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阿姨今年刚满62岁,退休后的生活本该惬意,但最近却常常为“睡觉时间”头疼。她听邻居说,“一定得晚上十点准时上床”,否则身体容易出问题。
可偏偏10点钻进被窝,自己翻来覆去,常常要到午夜才能真正睡着。
她不止一次疑惑:难道自己老了,连睡觉也变“格格不入”了?朋友建议她吃褪黑素,有人劝她晚上多运动,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老人就得比年轻人更早休息”。
这一切,真的有科学道理吗?医生到底怎么说?十点睡觉,到底是健康黄金法则,还是一个被误传多年的误区?
带着这些困惑,不妨来看看最新的睡眠科学,尤其是针对60岁以上人群,究竟什么样的睡眠习惯才算“健康”?
后面第3点,很多人还真没重视过。
“晚上十点准时上床”,这句话流传甚广,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但医学研究显示,这种“一刀切”的时间表并不适合每一位60岁以后的朋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物钟(SCN)调控能力会明显下降,PER2基因活性降低了约30%,
表现为夜间更早犯困、凌晨易醒。这意味着,老年人的“睡眠点”其实更早也更易提前,但强行十点入睡反而容易造成入睡困难和睡眠碎片化。
多国调研数据也显示,60岁以上人群如果强迫维持“晚十点前睡觉”的习惯,反而有可能导致夜间醒来次数增多,总体睡眠满意度下降。
同时,睡眠质量比绝对入睡时间更关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也指出,中老年人的生理睡眠节律出现显著变化,提倡关注睡眠感受,而非死守时点。
为什么会这样?老人家常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其实更多针对年轻人与中年人。过了60岁,褪黑素和黑视蛋白分泌减少,入睡门槛变高。
很多人闭眼却半夜清醒,感叹“不如年轻时好睡”。其实,并不是“身体坏了”,而是生理节律的自然变化。
既然如此,过了60岁,到底怎么睡才最健康?医生和睡眠专家经过大量研究后总结出3个关键建议,这3点,做到了,你的睡眠质量往往会大幅提升。
一、顺应自然困意,不强求“黄金十点”
睡眠“点”要因人而异。过了60岁的朋友,应该“顺其自然”,当身体觉得困意袭来时上床,而不是强行等到固定时间才睡。据哈佛医学院数据,这样睡眠效率可提升15%-22%,更易获得深睡眠。
很多老人发现,自己傍晚看新闻时就犯困,到了十点却反而失眠。其实,这正是生物钟调整的信号。
如果身体“提前打卡”,千万别因为传统观念而硬撑。每晚在困意出现时就休息,反而能更快入睡,夜里醒来的次数变少,第二天精神更好。
二、白天多晒太阳,夜晚减少蓝光干扰
光照管理,是调整生物钟的高效钥匙。据日本东京大学的实验证明,老年人因眼中黑视蛋白减少
对阳光敏感度下降,建议早上和上午窗口、阳台活动不少于30分钟。研究发现,每天早晨晒太阳25至30分钟,可以让近60%的老年人提前入睡,夜间醒来变少。
反之,夜晚看电视、玩手机等蓝光刺激,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失眠和醒后不适。因此晚上九点后应适当减少电子屏幕使用,可以选择听音乐、拉拉筋等低刺激活动助眠。
三、规律白天活动,晚饭后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
世界卫生组织(WHO)睡眠建议:60岁以上群体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建议安排在下午4-6点完成,而非晚上活动。
数据明确,晚上运动会使入睡时间推迟1小时,深度睡眠时间缩短约18%。
此外,睡前饮酒虽能助眠一时,却严重损害深睡眠。美国神经科学协会研究显示,睡前饮酒会让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效率下降20%,。
长期如此易影响认知功能、增加痴呆风险。更适合老年人的替代方式是喝点洋甘菊、蜂蜜水或牛奶。
对照以上三点,有没有容易上手的生活小技巧?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入睡时间、不强求统一标准;白天多见自然光,晚上减少蓝光刺激;运动也要把握好时间点。
日常可以这样做:
随困意而动:晚饭后,如有想睡的感觉,提前洗漱准备入睡,减少躺床“等困”的时间;
早餐时阳台晒太阳:如条件允许,将早餐、早晨时光安排在向阳房间,每次不少于20分钟;
音乐助眠:夜间难以入睡时,试试舒缓音乐或读书,避免电子屏幕;
黄昏适度活动:傍晚户外散步,有利于当晚休息,但建议最晚不超过晚上7点结束运动;
戒掉“助眠酒”:用温牛奶、无咖啡因花茶取代,减少脑部代谢负担。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中老年健康生活方式建议》
《中国睡眠研究会年度报告》
《哈佛医学院老年睡眠健康项目资料》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