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繁华的都市长安,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一群肤色黝黑、头发卷曲的身影,他们忙碌于市井之间,或为达官贵人驱使,或从事着各种劳作。
这些人被称为 “昆仑奴”,在唐朝社会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成为那个时代多元文化交融的一道特殊风景。
“昆仑” 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多次出现,但其含义复杂,与后来的 “昆仑奴” 概念关联并不紧密,更多是作为一种神秘地域的象征 。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昆仑” 逐渐与肤色黝黑的人群联系起来 。
例如,洛阳北魏元邵墓出土的北魏昆仑奴童俑,其一头卷发、赤裸上身、掩面蹲坐的形象,表明当时社会已有对这类特殊人群的认知 。
到了唐朝,“昆仑” 成为一种泛称,用以指代来自特定地区、肤色黝黑的人群 。
据学者刘义棠研究,“昆仑” 来自突厥语,意为 “黑烟灰”,形容人黑 。
唐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称昆仑指南海洲岛 “夷人”,黑且能驯兽,多为 “鄙贱人” 。
从语源上看,“昆仑” 与《旧约》中的 “古实” 有关,印度人称本国被征服的黑人为 “骨仑”,中国人译为昆仑。
义净的《南海寄归传》也对相关地区及昆仑人的特征有所描述 。唐人多有昆仑奴 “肌肤黑如漆” 的记载,苏颋咏昆仑奴诗中就提及 “指如十挺墨” 。
由此可见,“昆仑奴” 这一名称在唐朝已成为特定群体的代称,且其数量具备一定规模,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
众多资料表明,东南亚是唐朝昆仑奴的主要来源地 。
唐张籍在诗《昆仑儿》中云:“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这里的 “海中州” 是唐人对东南亚群岛以及中南半岛的一种泛称 。
当时,“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昆仑’”,林邑是古代中原对今天越南中部占婆王朝的称呼 。现代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尼格利陀人符合昆仑奴的相关记载特征 。
例如,印度洋上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不足 1.5 米,女性身高比男性还低,且社会发展水平原始 。
这些地区的土著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海岛环境,素来熟悉水性,擅长水上交通 。
唐玄恽法师在《法苑珠林》中有 “善水昆仑” 之说,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提到 “入水六十尺,驱使运载千余人...... 运动此船多骨论为水匠”。
《萍洲可谈》卷二亦提到 “海中不畏风涛,惟惧靠搁。..... 船忽发漏,即不可入治,令鬼奴持刀絮自外补之。鬼奴善游,入水不瞑”,《太平广记》中也有相关昆仑奴善于探水的记载 。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来自东南亚的昆仑奴在唐代时常担任水手、修船等船运方面的工作 。
隋唐时期,东南亚的一些小国,如位于今天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爪哇常向唐朝进贡,昆仑奴便是其中的 “特殊贡品” 之一 。
这些国家将黑奴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或黑奴跟随使节入华后被遗留 。
古籍记载中存在力大无穷且身材高大的昆仑奴形象 。如唐代小说《昆仑奴》中的磨勒,他能背着崔生和红绡翻过十多道高墙 。
由此可推断,当时有部分昆仑奴是身材高大、力大无穷的黑人,极有可能来自非洲 。
早在东晋时代,中原地区就有从非洲辗转东南亚地区被卖到中原的黑奴群体存在 。
例如,简文帝司马昱的妃子李陵容,她皮肤黝黑、个子特高、头发卷曲,符合非洲黑人特征 。在唐朝,这部分非洲黑人被称为 “僧祇奴” 。
不过,他们在唐朝的数量相对较少,只有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才能用得起 。
他们可能是阿拉伯人通过官方或私人商船,经不同路线(如陆路丝绸之路转运或先骗到西亚再经海上卖到南海诸国后转送唐朝)带入中国 。
部分学者推测,昆仑奴中也许还有达罗毗荼人,他们是印度的一个民族 。
谭嗣同曾提到友人认为希玛纳雅山(昆仑山在印度北),唐人呼印度人为昆仑奴 。
也有观点认为昆仑奴可能是现今昆仑山原住民,通过西北丝绸贸易被带入中国,但这种说法在学界相对较少被认可 。
在唐代,昆仑奴大都从事体力劳动,是贵族和富户家中的重要劳动力 。他们承担着看门、守夜、挑水、送饭等各种家内杂役 。
由于昆仑奴性情温良、踏实耿直,深受主人信任 。到了宋朝,因为这些昆仑奴无亲属挂念,富豪之家甚至会把看管钥匙的重任交给他们 。
前文已提及,来自东南亚的昆仑奴熟悉水性,因此在唐代,他们时常担任水手、修船等船运方面的工作 。在当时的海上贸易和水运活动中,昆仑奴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不过,从事航运的昆仑奴身份低微,职业高危,如《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李太尉德裕贬官潮州时,昆仑奴因鳄鱼太多不敢下水取物,以及陶岘命昆仑奴摩诃下水取物身亡的事件。
虽然只有少部分昆仑奴从事驯兽舞者,但在唐朝的娱乐活动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中称昆仑奴黑且能驯兽 。
在一些贵族的宴会上,可能会有昆仑奴表演驯兽节目或参与舞蹈表演,为宴会增添异域风情 。
昆仑奴忠诚勇敢,部分还擅长武艺,因此有些被主人用作护卫,保护主人及其府邸的安全 。
在一些记载中,昆仑奴凭借自身能力,在保护主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主人的心腹之人 。
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昆仑奴的形象时常出现,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
唐代裴铏的《传奇》小说塑造了昆仑奴磨勒的形象,他武艺高强,帮助崔生和红绡成就好事,背着两人翻过十多道高墙 。
唐袁郊的《陶岘》中刻画了善游水的磨诃,陶岘命他下水取物,展现了昆仑奴精通水性的特点 。这些故事虽然带有一定的文学虚构色彩,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昆仑奴的认知和想象 。
昆仑奴和婢女 “新罗婢”、舞女 “菩萨蛮” 被合称为 “唐朝三宝” 。在唐朝,拥有昆仑奴是折射家族权势地位的一种象征 。
隋朝大将陈棱攻打东南亚岛国时抓获昆仑人做奴隶,让他们从事多种劳作,后还用作翻译 。五代十国后梁时期,大将也曾让昆仑奴在军队前当挡箭牌以减少士兵伤亡 。
昆仑奴听话,即便遭受虐待也不生气,甚至主人让其自刎也会照办 。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