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宁远城头架起红夷大炮时,这场决定明清国运的宁远之战已悄然拉开帷幕。
此役主战场在宁远城,当八旗铁骑在宁远城墙下抛下三千具尸体时,一支蒙古八旗精锐正借着渤海湾的刺骨寒风,悄然扑向冰封的觉华岛,形成“陆守宁远、海防觉华”的两线对峙。
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受挫后,为挽回颓势,转而突袭明军后勤基地觉华岛。觉华岛之役是明清交替之际,明朝与后金的一次剧烈的军事碰撞,对辽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觉华岛(今辽宁兴城菊花岛)位于辽东湾西部,直线距离宁远城15公里,与宁远构成海陆协同防御体系。
第一,觉华岛位置冲要。觉华岛悬于渤海辽东湾中,直线距离宁远城仅15公里的觉华岛,与宁远城互为掎角之势,居东西海陆中逵,扼辽西水陆要津。
明代前期,辽东驻军为防御蒙古骑兵袭扰,实施粮草离岸存储,觉华岛由此确立为战略储备基地;后金势力扩张时期,该岛战略权重显著提升。
后金崛起后,觉华岛的特殊战略地位日益受到重视。1622年,明朝失陷辽西重镇广宁后,辽东明军主力收缩于山海关。
天启三年(1623年),蓟辽督师孙承宗的官船破开渤海晨雾,在觉华岛简陋的码头靠岸,这次实地考察将彻底改变辽东防御体系。
孙承宗实地考察后,驳斥王在晋“弃岛守关”之议,上疏力陈觉华岛“与宁远互为犄角,乃粮运命脉”,奏请筑城屯粮、增派水师。经朝廷回应后,孙承宗既经营宁远城之筑城与戍守,又经营觉华岛之囤粮与舟师。
第二,明廷在辽东防务中实施“坚城海岛”复合仓储体系,将粮草器械分储于宁远等陆上要塞及觉华岛等海上据点。该战略旨在防范游牧骑兵突袭,其中芝麻湾(止锚湾)、笔架山与觉华岛构成三大离岸仓储基地,承担70%关外军需物资储备。
广宁沦陷后,明军实施战略收缩,将关外70%军粮储备转移至觉华岛。天启五年(1625)该岛即接收漕粮8万石、屯田粮3万石,物资来源包含天津漕运系统供应及辽西卫所征缴两部分。
1622年广宁失陷后,辽东经略王在晋主张放弃关外,退守山海关。孙承宗力排众议,提出“以宁远为屏障、觉华岛为后勤”的防御体系。
占领广宁的后金军,乘胜连陷义州、锦州、右屯卫等。因为明朝储粮于海岛,后金没有舟师,难以攻取。然而,囤积大量粮料的觉华岛,对缺乏粮食的后金而言,虽没有一支舟师,却必为死争之地。
第三,觉华岛设置水师。明朝于觉华岛,在广宁失陷前,只有游击金冠率领少量水兵屯驻。
天启年间,辽东经略孙承宗根据兵部职方司郎中阎鸣泰的战略分析,判定觉华岛与宁远城存在地理协同防御关系,于1623年部署游击将军祖大寿部驻守该岛。
天启六年(1626年),随着宁远城防压力骤增,辽东经略孙承宗根据宁前道袁崇焕的战略评估,决定将原驻守觉华岛的游击将军祖大寿部调防陆上要塞。此举系1623年战略部署的调整:彼时孙承宗采纳兵部职方司郎中阎鸣泰建议,基于觉华岛与宁远城的海陆协同防御价值,曾命祖大寿率水师驻防该岛。此番兵力调配反映出明军对后金作战重心从海上支点向陆路核心防线的转移。
孙承宗调离祖大寿后,仍命游击金冠统领觉华岛水师。觉华岛水师虽可阻截海上之敌,却未针对冬季海面冰封的陆路进攻进行防御部署,埋下隐患。
觉华岛凭借地理战略价值、军事仓储功能及驻防水师建制,构成明军与后金争夺的战略要地。1626年宁远战役后,该岛更成为双方战略重心所在。
后金军长期缺乏粮草,觉华岛囤积的数万石粮料对努尔哈赤极具诱惑。宁远受挫后,他决意摧毁明军后勤命脉以弥补损失。
后金采取双线作战策略:以部分兵力维持宁远夜间攻势,主力向城西南2.5公里处的龙宫寺机动。该部署兼具战术欺骗与实战准备,利用龙宫寺地理近便性缩短登陆觉华岛距离,同时以袭击明军粮储设施为佯动,成功达成战役欺骗。
一系列操作后,后金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继续攻打宁远城;一面命大部分骑兵突攻觉华岛。
后金军利用冬季冰封实施骑兵集群突袭,突破觉华岛北门防线。时值严冬,辽东湾海面冰层厚达数尺,后金骑兵得以跨海奔袭,绕开明军水师防线。
暴雪导致冰面复冻,后金军自靺鞨口突破北门防线,直插核心仓储区。八旗骑兵实施战术穿插,致使明军水师陷入指挥瘫痪,随即对粮仓实施系统性焚毁。
此役,《满文老档》记载的后金269人伤亡,与《明熹宗实录》的7000明军阵亡形成残酷对比。辽东防线自此陷入“无粮可恃、无险可守”的困境。
明朝与后金在宁远城和觉华岛的争战,结果是双方各一胜一败。
努尔哈赤虽在宁远城失败,却在觉华岛获胜。在觉华岛之役中,明军未依托工事有效防御,反被后金骑兵野战击溃。后金军则发挥了骑兵争锋、野战驰突的优长。
觉华岛之役是古代战争史上因势而变、避实击虚的典型范例。仅就后金军之得与明辽军之失,略述如下:
第一,努尔哈赤释坚攻脆。从已见史料可知,努尔哈赤此次用兵,亲率倾国之师,围攻宁远,志在必克。然而,事与愿违,围城强攻,兵败城下。
努尔哈赤蒙受四十四年戎马生涯中最惨重的失败,最惨痛的悲苦。然而,他能在极端不利的困境里,临时决断避其固守之宁远城,决定继续攻觉华岛,捣毁觉华岛。
第二,明水师攻守错位。明廷赋予觉华岛水师的使命,着眼于攻,攻未用上,守亦未成。
觉华岛明军应当主守,是其时关外双方军力对比与岛上水师特质所决定的。袁崇焕力主“重宁远而轻觉华”,拒分兵驻防;孙承宗虽知冰面隐患,却未强制部署凿冰队。史家至今争议:若岛上驻一支轻骑,可否改写结局?
觉华岛驻兵只可御水中之军,不能遏陆路之兵。明军迷信觉华岛“冬冰难渡”的天险,未在冰面设置障碍或驻扎机动兵力,致使后金骑兵如入无人之境。
第三,觉华岛防守虚懈。觉华岛之功能,主要是作为明军关外囤储粮料、器械的后勤基地,应以此作为重点,而进行防御部署。但觉华岛的水师应重于防守,却防守疏漏。
这就使得囤粮城防守虚懈,难以抵御后金军的突击。致使后金骑兵横行无阻,直捣囤粮城。
明军既侥幸于广宁之役觉华岛免遭兵火,又迷信于宁远之役觉华岛天设之险。与广宁战役的攻防模式不同,后金军在宁远受挫后迅速调整战略。努尔哈赤放弃强攻宁远城,转而利用冬季海面冰封的自然条件,率骑兵主力突袭防御薄弱的觉华岛。
明军因过度依赖海岛地形屏障,未在海冰形成期间部署陆路防御工事及机动部队,导致囤粮据点遭突袭时完全丧失抵抗能力,最终全军覆没。此役暴露出明朝辽东防务体系中海陆协同防御的重大缺陷。
第四,明庙堂以胜掩败。明朝觉华岛兵败,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吃一堑,需长一智。王之臣作为辽东巡抚,对觉华岛之败,未做一点自责。大臣搪塞,朝廷则敷衍。
觉华岛之役,明朝军变宁远之胜为觉华惨败,后金军化宁远之败为觉华全胜,实为历史的偶然。但是,偶然之中,蕴含必然。觉华岛之役暴露了明军战略僵化、后勤脆弱的致命缺陷。
此战催生的“后金骑兵机动战术”,在十年后的己巳之变中发展为五次破口入关的“掏心战术”。而明朝虽凭坚城火炮偶获小胜,却难挽颓势,终致山海关外尽失。
觉华岛之役既是战术奇袭的经典,亦是明亡清兴的缩影。明军深陷卫所制僵化窠臼时,后金已通过‘冰面骑兵集群突袭’完成军事革新迭代。这场折损辽东70%战略储备的惨败,此战直接导致明朝丧失辽东战局主动权。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