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卖不卖,谁说了算?新买家入局,能否改变游戏规则?
文 | 单挑社
2025年3月4日晚上,当大部分香港人已经入睡时,97岁的李嘉诚做了一个可能改写全球港口格局的决定。
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与贝莱德集团牵头组成的贝莱德-TiL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出售长和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涉及23个国家、43个港口、199个泊位,交易金额高达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7亿元)。
这个数字让人咋舌。要知道,整个招商局港口的市值也不过几百亿港币。李嘉诚这一出手,刷新了全球港口并购的所有记录。
但更让人咋舌的是时机。
1月20日,在全世界的关注下,78岁的特朗普重返权力巅峰,第二次就任美国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说中,罕见没有对中国说三道四,却对一条运河特别关注。特朗普说:"中国正在运营巴拿马运河。我们并没有把它交给中国,而是交给了巴拿马,我们会把它拿回来。"
这话说得很重,但事实上,中国并没有运营巴拿马运河。运河的管理权牢牢掌握在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手中,这是一家巴拿马政府全资拥有的机构。
特朗普真正担心的,是运河两端港口的控制权。而这些港口,恰恰掌握在李嘉诚手里。
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Balboa)和克里斯托瓦尔港(Cristóbal),都是李嘉诚旗下和记港口的资产。这两个港口虽然不直接管理运河,但控制着运河的咽喉要道。货船要通过运河,必须在这两个港口装卸、补给、中转。
从商业角度看,这是绝佳的垄断位置。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就是战略要地。
而李嘉诚,偏偏是个香港商人。在美国政客眼里,这和"中国控制"没什么区别。
自川普1月20日就职演说中重申要夺回巴拿马运河后,这项交易已开始在香港筹划。
也就是说,特朗普前脚刚说完要拿回运河,李嘉诚后脚就开始谋划出售。这个反应速度,堪称商界传奇。
但李嘉诚的精明还不止于此。
港口业务出手的消息刚一放出,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集团的股票就开始了连续的暴涨,3月5日收涨22.7%,3月6日也涨了9.45%,两天的累计涨幅让长和的股价创下2023年5月以来新高,市值一度接近2000亿港元。
市场猜测,李嘉诚大规模套现的3月10日,美股遭遇了一波"黑色星期一",道指大跌近900点,纳指重挫4%,创下了29个月最大跌幅。
这个时间差,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高抛低吸。李嘉诚不仅成功脱身,还踩准了美股暴跌的节点。如果这都不叫商业天才,那什么叫商业天才?
但李嘉诚的麻烦也正在于此。
在香港和内地,很多人认为他是"汉奸"、"卖国贼"。香港首富李嘉诚控制下的长江和记最近宣布,将其巴拿马运河港口等业务出售给美国财团,引发内地强烈不满,连续发文痛批。
在美国,他又被视为"中国代理人",是需要清除的"东方影响力"。
这就是香港商人的尴尬处境。无论怎么做,都会被一方指责。李嘉诚选择出售,被骂作唯利是图。如果他选择不卖,恐怕很快就会面临美国的制裁。
距离4月2日最终签署协议剩下不到一周时间,若坚持交易,可能面临更严厉的监管审查与舆论指责;若终止协议,则需支付贝莱德巨额违约金。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对李嘉诚来说,选择其实很清楚。
要理解李嘉诚的选择,得先看看他的港口帝国是怎么建立的。
故事要从1979年说起。那一年,李嘉诚以6.39亿港元从汇丰银行手中收购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成为入主英资洋行的第一位华人,并于1981年出任董事局主席。这标志着和记黄埔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1994年,为统筹管理日益增长的全球港口业务,和记港口集团正式成立。以此为平台,集团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积极的投资、开发和经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24年底,和记港口已在24个国家运营53个港口,拥有295个泊位,年吞吐量达到8750万个标准箱,成为全球公认的最具领导地位的港口网络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和记港口获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25年特许经营权,并于2021年成功续期。这使其成为唯一一家在这一全球航运咽喉要道同时运营两大门户港的公司,彻底奠定了其在全球海运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这些港口不仅为李嘉诚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它们构成了他商业帝国的战略基础。
但时代变了。
港口航运业作为全球贸易的"晴雨表",其规模趋势反映出世界经济的脉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稳步扩张,但增速相较过去的全球化高速增长时代将更加温和。
更要命的是,地缘政治风险在急剧上升。这让像李嘉诚这样的香港商人处境越来越尴尬。今天美国可以逼你卖掉巴拿马港口,明天就可能逼你卖掉欧洲港口。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长和最终预计获得超过190亿美元,远高于分析师对其港口资产的130亿美元估值。
这多出来的60亿美元,其实就是风险溢价,是贝莱德给李嘉诚在地缘政治夹缝中的一份补偿。
当然,愿意出高价的贝莱德也不是傻子。
贝莱德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超过10万亿美元。它看中的不仅是港口资产本身,更是这些港口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
如果贝莱德牵头与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达成交易,收购世界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
对美国来说,这笔交易的意义远超商业层面。通过控制这些关键港口,美国可以更好地影响全球贸易流向,制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特别是巴拿马运河的港口,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控制了这些港口,就等于掌握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咽喉要道。
但是反转如期而至。
2025年3月28日,港媒《星岛头条》报道,接近长和高层消息人士透露,长和下星期不会签订任何关于出售巴拿马港口的协议。
这个消息一出,市场哗然。难道李嘉诚要反悔?
事情远比想象的复杂。
随着内地和港媒多次发表评论文章,谈及有关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计划出售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等资产,文章指出长和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并非"普通的商业行为"。
这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了。东大的态度很清楚:这不是一笔普通的生意。
香港首富李嘉诚控制下的长江和记最近宣布,将其巴拿马运河港口等业务出售给美国财团,引发东大强烈不满,连续发文痛批。与此同时,外联部副部长带团出访巴拿马。
这种组合拳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一边敲打李嘉诚,一边斡旋巴拿马。
李嘉诚面临的已经不是商业选择,而是政治选择。卖给美国人,得罪东大;不卖,得罪华盛顿。
但东大显然比华盛顿更直接。毕竟,这里才是李嘉诚的大后方。
就在交易陷入僵局时,一个新的玩家入场了。
2025年7月28日,一个重磅消息传来:长和发布公告,确认其与贝莱德-Lit财团的排他性谈判期已经届满,且未再续签。这意味着,最初的交易方案已经实质性搁浅!
但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交易彻底失败的时候,长和抛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新方案:虽然排他性谈判期已过,但"集团仍在与财团成员进行讨论,以期邀请来自中国的主要战略投资者加入,成为财团的重要成员"
这个神秘的中国战略投资者是谁?据财新报道,很可能是中国国有的航运和物流业巨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
这个消息的分量很重。中远海运不是普通的中国企业,而是央企,代表的是国家意志。
更有意思的是,报道称,目前贝莱德、地中海航运及长和都对中远海运入股持开放态度。
这个时间表很有意思。7月27日,正好是原定交易完成后几个月。看起来,各方都在等待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而这个解决方案,可能就是让中远海运入股。
3月,中远海运旗下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董事总经理朱涛在业绩发布会上谈及收购长江和记旗下巴拿马运河港口的可能性,称对一切符合战略需要、能够提升客户服务的资源都感兴趣。
这话说得很巧妙。
截止到发文,中远海运入局虽未明确表态,但我们可以推演一下,如果促成,这将完全改变了游戏规则。
原来是李嘉诚夹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现在变成了三方博弈:美国要控制战略港口,东大不能让战略资产旁落,李嘉诚需要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4月,彭博报道称,当前收购财团架构将令MSC获得除巴拿马两港外的所有港口所有权,巴拿马港口的控制权则归属贝莱德。具体而言,贝莱德旗下GIP将控股巴拿马运河沿岸两个港口51%的股权,TiL则持有剩余的49%。
这个架构很有意思。美国人拿走了最敏感的巴拿马港口,其他港口给了地中海航运。但现在,中远海运要入股,这个架构就得重新设计。
如果中远海运能够获得巴拿马港口的股权,哪怕是少数股权,对中国来说也是战略胜利。毕竟,有股权就有发言权,有发言权就有影响力。
对美国来说,让中国企业参股巴拿马港口,显然不是理想选择。但如果不让中远海运入股,整个交易可能就会泡汤。
对李嘉诚来说,让中远海运入股,既能平息东大的怒火,又能保证交易顺利进行。虽然价格可能会打折扣,但至少能够体面收场。
这场港口争夺战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商业层面。
中远海运是全球综合运力最大的航运企业集团、全球500强企业,其船队规模达到1300多艘,综合运力超1.13亿载重吨,全球排名第一。
这样的体量,一旦控制了关键港口,对全球航运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
更重要的是,港口不仅是商业设施,更是战略设施。在地缘政治紧张的今天,控制关键港口就等于控制全球贸易的咽喉。
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全球贸易的生命线。每年有超过6%的全球贸易通过这里。谁控制了运河两端的港口,谁就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了制高点。
7月27日是交易谈判的最终截止日。中远海运是否正式入股,将决定这场港口争夺战的最终走向。
若李嘉诚最终"想通",中远获得实质性控股权,这笔交易或许还能在国家利益框架下落地。否则,这场交易注定难以推进,也注定成为李嘉诚商业生涯中最具争议的一章。
现在的李嘉诚,面临的已经不是商业选择,而是历史选择。
如果他坚持把巴拿马港口完全卖给美国人,可能会暂时获得政治安全,但代价是彻底得罪东大,失去中国市场。
如果他接受中远海运入股,可能价格会打折扣,但至少能够在各方之间保持平衡。
更重要的是,这关乎他在历史上的定位。是被记为"卖国商人",还是"爱国企业家",就看这最后一步怎么走。
97岁的李嘉诚,可能已经不太在乎钱了。但他肯定在乎自己的历史评价。
毕竟,228亿美元虽然是巨款,但对李嘉诚来说,可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考量。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为自己和家族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李嘉诚需要的不仅是一张政治正确的船票,更是一个时代的墓志铭。
(完)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更新时间:2025-07-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