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新路径与新形态,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2025年7月10日,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瑶海区教育体育局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教研基地项目启动活动在合肥市郎溪路小学成功举办。来自4个教研基地区、35所教研基地校的负责人与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创新路径。省教科院教育数字化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庆荣、陈自洋,瑶海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张玉玲,安庆经开区教育局副局长王贵忠等出席开幕式。
理论引领,锚定未来教育方向
滁州学院王玉亮副教授以《智启未来:打造中小学AI赋能新生态》为主题开启专题讲座。他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切入,结合教育场景的实际需求,深入剖析AI技术如何重塑教学模式、重构育人生态。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与系统的理论阐释,为中小学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顶层思路,引发全场对“未来课堂”形态的深度思考与畅想。
,共.经验分享环节,教研基地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分别从区域统筹、学校落地、学科实践三个维度,深入展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成果,为各教研基地后续开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安庆经开区教育局副局长王贵忠,以《数启教学新程,智聚育人合力——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的安庆经开区探索》为题,分享了安庆经开区在“AI+”教学融合中的实践案例,展现区域层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与阶段成效。
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钱梅娟聚焦《AI精准赋能: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结合学校实际,详细介绍针对新进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分层培养路径。通过AI技术将复杂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分析、可比较的精准数据,打造教师成长“精准赋能闭环”。
合肥市郎溪路小学副校长史巧云从教师发展、课程建设、评价系统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学校依托智慧教育管理赋能教学提质的新路径。结合学校美育特色,她重点展示了AI书法、绘画工具及智能音乐系统如何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学生一幅幅融合技术创意的书法作品、绘画创作及音乐编创成果,让“技术+艺术”的融合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转化为看得见、可感知的教学实效。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教师曹伟聚焦数学学科,分享了借助智能教学工具、智能体实现“精准教、个性学”的实操策略,为学科层面的AI融合提供清晰路径。他还从“为何进行人工智能探索”“是否真正切入教学核心”“如何有效切入实践”三个维度,分享了学科探索中的思考,并强调技术融合需避免形式化,要立足教学本质。
省教科院教育数字化应用研究中心储晓丽老师对项目目标、项目任务内容以及工作要求进行了深度解读,为各教研基地后续探索明确了实践方向。
总结升活动最后,省教科院教育数字化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庆荣围绕核心任务作总结。他指出,此次启动活动既是安徽教育探索AI赋能课堂的“集结号”,更是教研基地区与基地校深耕实践的“冲锋号”——从理念前瞻到学科落地,全方位展现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广阔空间。针对本项目研究,他建议:教研基地区与教研基地校要锚定“实效”核心,杜绝盲目炫耀技术,始终以“是否真正服务教学、是否切实提升育人质量”为检验标准;要清醒认识到“AI是赋能而非替代”,工具再先进,最终都要回归教育本质,通过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破解育人难题,让每一步探索都扎根于“培养人、发展人”的核心目标,推动安徽教育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真正打造可复制、有温度的“安徽样板”。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