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间谍被抓!央视亲自发声,泄密大量能源机密,身份曝光不简单

前言

一直以来,美国都将中国视为他们的“头号敌人”,生怕我们动摇了他们的霸权地位,于是,美国就开始对中国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

当然,美国的这些打击,有来自于明面上的,自然也有来自于暗中的。

几十年之内,美国为了窃取我国的机密情报,偷偷的往中国派来了不少的间谍,从我国窃取了大量的机密资料。

而除了主动安插在我国的间谍外,还有一些人竟为了一己私利,选择出卖国家的利益。

而就在近期央视报道的一则“间谍案”,更是令人意想不到男子在泄密大量机密后,竟然还想着考公上岸。

泄密能源领域资料

余某三十多岁,在一家新能源公司工作就是个普通职员,他平时干的活儿虽然不涉及核心研发,但能接触到不少企业内部资料,像技术文档、项目规划等能源领域的核心内容。

没进这家公司前,余某每天按部就班地上学、找工作,和身边大多数人没什么区别。

进了公司后,他每天朝九晚五,虽然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同事们都十分友好,生活也说得过去。

然而就在2017年,余某参加一次户外活动后,他竟不知不觉间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在他举着啤酒杯和一群“外国驴友”谈笑风生时,,余某无意间透露出自己在一家新能源企业上班。

可令余某没想到的是,对面那个金发碧眼的“摄影爱好者”,正死死盯着他工牌上的单位名称。

该男子是国外专门培养的境外间谍,其工作就是发现线人、获取我国的核心机密,再加上近年来我国新能源领域发展的如火如荼,于是他便盯上了余某。

为了和余某搭上关系,间谍时不时的便邀请余某吃喝玩乐,并且每次都没让余某花一分钱,渐渐地两人的关系也直线上升。

在两人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后,间谍便向余某阐明了自己身份,并希望余某成为线人为帮助自己获取资料。

刚开始余某还有些犹豫,毕竟这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但在大量的金钱面前,最终余某还是败下阵来。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余某利用职务之便将很多内幕资料,全都泄密给了境外间谍,而他从中也拿到了不少好处。

而余某也深知“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道理,随着泄密次数的越来越多,余某也害怕自己暴露。

于是当他向间谍传递完最后一次内部资料后,便和对方彻底断了联系,甚至为了防止自己的行为被发现,还果断进行了辞职。

法网恢恢

2019年,余某从该能源公司辞职后,参加了某机关招录考试。

在考公期间,男子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可政审环节时余某回想起违规协助境外人员搜集内部资料并收取报酬的经历,心情忐忑、追悔不已。

但面对考公上岸的诱惑余某仍心存侥幸,觉得自己此前的行为天衣无缝,任谁都查不出半点踪迹。

之后,他便刻意隐瞒了这段污点劣迹,并按要求提供了无犯罪证明、征信证明等材料,期盼自己能够顺利入职。

然而随着一天天的等待,余某心里越是不安,正当他纳闷自己的入职信息何时才能出来时,不料该机关在对招录人员开展前置性审查时,发现余某曾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勾连运用从事非法活动。

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余某起初还拿出了一副打死都不承认的态度,因为他觉得自己泄密的事情除了境外间谍根本无人知晓,并认为对方拿一定拿出证据。

但随着案件经过一点点被揭开,当证据摆在余某的面前时,他任何的解释都显得格外苍白,而迎接他的将会是法律的制裁。

给我们带来的警示

近年来,境外间谍活动呈现手段隐蔽化、渗透精准化的新趋势。

从2023年军工专家被“学术交流”利诱,到2024年留学生遭“感情投资”策反,再到2025年能源职员被“合作项目”渗透,境外组织正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化设计陷阱。

这些案件暴露出三大特征:一是利用人性弱点进行长期情感铺垫,二是借助合法外衣掩盖非法目的,三是瞄准非传统涉密岗位实施“边缘突破”。

国家安全机关数据显示,2024年受理的间谍案件数量同比上升37%,其中80%涉及境外组织通过社交媒体实施的网络渗透。

这种态势要求我们既要强化重点领域防护,更需提升全民反间谍意识,因为每个公民都可能成为国家安全防线上的关键节点。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财经   机密   间谍   央视   身份   能源   境外   美国   资料   新能源   机关   领域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