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活动现场 图源:通讯员 王一宁
9月5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上城区主场活动暨钱学森科技文化主题活动在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精彩启程。活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共筑科技强国梦”为主题,聚焦科学家精神传承、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与全民科学普及,生动展现新时代科普事业的创新实践。
详情点击>>
成立讲师团、签约创享空间……2025年全国科普月杭州上城区主场活动亮点纷呈
日前受邀参加杭州上城区的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颇有感受。
他们紧扣“弘扬科学家精神,共筑科技强国梦”主题,用文艺形式讲述科学家故事,大学教授有声有色地讲述海上机器鱼的研发故事等等,让科学有温度、精神有力量,形式新颖、引人入胜。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较好地体现了科普工作在基层的应有范式和方向。
第一,让科学家精神进一步“亮”起来。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它就在钱学森“回国报国”的坚定脚步里,就在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的实验中,也在无数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身上。科普工作要讲好这些故事,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明白:科学不是轻松速成,而是热爱、坚守与奉献。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科学、敬仰科学家的鲜明导向。
第二,让科普内容进一步“活”起来。科普不能照本宣科,要打破“老一套”。科普组织要做好资源的连接、撮合、融通工作,让其“活”起来。要推动科普进校园,让科学家走进课堂,让实验室资源向青少年开放;要融合文化与艺术,创作更多像今天这样有情感、有故事、有美感的科普产品;要对接前沿产业,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精准科普,助力成果转化;要贴近百姓生活,把科普变成解决日常问题的“实用工具包”。
第三,让科普服务进一步“暖”起来。科普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传递温度。要“沉下去”,把科普送到社区、乡村、学校,送到群众身边;要“贴得近”,关注老人用智能技术、孩子心理健康、家庭急救等现实需求;要“暖人心”,特别关心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偏远地区群众,不让任何人掉队。要用好数字平台,打造“永不关门”的线上科普,让优质资源人人可享。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就没有真正的创新强国。希望广大科技和科普工作者当好科学的“播种人”,也希望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共同点燃全社会的科学热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