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统治世界?为什么西方非常排斥华人,却欢迎印度移民呢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觉醒来,世界好像被印度人“接管”了。

看看这份名单: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IBM董事长兼CEO阿尔温德·克里希纳、Adobe CEO山塔努·纳拉延。

这串长长的名单,几乎囊括了美国科技界的半壁江山。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一度有高达30%的掌舵人是印度裔。

如果说华尔街是犹太人的天下,那么硅谷,正成为印度人的主场。

与此同时,华裔的处境似乎显得有些尴尬。

一边是“中国行动计划”虽被废除,但寒蝉效应仍在,顶尖华裔科学家被迫转换研究方向,甚至面临不公审查。

另一边,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崛起充满了警惕和不信任,这种情绪不可避免地投射到了华裔群体身上。

这就构成了一个极其矛盾的现象:同为亚裔,为什么印度裔精英能在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一路高歌猛进,登上权力的顶峰?而同样以勤奋和智慧著称的华裔,却似乎总在天花板下徘徊,甚至还要时时提防来自外界的无端猜忌?

历史的“遗产”:不平等的起跑线

要理解印度裔的成功,必须回到一百多年前。英国对印度近200年的殖民,留下了一份极其复杂但对精英阶层极其“有用”的遗产。

这份遗产的核心,是语言和制度的无缝衔接。

1835年,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定下基调,要在印度培养一个“血统是印度人、脑子是英国人”的阶层。

这使得英语成为印度上层社会的法律、教育和行政语言。受过教育的印度人,即便带着浓重的口音,也能在语言和思维逻辑上与西方社会无缝对接。

他们熟悉英国的法律体系、议会制度,这让他们在踏上西方土地的那一刻,就比其他族裔的移民更懂得“游戏规则”。

华裔的早期移民史则是一部血泪斑斑的排斥史。

从19世纪的“猪仔”劳工,到1882年美国明目张胆通过的《排华法案》,再到加拿大的人头税,整个西方世界对华人的态度是法律层面的歧视和系统性的排挤。

直到二战后,这些法案才被废除,但其造成的社会隔阂与偏见延续至今。

一个是在殖民体系下被动“西化”的合作伙伴,另一个是被公开排斥和妖魔化的“外来威胁”。

两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决定了两个族裔在20世纪下半叶全球化浪潮开启时,站在了完全不同的起跑线上。

政策的“高速公路”:为印度精英量身打造的H-1B

如果说历史遗产是基础,那么现代移民政策就是一条为印度技术人才铺设的“高速公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H-1B工作签证。

1990年,美国为了填补国内IT、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推出了H-1B签证。这恰好与印度的发展轨迹完美契合。

印度在独立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精英院校,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理工科人才。

这些人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流利的英语,正是H-1B签证最理想的申请者。

数据不会说谎。近十年来,印度公民在H-1B签证获批者中的占比常年稳定在七成左右。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在2023财年获批的H-1B签证申请者中,印度出生的人占比超过70%,而中国出生的人仅占12%。

这条签证通道,客观上成了一条从印度顶尖大学直通硅谷的“人才管道”。

更有甚者,2023年加拿大推出的一个政策,几乎是这个“管道”效应的放大版。

加拿大宣布向在美国持有H-1B签证的技术人才开放1万个“开放式工签”名额,结果两天内就被一抢而空。

考虑到H-1B持有者中印度裔的绝对主体地位,这项政策被许多人戏称为给印度人“量身定制”的福利。

如果说历史和政策是“硬件”,那么文化就是决定移民群体发展路径的“软件操作系统”。印度裔和华裔在这方面呈现出巨大差异。

西方职场是一个极其看重表达、展示和辩论的文化环境。

印度精英从小在多语言、多文化的复杂环境中长大,锻炼出了极强的辩论和沟通能力。

他们敢于表达,善于推销自己,不怕犯错,这与西方“重表达、重展示”的文化无缝对接。

相比之下,华裔普遍受到“沉默是金”、“谦虚内敛”的文化影响,不习惯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更不善于为自己争取利益。

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职场中,常常被误解为能力不足或缺乏自信,从而错失许多晋升机会。

印度裔的“抱团”文化闻名遐迩。从一个印度人进入公司,到后来部门被“印度化”,这背后是强大的校友网络、同乡会和职业协会在起作用。

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例,其校友网络遍布全球,尤其在硅谷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他们互相提携,共享资源,将个人机会迅速转化为集体优势。这种强大的社会资本,是他们能够迅速占据高层职位的关键。

而华裔群体则常被形容为“一盘散沙”。许多人信奉“各自为战”,甚至害怕被指责“搞关系”,不愿或不擅长利用群体力量。

这种原子化的生存状态,使得华裔在职场上难以形成合力,对抗系统性的天花板。

在文化适应上,印度裔展现出一种灵活的“双重身份”。他们在公共领域遵循西方主流社会的规范,积极参与政治,但在家庭和社区内部则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

目前,美国国会有5名印度裔议员,在所有亚裔中人数最多。

他们的投票率高达71%,与白人持平,远高于其他少数族裔。

这种积极融入主流的姿态,让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华裔社区则相对更注重保持自身文化的完整性,例如唐人街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文化传统,但也可能在主流社会眼中形成“难以同化”的刻板印象,加深了与主流社会的隔阂。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地缘政治的大背景。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印度和中国被西方赋予了截然不同的角色。

印度被西方,尤其是美国,视为制衡中国的“印太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和“可以合作的民主伙伴”。

尽管美印关系时有摩擦,例如近期因关税问题和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而产生的紧张关系,但合作与拉拢仍是主基调。

这种战略定位为印度裔在美国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宏观环境。

反观中国,随着国力崛起,在西方眼中已从昔日的合作伙伴转变为“制度性威胁”和“头号战略竞争对手”。

这种定位直接导致了针对华裔,尤其是科技领域人才的审查和不信任感急剧增加。

从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中国行动计划”开始,尽管该计划已于2022年被叫停,但其“猎巫行动”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华裔科学界。

许多无辜的华裔科学家职业生涯被毁,甚至有人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充满敌意的“逆风”,无疑为华裔在美国的职业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总而言之,“印度人统治世界”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印度裔精英在西方的崛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来源:以全球应对全球:印度裔人才在全球政界的崛起

2024-11-30 11:21·经济观察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历史   印度   印度人   移民   华人   世界   华裔   文化   中国   签证   社会   美国   精英   硅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