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下午4时,吴石将军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
吴石一案对蒋介石的打击很大,他无法相信自己最倚重的参谋次长,居然会是潜伏多年的“共谍”。为了彻底肃清内部,蒋介石便借此事大做文章,秉持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一再下令扩大搜捕,致使1800多人受到牵连被捕入狱,1100余人遇害。
坐镇北京的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是最早得知吴石牺牲消息的人。近30年的隐蔽战线工作经历,让李克农早已练就一副“铁石心肠”,但这一次,他却感到了一种久违的锥心之痛。他曾对属下说:
“我们失去了最优秀的战友。”
为了铭记这沉痛的教训,李克农让情报部门集体反思几个月。但与此同时,东南沿海仍在筹划攻台,故土还未收复,远不到泄气的时候。为了重建台岛的情报系统,李克农请示毛主席,希望发展一批新的潜伏人员。
而在他提交的人员名单中,毛主席看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名字—李玉堂。
早在1931年时,毛主席就和李玉堂打过交道。当时蒋介石调集重兵,接连对中央苏区发起了两次声势浩大的军事“围剿”,而李玉堂作为第3师8旅的少将旅长,则是被安排在赣东南与红军交战。

在红军的这两次反围剿作战中,李玉堂吃了不少败仗,但总归运气还算不错。第一次反围剿时,18师师长张辉瓒是红军的重点目标,一仗直接全军覆没,自己还当了俘虏。第二次反围剿,毛主席的战略又是先打弱敌,自西向东横扫七百里,歼敌3万多人。两场大溃败,都阴差阳错的让李玉堂给躲了过去。
第3师是中央军的嫡系,师长陈继承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而李玉堂又是陈继承的心腹。因此李玉堂虽然战绩平平,但却是一路官运亨通,仅一年时间便接任陈继承的位置,荣升第3师中将师长。
等到1934年的第五次围剿,李玉堂卷土重来,势要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当时毛主席已经卸任军中职务,红军指挥权由李德、博古掌握,他们固执地执行“以堡垒对堡垒”的硬拼战术,以致不断丧师失地。按理说,这是李玉堂建功立业的最好机会。但这一次他万事俱备,偏偏就差了运气。
蒋介石当时是兵分六路,而李玉堂这一路,迎面撞上了朱德亲自指挥的红一、九军团主力。朱德在温坊设伏,仅半天时间就消灭了李玉堂第8旅的2个团,之后又围点打援,重创前来支援的第3师3个团。

温坊战斗,是红军五次反“围剿”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仗让李玉堂损兵折将,起家部队第8旅更是几近全军覆没。蒋介石闻讯大发雷霆,但鉴于李玉堂毕竟是嫡系,于是只是将他直降两级,由中将降为上校,革职留用。
在和红军交手的这几年间,李玉堂表现相当平庸,一场像样的胜仗都没打。不过等到抗日战争打响后,他却又一鸣惊人,直接跻身于一流名将之列。
在李玉堂身上有三个显著的标签:黄埔一期、陆军中将、抗日功臣。
黄埔一期有三位山东籍的李姓学员,分别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号称“山东三李”。“三李”的经历较为相似,皆是军事学识素养俱佳,在抗日战场有过优异表现。

三人当中,又属李玉堂名声最响。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李玉堂率部驰援一线,先后参加淞沪抗战和台儿庄战役。因为抗击日军有功,李玉堂很快便被提拔为第10军军长。
李玉堂的扬名之战,是三次长沙会战。他作为薛岳麾下头号战将,打得最狠,打得最坚决,完美执行了薛岳的“天炉战法”。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向第10军授予“泰山军”的荣誉称号,其所属三个师也分别被颁授荣誉旗。李玉堂本人则被授予象征最高荣誉的“青天白日勋章”,并晋升为27集团军副总司令。
此时的李玉堂可谓风光无限,被蒋介石视为肱股之臣。但两人之间的蜜月期,却并未持续多久。在解放战争打响后,李玉堂的境遇一落千丈,和蒋介石的关系也一度到了决裂的边缘。屡次走投无路的李玉堂,却也意外等来人生的新机遇。毛主席曾两次给他抛来橄榄枝,邀请这位抗日名将弃暗投明,阵前起义。
国共和谈破裂后,李玉堂继续充当蒋介石的马前卒,从中原到山东,仗打了不少,但地位却越来越低。因为表现乏善可陈,蒋介石最后干脆给他派了个第十绥靖区司令的职务,让他本本分分待在兖州,守住那一亩三分地。
但李玉堂也是倒霉,在山东他又遇上了一个猛人许世友。

1948年7月,许世友兵团攻袭兖州。在开战之前,许世友应毛主席的要求,对李玉堂进行最后的争取,希望他率部起义。但李玉堂态度非常蛮横,放言说内有坚城外有援军,绝无起义可能。不仅如此,李玉堂还特意命人在城外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大碉堡上,专门镌刻了五个大字:“天下第一碉”。
许世友也不跟他啰嗦,总攻打响后,仅用一天时间,便攻克城墙,全歼守敌。最后关头,李玉堂倒是反应很快,扔下部队自己仓皇出逃,不过半路还是被解放军追上,最终灰头土脸的成了俘虏。
要说李玉堂经验也是老道,被俘之后,他穿上士兵的衣服混迹在败兵当中,在俘虏押解转移时乘机逃脱,伪装成农民潜入微山湖中一个村庄内躲藏,随后又在当地一名渔夫的帮助下到了临城,继而坐火车抵达徐州。
然而李玉堂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逃出生天,但迎接他的却不是抚慰,而是蒋介石一纸“撤职查办,永不叙用”的严令。李玉堂打过一箩筐的败仗,降职也是常有的事,但这一次蒋介石面对全国战场的节节溃败,早已气急败坏,急需拿一人立威,而作为曾经嫡系,此时又毫无用处的李玉堂,便成了最好选择。

一代抗日名将,最后却成了杀鸡儆猴中的那只“鸡”。这一变故,让李玉堂对蒋介石彻底心灰意冷,两人关系降至冰点。李玉堂甚至曾堂而皇之地对亲信埋怨说:
“蒋介石这个小子刚愎自用”。
在当时特务遍布的环境下,此言足见其内心怨愤之深。
被贬为平民后,李玉堂一直在上海闲居。直到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他认为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于是前往投奔了老上司薛岳,先是担任高级参议,之后又被任命为海南防卫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成为薛岳的副手。
薛岳当时防御海南岛,极力想复刻当年长沙保卫战的辉煌,于是把海南防线也命名为“伯陵防线”。至于李玉堂,薛岳更是重用有加,直接让他手握重兵独当一面,担负文昌、琼东、加积、榆林一线防务。
第四野战军发起海南战役前,因为缺乏渡海作战的经验,于是想要从瓦解敌人内部着手,最好能寻找一名内应,为部队登陆提供一个缺口。而与蒋介石水火不容的李玉堂,自然又成了四野策反的头号目标。
当时四野还握有一张底牌,便是李玉堂妻子陈伯兰的哥哥陈石清,此人也是地下党员。而且在陈石清的游说下,陈伯兰也答应去劝说丈夫临阵起义。于是在地下党的安排下,陈石清、陈伯兰从香港来到海南,策动李玉堂率海南守卫部队起义,以达到和平解放海南的目的。
当年守兖州,李玉堂是坚决不降,顽固得很。但到了海南,他却犹豫了。一来,李玉堂知道海南岛守不住,自己迟早又是败军之将。万一再次成为俘虏,想逃肯定是不可能的。二来,蒋介石如今早已复出,一旦自己再吃败仗,哪怕到时候逃去了台岛,也注定吃不了好果子。
不过虽然痛恨蒋介石,但让李玉堂直接起义,他又很不甘心。毕竟他刚到任不久,所指挥的三个军都不是嫡系部队,各级指挥官中也没有亲信,发动起义怕遭到下级官兵反对。况且李玉堂此时也有私心,他还是想效仿傅作义,先谈条件再起义,给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为了争取李玉堂,毛主席也是相当有诚意,直接让坐镇广州的叶剑英与他对接。叶剑英给了李玉堂许诺,答应他只要起义,便可留在海南继续任职,其他条件也都可以商量。为了加强联系,叶剑英还派出一位叫李刚的联络员去海南,担任李玉堂的副官,专门负责筹划起义事项。

1950年3月,李玉堂派少将副主任李云涛从海口前往广州,汇报决心起义,并接受起义部署计划。叶剑英指示说,大战在即,要李玉堂急速行动。结果李云涛返回时,因战事进展迅速,四野主力决定提前攻岛,双方封锁戒严,叶剑英的起义指示根本无法送达李玉堂手中。
不过在计划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李玉堂其实也完全可以自己做主,直接战场起义。但紧要关头,他还是犹豫了。在四野部队登岛后,李玉堂仍下令抗击,但此时岛内军心涣散,守军一溃千里。直到手下主力大部分被歼灭,李玉堂才悔之晚矣。
而最后,李玉堂又做出了一个令自己后悔半生的决定,他要跟着薛岳撤往台岛。
李玉堂乘舰逃往台岛后,果然立即就被蒋介石撤掉了所有职务。这已经不知道李玉堂第几次被撤职了,此时的他一无所有,也无处可去,只能认命。
直到吴石案后,李克农才将李玉堂再次列入发展名单中。虽然此时的李玉堂没有任何职务,但他在军中素有威望,而且人脉很广,消息灵通,如果能搭上这条线,大可以发展出一条新的情报网络。

李玉堂其实也还保存着起义的想法,一个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叶剑英派给他的联络员李刚依旧潜伏在台岛,而且陈石清也在岛内担任军官。把这两位地下党员留在身边,李玉堂的目的不言而喻。
但也正当事情稳步推进,双方有望重拾沟通之时,意外出现了。
在李玉堂的老部队中,有一名叫毕荣甫的军官。此人原是67军的一名连长,上海战役后兵败被俘,释放后又逃到海南当兵。来台岛后李玉堂旧部改编,他奉命到战斗第一团报道,就在军营的门口,他遇到了李刚。
李刚当时化名魏天民,已经是中尉军衔,因为他高大魁伟,英俊潇洒,所以在人群中很是显眼。毕荣甫看到李刚的第一眼,就认出他,便下意识打招呼说:
“你不是李刚吗?
李刚吃了一惊,赶忙回答说:
“我叫魏天民,你认错人了吧?”
但毕荣甫又哪里会认错,当年守卫上海时,他就和李刚在同一个连队,毕荣甫是连长,李刚是文书。后来战役打响,李刚在连里秘密组织了一部分人,和解放军里应外合,突破了毕荣甫连队的防线。当时李刚是当着毕荣甫大喊:
“大家赶快缴枪吧,解放军的政策是缴枪不杀。”
就这样,毕荣甫带着全连官兵放下武器,上海防线就从他们连的正面打开了缺口,毕荣甫本人也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这一场面,毕荣甫终生难忘。
在军营门口再次见到李刚,又听他说自己叫魏天民,毕荣甫一下就醒悟过来,知道李刚就是地下党的潜伏人员。于是他马上到大门口向警卫报告,说赶快把李刚这个地下党抓起来。
李刚被捕后,李玉堂闻听消息顿时慌了神,立即写出密信,要托人带给到刚调到高雄要塞陈石清。结果送信的人刚一出门,便被布置在李公馆周围的便衣特务控制住了,密信内容也随之暴露,李玉堂的身份也随之坐实。
蒋介石听说李玉堂出事,勃然大怒,立即让毛人凤以“掩护匪谍、知情不报”的名义逮捕李玉堂。不过按当时掌握的证据,还不能证明李玉堂有起义的事实,毕竟在兖州,在海南,他都是抵抗到了最后,在台岛也没有具体的起义举动。所以最后毛人凤考虑到李玉堂的地位和威望,提出可以判决李玉堂关押十五年。
但蒋介石在批示这一判决时,竟然亲自在判决书上批了一个“耻”字。吴石案后,他已然成了惊弓之鸟,再加上他和李玉堂的关系早已决裂,蒋介石便想故技重施,找到一个“安定人心”的牺牲品,再来一出杀鸡儆猴。

就这样,在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的情况下,1951年2月5日,李玉堂、李刚、陈石清、陈伯兰四人在台北碧潭刑场同时遇害。
李玉堂遇害前,曾留有遗书一封,内言:
“我命已矣!死不足惜,不过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耳!和平后,葬我于徐州云龙山。”
李玉堂一案,因为两岸沟通不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桩疑案。直到1983年7月20日,国内才正式追认李玉堂为革命烈士。而值得一提是,在2004年,台岛内部也展开了对历史疑案的调查,认为李玉堂是“无辜”的,之后不仅给他恢复了名誉,还专门办了纪念活动。
李玉堂的一生,功过参半。但无可辩驳的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是抗日战场上的功臣。在解放战争中,他亦有起义之心,只是碍于性格和机遇,最终未能成行。总而言之,李玉堂是英雄,一个悲情的英雄。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