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执教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克罗地亚籍主帅伊万科维奇,在离开帅位四个月后,近日在一档国内媒体访谈中谈及执教经历时,将当时国家队成绩不理想的部分原因归咎于“集训时间不足”。这一说法引发了外界广泛讨论,也让人不禁重新审视中国足协在当初选帅这一决策上的得失。
伊万科维奇在访谈中具体解释道:“很可惜,我们很少能组织长期集训。除了对阵巴林前的那一次——当时我们与科威特踢了一场友谊赛——那几乎是唯一的热身机会……我们最长的备战周期通常只有七天左右,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安排高质量的热身赛。比如在海南集训期间,总共也只有七天,我需要利用训练尽可能考察球员状态,自然也就难以协调比赛安排。”
这样的解释,在熟悉中国足球实际情况的观察者看来,未免有失偏颇。事实上,中国男足或许在很多方面存在短板,但在集训时间这一点上,从来不曾“短缺”。回顾伊万科维奇执教的约一年半期间,国家队提前集结早已成为常态,为备战关键赛事,动辄提前一周甚至半个月组织长期集训,也属司空见惯。更不用说,中国足协为配合国足集训,曾多次调整中超赛程,甚至不惜打断联赛正常节奏。
正因国家队长期、频繁的集训已对国内职业联赛造成干扰,这一模式多年来屡受批评。对比欧洲、日韩等足球发达地区,其国脚通常在联赛结束后才集结,往往仅合练不到一周即投入正式比赛。在这样的背景下,伊万仍抱怨集训时间不够,不仅难以服众,更被视作一种逃避责任的托辞。
而这并非伊万科维奇首次在公开场合推卸责任。此前谈到国家队在世预赛中的失利时,他也曾多次列举各类因素——包括球员态度松懈、跑动能力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等等,却始终未对其自身的战术设计、临场调度等问题进行实质性反思。甚至在评价自己执教表现时,他还强调拿分率高于前一周期、认为球队在自己带领下“有所进步”。
综合其言论不难看出,伊万科维奇始终秉持某种逻辑:成绩好,是教练的功劳;成绩差,是客观条件或他人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如此惯于推诿、缺乏自省到“无耻”的主教练,在中国男足历任外教中绝无仅有。即便是被批为“水货”的扬科维奇,也会在失利后公开表示“责任在我”;而伊万却始终未曾主动承担应有之责。不知中国足协在听到这些言论后作何感想,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次被伊万坑惨了之后,未来在选择主帅时,他们大概率不会再青睐这样的类型了。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