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味道,像是时光酿就的密码,深深镌刻在每个甘肃孩子的记忆深处。这里的每一个味道不仅仅是舌尖上的感受,更是故乡的印记、童年的回忆,是漂泊在外时,午夜梦回最想念的温暖。
牛肉面
清晨的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牛肉面馆早已热气腾腾。师傅们熟练地抻拉着面团,不一会儿,白透的面条便在沸水中翻滚起舞。舀上一勺醇厚的牛骨汤,撒上翠绿的香菜、蒜苗,铺上牛肉,再淋上一勺红亮的辣椒油。那浓郁的香气简直直击灵魂。每次离家前,总少不了一份“肉蛋双飞”的仪式感。这一碗牛肉面,是年少时上学路上的匆匆温暖,更是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
酿皮子
儿时的巷口,总有辆吱呀作响的三轮车。卖酿皮子的阿姨掀开白布,露出铁盘里码得整齐的酿皮子,黄澄澄的面皮泛着诱人光泽。浇上秘制麻酱、香醋、蒜泥水,再舀一勺红亮的辣椒油。蹲在路边,用竹签挑起一筷子,麻酱的绵密、香醋的酸爽、辣子的热辣在舌尖炸开,小伙伴们抢食的欢闹声,逐渐成了回不去的童年背景音。
甜胚子
在甘肃,这碗用莜麦或青稞发酵的甜酿,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轻轻一抿,便能尝到记忆里整个故乡的温度。
小时候每到夏天,总盼着奶奶掀开炕上铁盆的木盖。白雾腾起的瞬间,酸甜的气息便漫满整个院子,莜麦裹着汁水,泛着诱人的光。盛上满满一碗,冰冰凉凉的甜胚子滑过喉咙,暑气瞬间消散。那时候,甜胚子是放学后的惊喜,是写完作业的犒赏,每一粒麦仁里都藏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现在每次吃起甜胚子,眼前总会浮现出奶奶戴着老花镜,细细筛洗莜麦的模样。真正让人牵挂的,不只是这口酸甜,更是藏在甜胚子里的亲情与时光。
浆水面
浆水面是家家户户消暑的良方。洗净的芹菜、白菜在沸水里焯过,连同面汤一起倒入罐中,撒一把粗盐,再丢进几瓣野花椒。盖上木盖,用粗布条封住罐口,静静等待微生物在黑暗中施展魔法。没几日,掀开盖子,酸香便扑鼻而来。
逢年过节返乡,总要吃碗浆水面。看着家人围坐在桌前,熟悉的酸香在空气中弥漫,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无论走多远,只要尝一口这碗面,便能穿越千山万水,回到魂牵梦萦的陇原大地,听见故乡在耳畔轻声呼唤:“娃,回家吃饭了。
羊肉串
暮色四合时,夜市的烤羊肉摊总会亮起暖黄的灯光。每次饭后和家人散步时,远远就能望见烤架腾起的白烟。十几串羊肉整齐地码在炭火上。油脂滴落在炭火里,瞬间腾起火苗,肉块在高温下迅速收紧,发出诱人的“滋滋”声,再撒一把粗粝的孜然和辣椒面,香气顺着晚风钻进鼻腔。来一把迫不及待咬下,焦香的外皮裹着鲜嫩的肉汁,辣意与肉香在口腔炸开。小时候父亲总会笑着抹去我嘴角的油渍,那时候总好奇为什么大人都不馋,长大后我们也变成了那些不馋的大人。
灰豆子
每当冬夜的风叩动窗棂,记忆深处总会腾起一缕带着焦香的甜雾,那是灰豆子在砂锅里咕嘟作响的声音。
儿时的兰州老街,灰豆子摊是最温暖的坐标。煤炉上的砂锅永远冒着热气。舀起一勺送入口中,绵软的豌豆瞬间化开,蓬灰特有的草木清香混着砂糖的甜蜜,从舌尖暖到心窝。
某个加班的深夜,饥肠辘辘时不自觉望向天上的月亮,突然想起灰豆子,泪水毫无征兆地落下来——原来最想念的,不是那碗甜羹,而是母亲守在灶台前,看砂锅沸腾时眼里的温柔;是父亲用粗粝的手,把热乎乎的灰豆子塞进书包的清晨。
有人说,味蕾的记忆最顽固。无论走多远,故乡始终是儿时手中漂浮的纸船,故乡的月永远是窗台上那盏温暖的旧台灯。今年五一,不妨循着记忆的线索归来——看看老房子的新模样,听听方言里的新故事,让乡愁不再是电话里的只言片语。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