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亲历南宋灭亡,116岁看见朱元璋横扫蒙古老家,此人一生无憾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活116年,会经历多少朝代更替?有这么一个人,他叫周寿谊,16岁那年看着南宋在崖山彻底覆灭,此后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忍辱负重地活了90多年。

等到107岁高龄时,他站在朱元璋面前,用一首江南小曲唱出了百姓心中压抑了半个多世纪的悲愤。

116岁离世前,他听到明军打到蒙古人的老家克鲁伦河,这一生总算没有遗憾。

这个跨越三个朝代的老人,究竟见证了怎样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

崖山之后,再无华夏?

1279年的春天,16岁的周寿谊站在昆山老家的院子里,听到了一个让整个江南都陷入绝望的消息——崖山海战失败了。

10万军民跟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南宋彻底完了。

这个消息传来时,周家上下一片死寂。

周寿谊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家里世代读圣贤书,信奉的就是忠君爱国那一套。

崖山之前,周寿谊其实已经见过太多次绝望。

12岁那年,临安城破,6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押着去了大都。

襄阳城守将李庭芝宁死不降,最后城破人亡。

这些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每次都像是在周家人心头割肉。

周寿谊的父亲每次听到这些消息,都会关上房门痛哭,嘴里念叨着"天不佑宋,天不佑宋"。

16岁的周寿谊还不太懂什么叫亡国之痛,他只知道从此以后,街上巡逻的换成了蒙古兵,说话要小心翼翼,读书人的腰杆子都直不起来了。

那些年,昆山城里到处都是南宋遗民,他们聚在一起时,眼神里都是说不出的屈辱和愤怒。

周寿谊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的,心里埋着一颗种子,等着有朝一日能看到华夏重光。

蒙古人的天下有多难熬

蒙元统治的日子,对周寿谊这样的江南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煎熬。

蒙古人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是一等,色目人是二等,汉人是三等,南人也就是原来南宋的百姓,排在最末等。

周寿谊一家作为男人,在社会上处处受气。

最让周寿谊难受的是,蒙古人统治初期根本不开科举。

读了一肚子圣贤书,却没地方施展。

周寿谊每天还是坚持读书写字,但心里明白,这些本事在蒙古人的天下根本没用。

他看着那些蒙古官员骑着高头大马在街上耀武扬威,心里憋着一股劲儿。

1313年,周寿谊已经50岁了。

这一年元朝终于恢复科举,他立马跑去报名。

考场上,周寿谊写得满头大汗,把这半辈子的学问都倾泻在答卷上。

放榜那天,他在榜单前从头看到尾,没有自己的名字。

50岁落榜,这打击可想而知。

周寿谊站在榜单前发呆了很久,最后苦笑着摇摇头回家了。


科举不中,周寿谊只能在家教书度日。

他教学生读《论语》《孟子》,讲到"君子固穷"时,自己都觉得讽刺。

这些儒家经典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就像是摆设。

周寿谊有时候会想,自己坚持读这些书到底有什么意义?活了大半辈子,连个功名都没混上,还要在蒙古人面前低眉顺眼。

88岁老人看到了希望

1353年,88岁的周寿谊听说了一个消息——红巾军起义了。

这个消息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压在他心头几十年的阴霾。

起义的消息从北方传来,说是各地都在造反,蒙古人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周寿谊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

88岁的人了,按理说早该看淡世事,但听到有人起来反抗蒙古人,他心里那股劲儿又燃起来了。

他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月亮,想起了16岁那年的崖山,想起了这70多年来的屈辱岁月。

义军的消息越传越多,说是有个叫朱元璋的人打得特别厉害。

周寿谊默默记住了这个名字。

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是看不到什么大作为了,但心里盼着,盼着这个朱元璋能成事。

江南的老百姓都在私下议论,说这次可能真的有希望了。

接下来的十几年,周寿谊就像追剧一样,时刻关注着战况。

听说朱元璋攻下了应天,他高兴得喝了几杯酒。

听说义军内部火拼,他又担心得吃不下饭。

一个快100岁的老人,心情随着战局起起伏伏,这份执念让家里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102岁读到了那篇檄文

1367年,102岁的周寿谊颤巍巍地拿起了一张告示。

这是朱元璋的《谕中原檄》,上面写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周寿谊读着读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这八个字,他等了86年。

檄文里说蒙古人"以膻腥为礼,以犬羊为食",说要把华夏衣冠重新穿回来。

周寿谊读到这些话,手都在发抖。

86年了,终于有人站出来说这些话了。

他记得16岁那年,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看到华夏光复"。

父亲早就去世了,但周寿谊活到了这一天。

檄文里还说要北伐,要把蒙古人赶回草原去。

周寿谊看到这里,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襄阳城的李庭芝、崖山海的10万军民,他们当年拼死抵抗,为的不就是这一天吗?只是他们没能等到,自己却等到了。

第二年,1368年,明朝正式建立。

103岁的周寿谊听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呆住了。

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

明,多好的名字,驱散黑暗,带来光明。

周寿谊那天晚上睡得特别香,这是他这辈子睡得最踏实的一觉。

107岁在皇宫里唱起了小曲

1373年,朱元璋搞了个乡饮大典,召集各地的长寿老人进京。

107岁的周寿谊作为江南地区年纪最大的老人之一,被选中了。

家里人都劝他别去了,这么大岁数了,折腾不起。

但周寿谊坚持要去,说这辈子就盼着这一天。

到了京城,周寿谊见到了朱元璋。

这个皇帝看起来很亲切,没有蒙古人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

轮到周寿谊献酒时,他颤巍巍地举起酒杯,说了一番话。

他说自己16岁看着南宋灭亡,这90多年受尽了屈辱,如今终于等到了明朝。

朱元璋问他会不会唱歌,周寿谊想了想,唱起了江南的小曲《月亮弯弯照九州》。

这首歌唱的是江南百姓的苦难,唱的是对故国的思念。

周寿谊一边唱一边流泪,殿上的人都听得动容。

唱完之后,周寿谊说,这首歌他憋了90多年,今天终于可以在华夏的皇帝面前唱出来了。

朱元璋听完很感动,亲自扶起周寿谊,说老人家辛苦了,大明一定不会辜负百姓。

周寿谊那天晚上回到驿馆,躺在床上想,这辈子值了。

107岁还能进皇宫见皇帝,还能把心里话说出来,夫复何求?

116岁终于听到了最想听的消息

回到昆山之后,周寿谊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心里还有一个念想——明军什么时候能打到蒙古人的老家去?岳飞、辛弃疾这些前辈想做而没做成的事,朱元璋能做成吗?

1380年,116岁的周寿谊已经卧床不起了。

这天,家里人从外面回来,带回一个消息——明军打到克鲁伦河了!蒙古人的老巢被端了,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贵族四处逃窜。

周寿谊听到这个消息,突然挣扎着要坐起来。

家里人赶紧扶住他,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好,好,好"。

克鲁伦河,那是蒙古人的发源地,明军打到那里,就等于是彻底把蒙古人打回了老家。

周寿谊让家里人扶着他坐起来,面朝北方拜了三拜。

他说这三拜,一拜是拜给崖山殉国的10万军民,二拜是拜给襄阳死守的李庭芝,三拜是拜给所有在蒙元统治下受苦的百姓。

这一拜完,周寿谊就没了力气,躺回床上。

几天后,周寿谊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临终前,他嘴角还挂着笑容。

家里人都说,老爷子这辈子没白活。

从南宋到明朝,从16岁到116岁,他见证了华夏从陆沉到重光的全过程。

这一生,确实无憾了。

一个人的百年就是一部历史

周寿谊的墓碑上刻着简单的几个字——"宋元明三朝遗民"。

这几个字背后,是整整100年的历史变迁。

他出生时,南宋还在苟延残喘;青年时,眼睁睁看着国家灭亡;中年时,科举落榜,只能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忍气吞声;老年时,等到了明朝建立;晚年时,亲眼见证了朱元璋北伐成功。

周寿谊这一生,浓缩了无数江南百姓的命运。

他不是什么英雄豪杰,没有上过战场,没有建过功业,就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

科举不中,教书为生,平平淡淡地过日子。

如果生在太平年代,他可能就是个默默无闻的乡村教书先生。

正是因为经历了南宋灭亡和蒙元统治,周寿谊的人生才有了特殊的意义。

他代表了那些在异族统治下坚持华夏文化的普通百姓,代表了那些心中永远怀着复国梦想的读书人。

他们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默默等待,默默坚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周寿谊活了116年,正好跨越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他的前半生是屈辱的,后半生是充满希望的。

16岁时的绝望和116岁时的欣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个对比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转变,更是整个民族命运的转变。

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仅是一个王朝的更替,更是华夏文明的重新崛起。

对周寿谊这样的南宋遗民来说,明朝的建立意味着他们终于可以挺直腰杆做人了。

那些被蒙古人践踏的尊严,那些被压抑的文化,都重新回来了。

周寿谊107岁时在朱元璋面前唱江南小曲,唱的不仅是个人的悲欢,更是整个江南百姓的心声。

明军打到克鲁伦河,对周寿谊来说是最完美的结局。

这意味着岳飞"直捣黄龙"的遗愿终于实现了,意味着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理想终于成真了。

那些在抗金抗蒙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遗志有人继承了。

周寿谊可以安心地闭上眼睛了。

结语

周寿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寿命可以跨越多少历史风云。

他用116年的生命,见证了从最黑暗的时刻到光明重新降临的全过程。

16岁看着南宋在崖山灭亡,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90多岁时坚持活着,就是为了等一个希望;107岁时终于等到了华夏光复,在皇帝面前唱出了心中的歌;116岁听闻明军打到蒙古老家,终于可以无憾离世。

这一生,苦过,等过,也终于等到了。

对于周寿谊这样的老人来说,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民族复兴,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呢?

信息来源:

《明史·礼志》:记载洪武六年乡饮大典相关史实

《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元朝建立及科举恢复时间

《宋史·瀛国公本纪》:记载南宋灭亡过程及崖山海战

朱元璋《谕中原檄》:明初北伐重要历史文献

《昆山县志》:地方志记载江南地区元明之际历史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历史   蒙古   无憾   南宋   老家   蒙古人   华夏   江南   明朝   小曲   科举   克鲁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