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详细谈谈中医脉诊中的“迟脉”。对迟脉的认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中医脉诊
一、核心定义与脉象特征
1. 核心定义:迟脉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脉率减慢,即医生诊脉时,感觉脉搏跳动的次数比正常人少。
2. 具体标准:在中医理论中,正常人的脉率大约为一息四至(一呼一吸为一息,脉搏跳动4次),相当于每分钟60-90次。而迟脉是指一息不足四至,即每分钟脉搏次数少于60次。
3. 脉象体会:诊脉时,手指下会感觉到脉搏来去缓慢,仿佛有从容不迫、但又力量不足之感。古人形容为“迟脉三至,来往极慢”。
二、迟脉所主的临床意义(病因病机)
迟脉主要与“寒”邪和“阳气虚衰”密切相关。其病机可以概括为寒凝气滞,阳失健运。
1. 主寒证:这是迟脉最常见的原因。
实寒证: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寒邪侵袭人体。寒性收引、凝滞,会束缚人体的阳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道收缩,血流速度减慢,故而出现迟而有力的脉象。例如:风寒感冒、寒邪犯胃引起的胃痛、寒湿痹症引起的关节冷痛等。
虚寒证:人体自身阳气不足,温煦和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阳气虚弱,无力鼓动血脉,导致血流缓慢,脉来迟而无力。这是本虚标寒的证候。例如:脾肾阳虚导致的畏寒肢冷、腹痛泄泻、腰膝酸软等。
2. 主阳衰:
此处的阳衰比虚寒更严重,是阳气极度衰微的状态。常见于危重病证,如心阳暴脱、阳气衰亡之时。此时脉象不仅迟,而且非常微细欲绝,是病情危重的标志。
3. 特殊情况:
邪热结聚:在极少数情况下,如阳明腑实证(肠梗阻等),燥屎与热邪互结,阻滞气机,气血流通受到严重阻碍,也可能出现“迟而有力”的脉象。但此时患者必然伴有腹痛拒按、高热、便秘等实热症状,这是“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现象,需要仔细鉴别。
运动员或长期锻炼者:部分运动员或身体素质极好的人,心率本身偏慢,但脉来从容和缓、有力,这是身体健康的表现,称为“迟而和缓”,不属于病脉。
中医
三、鉴别与相兼脉
1. 迟脉与缓脉的鉴别:
迟脉:重在至数,就是跳得慢(一息三至)。
缓脉:重在形态,是指脉搏的紧张度较低,来去从容和缓,但至数基本正常(一息四至)。缓脉主脾虚湿盛。
2. 常见的相兼脉及意义:
迟而有力:多为实寒证,寒邪凝滞,正气不虚,正邪交争激烈。
迟而无力:多为虚寒证,阳气亏虚,无力鼓动血脉。
迟而沉:里寒证,寒邪深入脏腑。
迟而涩:寒邪凝滞,伴有血行不畅,甚至血瘀。
迟而滑:虽为寒象,但体内痰湿壅盛。
四、现代医学视角
从现代医学看,迟脉(心动过缓)常见于:
生理性:运动员、长期体力劳动者、睡眠中。
病理性:
心脏问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
其他因素: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阻塞性黄疸、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影响等。
重要提示:中医的“迟脉”是一个综合了速率、力度、形态的整体概念,而现代医学的“心率”只是一个数字。中医诊断必须**四诊合参,不能仅凭脉率慢就断定为寒证。必须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如畏寒喜暖、口不渴、面色白、小便清长等)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中医
总结
对迟脉的认识可以总结为:
一个核心:脉率减慢(<60次/分)。
两大主病:寒证(实寒/虚寒)与阳气虚衰。
关键鉴别:有力无力分虚实,兼脉不同证不同。
诊断原则: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分析。
迟脉是洞察人体阳气状态和寒邪存在的的重要窗口,是中医辨证论治,尤其是辨别寒热虚实的关键依据之一。
温馨提示:如有不适,请到线下就诊
鸿玉中医
2025年9月3日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