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提醒:夏季高温,三类疾病要注意防护!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病原体繁殖快、传播机会多,是多种疾病的高发季节。结合疾控部门的提醒,夏季需重点关注以下三类健康问题及预防措施。



01

肠道传染病



现代医学解读——肠道传染病

如细菌性痢疾、诺如病毒感染等,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多因饮食不洁、生冷刺激引发


中医解读——肠道传染病

夏季 “湿邪当令”,脾胃喜燥恶湿,若饮食生冷(冰饮、凉菜)或不洁,易致 “寒湿伤脾” 或 “湿热蕴肠”—— 脾失运化则腹泻,湿浊上逆则呕吐,即 “病从口入” 的中医逻辑。




1

预防之健脾祛湿

日常吃炒白扁豆、茯苓、山药(脾健则湿自化),煮粥时加芡实(固脾止泻);避免空腹吃冰(冰饮伤脾阳,湿邪更盛)。



2

解决之清热化湿

若出现轻微腹泻,可用马齿苋煮水喝(清热解毒、止泻),或艾灸足三里穴(健脾胃、增强胃肠功能)。



3

日常之饮食安全

中医强调 “饮食有节”,不吃变质食物,剩菜需加热透,即中医理论中的“去秽浊之气”,对应现代医学 “勤洗手、防交叉感染”。





02

虫媒传染病



现代医学解读——虫媒传染病

如蚊虫传播的登革热、疟疾,蜱虫传播的传染病等,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等。


中医解读——虫媒传染病

夏季 “湿浊熏蒸,秽虫滋生”,蚊虫属 “秽浊之虫”,其携带的 “戾气”(致病邪气)通过叮咬侵入人体,易致 “湿热毒邪郁于肌肤、气血”(发热、皮疹)。



预防之芳香避秽

佩戴含艾草、薄荷、丁香的香囊(芳香之气能驱浊虫),室内用艾叶燃烧驱蚊(温和无刺激,兼能净化空气)。


清理之防湿除秽雨后及时清理积水(湿浊聚则虫生),潮湿地区用苍术、白芷煮水擦拭地面(燥湿杀菌)。


外出之谨防叮咬

外出尽量穿长衣长裤,尤其是去树林草地茂密、蚊虫较多之处。被蚊虫叮咬后,用马齿苋捣烂外敷(清热解毒止痒),或涂少量风油精(薄荷脑、樟脑散寒止痒),避免搔抓致 “毒邪内陷”。





03

心脑血管疾病



现代医学解读——心脑血管疾病

高温使血管扩张、血压波动,易诱发心梗、脑梗,尤其老年人多见。


中医解读——心脑血管疾病

夏季 “心主夏”,暑热易 “扰心”(心烦、失眠),同时 “汗多伤津”,津液不足则血液黏稠(津血同源);若本身有 “气虚”(乏力、气短),则推动血液无力,易致血管阻塞。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调理


养心安神: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午后小憩 15 分钟(养阴以安心得),心烦时按揉内关穴(腕横纹上 2 寸,宁心通络)。


补气生津:气虚者喝西洋参茶(补气养阴,不燥热),晨起喝温白开水(补水即补津,防血稠)。


调情志:夏季 “怒则气上”,易诱发血压升高,需保持心态平和(心静自然凉,减少心脑血管负担)。




通过起居(晚睡早起、午间小憩)、饮食(清补祛湿、少生冷)、防护(避高温、防蚊虫)、情志(静心不躁)的整体调节,让人体 “正气存内”,自然能抵御时令邪气。




(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若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私信,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阅读 5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2

标签:养生   夏季   高温   防护   疾病   传染病   蚊虫   生冷   中医   饮食   秽浊   肠道   现代医学   马齿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