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大价钱买的保健品,可能连“保健”两个字都不算

视频加载中...

保健品的宣传功效

可能不少市民都留意过

甚至因此购买过相关产品

但需注意的是

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药品有着严格界限

近日

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提示

明确普通食品不得宣称保健功能及疾病预防治疗功效

提醒广大消费者切勿盲目轻信此类宣传

避免受骗

近期,央视等媒体多次曝光,有些不法商家把普通食品包装成“保健酒”“增高粉”“瘦身咖啡”,甚至宣称鱼油、代用茶、蓝莓、氨糖软骨素、红曲胶囊等产品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效,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不少市民都有过被此类宣传误导、受骗的经历。

市民 李女士

上次网购,看到一款“减肥茶”宣传“三天瘦五斤,无效退款”,结果喝了拉肚子,问商家要说法,人家说只是普通食品,效果因人而异,这就是虚假宣传。

市民 陈女士

家里人总被那些保健品宣传讲座吸引,其实就是普通的食品,起不到这些作用。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药品具有严格区分的界限。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保健食品属于特殊食品,与普通食品提供基本营养和能量相比,保健食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宿城区市场监管局药械化监管科工作人员 张晨

凡是通过口头宣讲、微信群、宣传册、直播间话术等明示或暗示,食品具有保健功能或功效的,您别信!炒作“养生”“天然”“调理”“减肥”等概念,甚至通过虚构科学实验、营养指导、专家背书等方式宣传食品具有“降血压”“抗癌”等疾病治疗功效的,您别信!发现涉及食品营销宣传违法违规行为,您可以立即拨打12315投诉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严令禁止对食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消费者既要防范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又要防范食品冒充药品。市民要充分评估自身健康状态,如果身体不适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轻信宣传、盲目选购保健食品,贻误治疗时机。

宿城区市场监管局药械化监管科工作人员 张晨

网上选购保健食品要通过正规的电商平台,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朋友圈、微信群、小程序等推销信息。线下选购保健食品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药店等购买,别忘了索要发票或销售凭据。

记者:姜飞雪

融媒体编辑:杨雅竹

审核:解秀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养生   价钱   保健品   食品   保健食品   功效   市民   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械   虚假   消费者   药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