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中国教育:千万不要小瞧父母对一个孩子的杀伤力

文|高宝宝

很久没跟大家聊教育了,自从离开学校,就不想再碰与学校、考试、分数相关的话题。有个名词叫“职业倦怠”,不知道我属不属于这种。

但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教育。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条视频,内容是一个高中学生家长批评中国教育的。

她说中国现在的教育,是把孩子往死路上逼。她抱怨她上高中的孩子早出晚归,每天被各种课业压得喘不过气,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她抱怨她自己为了陪伴和督促孩子的学习,而不得不忍痛放弃很多自己的爱好,比如刷剧,比如健身,比如逛街。

她举了个例子:民国时期大师辈出,难道那是高压教育的产物?

她还说:“我们那一代小时候没有这么多作业和补习班,我们的父母每天都在忙着工作,我们现在不也都好好的吗?不也没饿死没冻死没穷死吗?”

她承认,自己有时候忍不住,也会在孩子面前抱怨。

她断定,再这样下去,我们的下一代都将毁在读死书、死读书、唯分数论的畸形教育制度下。


首先,我想先聊聊这位家长提出的质疑:民国时期大师辈出,难道那是高压教育的产物?

民国时期的教育之所以表现得那般雅致,且大师辈出,其核心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

1、思想解放与文化碰撞

民国时期,西方各种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一些学者,通过留学接触到西方先进理念,回国后推动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桎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碰撞。

这种解放和碰撞,为学术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形成了类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

2、教育体系变革

清末民初的留学政策,如庚子退款资助等,培养了大批人才。而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推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采用欧美通才教育模式,实行学分制和自主招生,甚至破格录取钱钟书等特殊人才。

民国政府规定,教育经费占比不得低于15%,大学教授薪资远超公务员。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如北大兼容并包,聘请仅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任教。

3、社会转型的特殊环境

军阀混战导致中央控制力减弱,知识分子得以通过报刊、杂志自由发表言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国家的内忧外患,促使学者将个人学术与国家命运结合,如鲁迅弃医从文、李四光投身地质救国。

那个时期的教育很宽松也很雅致,那个时期大师辈出,但我们能回去吗?

它的宽松、优雅、大师辈出,都是由时代决定的,我们回不去。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那位家长的断定:再这样下去,我们的下一代都将毁在读死书、死读书、唯分数论的畸形教育制度下。

从前的教育资源有限,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那些有限的教育资源,特别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都属于中上层社会,只有那些官宦或者商人家庭,才有能力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连生存都成问题,都早早去当学徒混口饭了。有多少人能上学?又有多少人能上大学?

在竞争环境并不激烈的情况下,能读书、特别是能读到大学毕业的,自然会比较瞩目。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上贫富悬殊的差距在减少,大多数家庭都过上了小康日子,也都认识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有竞争力,能通过学习实现阶层跨越。

我们大多数人的上一辈、上上一辈,很多人都是文盲,多数都是只读到小学毕业,能读到中学毕业的就已经算是高材生了。

早期高考的录取比例是4%,也就是说,100个走进考场的学生,最后只有4个人能迈进大学的校门。

但现在呢?高考录取率高到什么程度了?

如果让我对今时今日的中国教育给出一个评价,我想说的是:它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投入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培养人才最多的时代,也是使得千家万户老百姓和个人受益最多的时代。

这一点毫无疑问。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成绩不谈,而一味地批评今天的中国教育,给一些孩子和家庭带来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繁重的课业,比如身心压力,那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现实的。

全世界都没有想到,中国的发展会如此迅猛。这个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从个人、家庭层面还是从国家的层面来看都是如此。

因此有些国家视我们为洪水猛兽,内心对我们充满恐惧,行动上各种围追堵截。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那么,我们中国这匹黑马,这些年科技上的高速发展,在很多领域甚至可以超越美国、欧盟等国家,凭的是什么?

凭的正是教育,凭的正是具有特色的中国教育。


“知识改变命运”,我相信这一点没有人怀疑。那么,那些认为中国教育出了问题的人,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很多城市的马路,现在比以前宽了很多,但为什么反而总是塞车呢?

这是因为,路修得再快,也没有车的发展速度快。

以前我们骑自行车上下班,马路不需要很宽。但现在很多人把自行车换成了小汽车,所以,即便路已经修得这么宽了,但还是会堵车。

教育是一样的道理。

百姓的认知提高了,很多人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它没办法无条件地均分到每一个人身上。

社会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同样没办法无条件地均分到每一个人身上。

所以,我们都必须很努力。

但是,有些孩子尽管很努力,但仍然上不了高中。有些孩子尽管上了高中,但仍然考不上大学。有些孩子尽管考上了大学,但仍然找不到一份好工作。有些孩子尽管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但仍然活得不开心……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PK场,每时每刻都在竞争。只不过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平和、包容、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的结果,反而是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好。

而另外一些人,则在“我如果不干掉别人,就会被别人干掉”的心态影响下,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但自己活得闷闷不乐,也影响了身边的人。

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需要有人在台上光芒四射,同样也要有人在台下默默鼓掌。而有些人,能平安长大就已经要耗尽全身的力气了。

有些孩子,为什么既怕苦又怕累,却唯独不怕死?

任何教育都不是完美的,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教育的坏话。往往,压死一个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教育,也不是别人,而是他的父母。


那个失去了孩子的经济学家,还在公共平台夜以继日地记录着他失去儿子的痛苦。他说,只要他还在记录,他的孩子就没有离开。

每次看到这些,我这个陌生人的心里都会很难过。因为那字字血泪的背后,是一个孩子鲜活的生命,多么希望那个爱画画的孩子还活着。

因此,我再一次提醒我的读者朋友:

想让孩子平安、快乐地度过一生,要么陪着孩子一起努力,要么从心底里真正接受孩子的平凡、平庸。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作者简介:

15岁写小说,

38岁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有20年的中文教育经验。

她一手把女儿培养成香港大学一级荣誉学士、

世界排名第一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

毕业仅一年,小姑娘的年薪已达50万。

宝宝姐的亲子教育文章,温暖而有力量,

助你在育儿的路上豁然开朗,少走弯路。

微信公众号:遇见宝宝姐(ID:gaobaobao-5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育儿   中国教育   杀伤力   父母   孩子   中国   大师   国家   民国时期   高中   数论   家庭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