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赢了!突破摩尔定律限制,中国研制出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芯片

说起芯片这事儿,大家都清楚,摩尔定律说了几十年,每两年晶体管密度翻倍,可现在硅基工艺卡在2纳米那儿,漏电流大、散热难,物理极限摆在那儿,谁也没辙。结果呢,中国复旦大学的团队直接绕道,用二维半导体材料搞出了全球首款32位RISC-V架构的微处理器,叫“无极”。

这芯片集成5900个晶体管,全是原子层厚的二维材料堆起来的,稳稳运行指令,功耗低,速度快。2024年9月27日,这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国际上炸锅了。

之前国外试过类似,但只集成115个晶体管,还不稳定。中国这步走得稳,弯道超车,证明了在半导体领域,咱们不光追得上,还能领跑。别小看这薄薄一层材料,它直接戳破了传统芯片的瓶颈,让后摩尔时代有了新出路。

从石墨烯起步,到二维芯片的硬核积累

刘开辉这人,1975年安徽出生,中科大物理系毕业,一路读到博士,2003年去斯坦福做博士后,专注二维材料研究。2009年回国进复旦,起步时实验室条件一般,但他一步步建团队,专攻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化物这些二维玩意儿。

说实话,早年国内二维材料研究弱,设备少,经费紧,他带的学生们就靠死磕实验数据,一篇篇论文发出去,慢慢站稳脚跟。到2015年,他升教授,实验室规模上去了,设备从进口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到化学气相沉积炉,一应俱全。

团队的核心思路就是把二维材料从实验室玩具变成实用器件,特别是场效应晶体管。2018年左右,他们开始瞄准芯片集成,那时候硅基2纳米工艺已经喊了几年,但实际量产难,国际巨头像台积电、英特尔都头疼。

复旦这边,刘开辉领着二十多人,专注二硫化钼这种n型半导体,迁移率高,带隙合适,做开关管正合适。关键是,他们不光制备材料,还得解决堆叠问题:二维层间用范德华力粘合,不需要高温焊接,避免热应力毁了结构。

这积累不是一蹴而就,之前他们发过好几篇关于单晶体管性能的论文,开关比10万以上,远超硅基同类。2020年,团队迭代工艺,搞出多层集成,晶体管数从几十到几百,测试时直接跑RISC-V指令集,验证逻辑门工作正常。

到2022年,集成度破千,国外同期报道的二维电路还停在简单逻辑门,中国这边已经模拟32位处理器架构了。刘开辉的风格低调,论文里总强调实验重复性,数据透明,这让国际同行没法挑刺。

说到底,这积累靠的是长期投入,国家基金和企业赞助加持,但核心是团队的执行力,从材料生长到电路布局,每步都卡得死死的。

结果呢,5900个晶体管集成进一个几毫米大的芯片,厚度不到10纳米,散热比3D硅堆栈好太多。这不光是技术堆砌,更是思路转变:硅基缩放到头了,二维材料直接从侧面切入,原子级控制让密度潜力无限。

二维材料的黑科技,怎么就把摩尔定律给绕过去了

摩尔定律本质上是晶体管缩小的游戏,可现在2纳米以下,量子隧道效应让电子乱窜,功耗飙升,国际上公认后摩尔时代得换赛道。二维半导体就是这赛道上的黑马,为什么?

因为它只有一层原子厚,厚度固定在0.7纳米左右,不用纠结门长缩放,就能堆高密度。复旦的“无极”芯片,用了二硫化钼和氮化硼这些材料,前者做通道,后者当绝缘层,栅极直接顶在原子层上,控制精度高。

集成5900个晶体管,听着不多,但对二维来说是天堑:之前MIT和三星试过,顶多115个,还得低温下跑,室温就失效。中国团队的突破在工艺上,先用分子束外延长出大面积单晶片,直径上厘米级,避免晶界散射。

然后,电子束光刻定义图案,精度到10纳米,刻蚀用等离子体,选性好,不伤底层。堆叠时,他们开发了干转移法,用聚合物膜挑起一层材料,精准放置,层间对齐误差小于1纳米。

芯片架构是32位RISC-V,核心有ALU、寄存器文件,全用二维逻辑门搭的,时钟频率上百MHz,功耗微瓦级。测试数据实打实:门延迟不到1纳秒,噪声裕度足,能跑简单算法像斐波那契数列。

为什么说绕过摩尔定律?传统芯片靠平面缩放,密度翻倍成本指数涨;二维直接垂直堆栈,理论上能到百层,密度指数级跳。国际上,欧盟的Graphene Flagship项目投了十亿欧元,还在基础阶段;美国DARPA的2D项目也卡在器件级。

中国这边,2023年复旦团队就验证了全电路功能,2024年直接上处理器,效率高得让同行直呼内行。接地气点说,这就好比开车上高速,别人堵在收费站排队,你直接修条新路飞驰。别以为容易,材料纯度得99.99%,杂质一个就短路;接口匹配不对,信号就衰减。

团队迭代上百次,废了多少片晶圆,才调出稳定参数。现在,“无极”不光是实验室样品,还兼容标准封装,能接外设,实用性强。这步棋下得准,直接让中国在高端芯片上多张王牌。

全球格局变天,中国半导体为啥突然这么猛

芯片卡脖子这几年,大家都看在眼里,美国禁令一波波,荷兰ASML的光刻机不卖,但中国没停,半导体投资年年上万亿,从中芯国际的7纳米到华为的麒麟,步步逼近。

复旦的二维芯片,就是这生态里的新星。意义大着呢,先说产业端,它打开低功耗计算大门,手机、AI芯片都能用,体积小,续航长。国际市场,英伟达的GPU热得发烫,二维材料一介入,散热问题迎刃而解。

地缘上,这突破减依赖:硅基靠进口设备,二维制备门槛低,化学气相沉积炉国内就能造,供应链自主率高。2024年之后,类似成果冒头,中科院的石墨烯晶体管,清华的碳纳米管集成,都在跟进,形成集群效应。

全球看,韩国三星追二维DRAM,日本东芝搞2D存储,美国IBM投2D逻辑,但起步晚,中国积累深。逻辑上,这不是运气,是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就把二维材料列重点,高校企业联手,专利数全球第一。科技自立不是空话,是实打实的实验堆出来的。

以前买芯片像买奢侈品,现在自己造,价格腰斩,国产手机芯片用上,性价比爆表。国际事件上,美欧日韩的芯片联盟虽严,但技术扩散挡不住,《自然》论文一出,引用率飙升,合作邀约多。总之,这波操作让中国从跟跑到领跑,半导体版图重绘,未来几年,2D芯片量产指日可待。

“无极”一出,2024年底就签了好几家企业合作,中芯国际拿样品测试,华为实验室模拟AI加速。2025年上半年,复旦团队迭代第二代,晶体管数破万,架构优化到支持浮点运算。

展望下,无极不是终点,二维光电、存储接着来,中国半导体生态越来越壮。总之,这胜利实至名归,证明封锁挡不住自强,未来芯片世界,多中国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科技   定律   半导体   中国   芯片   全球   三星   晶体管   材料   复旦   无极   纳米   团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