钻牛角尖是圆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介于二者之间,以方为底,以圆为表

在守住内心底线的同时,用宽容随和的态度待人处事。

如此才能灵活处事、收获人脉,让人生之路四海通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美文   归真   中年人   状态   方圆   圆融   人到中年   规矩   中年   底线   商人   脊梁   黄金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