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干消防工程,却跨界酿造起了酱油,因为原生态的工艺迅速在网上走红……去年5月份,80后青岛大哥庄少峰放弃了从事近二十年的工程,转行开始酿造酱油。他四处学习,摸清了传统工艺,用了半年时间,酿造出了第一批纯正的“老酱油”。刚一上市就受到了追捧,最贵的卖到近百元一瓶。

10月23日上午9时许,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庙石村这一片古法酿造酱油的基地。这里属于崂山山脉,不远处就能看到大海。山上种了很多茶叶。
“当时就看中了这个地方。”庄少峰说,前几年他一直做消防工程,这几年生意变淡,他开始思考转行。他非常喜欢田野生活,想做一点农业相关的。偶然的机会,朋友抱怨现在想用一点真正零添加的酱油很难。
“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适合微生物的生长,正好可以用来制作酱油。”为了能做出高品质的酱油,他四处寻访拜师。最终,过了半年的时间,他逐渐摸清了规律。

“所有环节都摸清了,为了防止意外,还是把师傅请到了厂里。”庄少峰说,这是他第一次跨行创业。所有的投资加起来,前后七百余万,试错的空间小。
因为所有的大缸都是从四川买过来,只能分批运到山上。于是,他从去年开始,每天开始制作两缸。
“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如履薄冰。”庄少峰说,这些大豆都经过精心挑选,然后进行清洗。浸泡两个小时以后,再蒸三个小时。之后,再往里面放上全麦面粉。之所以不选择普通面粉,是担心里面的添加剂会破坏后期发酵的米曲霉。

米曲霉是一种微生物,是酱油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随后,工人将黄豆放入户外的大缸中。
“大概经过180天就能出酱油了。”庄少峰说,跟投放的时间有关系,这是最快的。比如今年10月份投放的大豆,因为冬天气温低,差不多需要270天才能酿制成功。今年10月份,第一批酱油才正式出来,预计年产量5万斤左右。明年1000多口大缸将全部开始产酱油,产量能到十三四万斤。
“配料表非常干净,没有任何添加剂。”庄少峰说,因为成本比较高,所以售价也比较高。他们将产出的原酱油跟一定比例的水进行中和。最高级别的,一瓶500毫升的卖到近百元。最低级别的,不到30元。

“刚上市就受到了追捧,大部分被公司订购了。”庄少峰说,等明年产量上升以后,会在线上和线下大量销售。不过,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法酱油的酿造过程,他也开通了免费参观渠道。
“既是一种产品,也是古老的技艺,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庄少峰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宋泓睿)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