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抗战记忆 赓续红色血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挽救华北危局,八路军主力在朱德总司令率领下于1937年9月挺进华北抗日前线,曾途经河津。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历史,共同感受国难当头、全民抗战的民族精神,从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力量。
王大宾是当时河津县政府总务科庶务长,曾参与接待北上抗日部队的工作。由他口述、王泉有整理的《朱德总司令率部北上抗日过河津》一文,对当时情况进行了详细讲述。据他介绍,1937年9月5日,朱德总司令率领总部人员及120师、129师全体官兵,从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出发,途经蒲城、澄城、合阳、韩城等县,旋即东渡黄河,经荣河、裴庄、通化,9月16日到达河津县里望镇(现属万荣县)。与朱德总司令同行的有贺龙、刘伯承、任弼时、罗瑞卿等。
当时,接上级接待任务后,各项准备工作立即开始。首先与里望村公所取得联系,通知沿道各村负责人安排过往人员的食宿,设立茶水站,供应部队马料,并选定沿街一家车马店的五间大北房作为招待朱总司令一行的场地。大街上热闹非凡,门店前贴满“欢迎北上抗日”“精诚团结,抗战到底”等宣传标语。
上井村杨印娃今年72岁,是王大宾的孙媳。据她介绍,爷爷王大宾在世时,经常给她说他自己干了一件大事,接待了朱德总司令一行。“爷爷说,他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快八月十五了,准备了月饼,摘了些枣,做了大葱拌菜,捏了些包子,叫八路军吃。吃完后,八路军首长问我爷爷,谁能驯了马,我爷爷说问胜禄就知道,胜禄说我村有个鸣禄驯马驯得好,吃完饭就把鸣禄叫上到里望南关驯马去了。”杨印娃回忆道。
9月16日当天,经过几小时休整后,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师长及其他首长便率部开赴晋北抗日前线。贺龙师长及120师一部分留下来,驻扎在里望村。当晚,战斗剧社在里望村舞台公演了抗战剧目,四周群众都来观看。贺龙师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并鼓励有志青年积极参军。
八路军在河津经过和停留的时间共20多天,他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群众心连心,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日决心,也激发了民众抗日热情,许多热血青年都跟上部队参战去了。
杜俊英就是跟随贺龙参军的里望村一位村民。据他的儿子杜梦熊介绍,当时贺龙就住在他家。他父亲帮助八路军修枪、驯马,还写得一手好字,贺龙想让他父亲也去参军。家里人都说,八路军又是担水,又是扫地,吃一顿饭还给掏钱,就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部队,同意他父亲去。
里望村在外人士杜刚辰是一位文化学者,有幸参与了省作协组织的八路军抗战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他和乡友宁志荣共同编撰完成了《东渡河东》一书,对朱德总司令北上抗日的历史非常了解。他介绍道:“我们主要是写从韩城芝川过河,到万荣庙前,河津通化、里望,稷山、新绛,到达侯马火车站,坐火车北上。随后才有了平型关战役、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真正打出了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威风,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88年前,朱德总司令率领部队北上,渡过黄河奔赴抗日战场,在河津留下了深深足迹。他们的到来,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也唤起了民众心中的爱国热情和誓死抵抗外敌的坚定决心。这不仅彰显了河津人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积极贡献,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抗战硝烟早已散去。我们应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苦难警示,汲取“军民团结,抵御外侮”的智慧力量,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记者:武咏梅)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