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培养了无数良将,为什么在司马懿夺权时,没人反对?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曹操麾下,曾经英雄云集、天下折服。

可到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魏宗室与旧部,竟然无人奋起抵抗。

这一场静悄悄的政变背后,埋藏着三十年的权力更替、忠诚断裂与制度自缚。

为什么,曹操辛苦布局的一切,在短短数日崩塌?

旧将尽灭

公元249年,高平陵下,洛阳城戒严,司马懿悍然起兵。

而此时,曾经在官渡、赤壁、渭南一战成名的曹操旧将,早已无一能上战场。

曹仁,曹操麾下首席猛将,早在223年病逝;张辽,合肥守将,222年卧病不起而死;徐晃,护国大将军,227年在与蜀军交战后重病身亡。

这些曾经纵横沙场、屡立战功的人物,没能活到这场权力更替发生之时。

不仅自然死亡,更多的是被政治清洗。

夏侯尚,曹操的亲族重臣,因支持曹植,被曹丕猜忌,226年郁郁而终。

曹休,曹操亲信猛将,228年突然病发背疽死去,坊间传言与权力斗争有关。

高平陵事变前,曹操麾下能叫得出名字的旧将,屈指可数。

仅剩王凌一人,年逾八旬,气血衰败,稍一动作便被司马懿诱杀。

曾经热血沸腾的魏武集团,到了司马懿起兵时,几乎只剩一片废墟。

宗室力量,也早已被架空。

曹操临终前曾安排宗室子弟扶持后主,但曹丕、曹叡两代帝王推行“防亲政策”,使得宗室不能掌兵,不得干政。

曹丕一登基,便逼迫宗室交出兵权。

曹叡更甚,临终之际原想托孤于曹宇、夏侯献,诏书却被宦官刘放、孙资篡改,转而将国家大权交给曹爽和司马懿。

夏侯玄、曹洪之子曹馥等人,在权力中心完全丧失影响力。

甚至有人,为求苟安,早早向司马家低头。

此时的曹魏,宗室是摆设,旧部成空壳,一旦有人起兵,已经无人可挡。

内部烂透

如果说旧将凋零是天命,那么曹爽的昏庸,就是亲手把曹魏推向深渊。

曹爽出身曹真家族,本是曹操一手提拔的后辈,却毫无治国之才。

掌权之后,第一件大事不是整顿军政,而是大兴土木,修缮宫廷,铺张浪费。

洛阳城内,新建的楼阁台榭数百座,耗资巨大,百姓苦不堪言。

朝中禁军,原本由曹羲掌控,曹爽以"防备不忠"为由,将曹羲软禁,亲自把持兵权,排斥异己,专权独断。

更荒谬的是,曹爽还热衷改革,却又无章法,推行新政,设立新官职,削弱地方势力,激怒了大批老臣。

蒋济、高柔等重臣选择闭门谢客,地方军阀如郭淮、王昶则开始观望态度。

军事上,曹爽的失误更致命。

244年,伐蜀失败,大军三十万,粮草耗尽,死伤惨重,连成都的影子都没见到。

战败之后,朝廷威信跌至谷底,士族厌恶他,百姓怨恨他,军中将领对他失去了所有尊敬。

当洛阳城外传来司马懿起兵的消息,满朝文武冷眼旁观,没人替曹爽说一句话。

司马懿的操作更加老辣。

他打着郭太后的名义,发出诏令,名义上是“清君侧”,而且承诺:“只诛曹爽本人,其他人一律不问。”

这一手,直接打消了潜在反对者的所有幻想。

王观、许允、桓范等人虽然对司马懿心存疑虑,但看到司马懿承诺不株连,很快选择沉默。
曹爽被诱骗到洛阳城中,主动解除武装。

司马懿甚至让曹爽一家在宫中设宴,假意安抚,等曹爽彻底交出兵权后,才一举诛灭。

到了这一步,洛阳城内已无半点反抗声浪。

曹爽集团,不是败于战场,而是败在政治,没有军权,没有民心,没有盟友,甚至没有退路。

所谓曹操栽下的大树,到了这一代,只剩下一截朽木。

司马深谋

高平陵之变,看似仓促,实际上,是司马懿布局十年的收割。

正始年间,司马懿名义上“病重”,闭门谢客,不问政事。

曹爽自以为掌控朝局,洋洋得意,殊不知,司马懿早已暗中将军政大权一点点攥在自己手中。

军事上,司马懿悄无声息地安排心腹渗透。

邓艾,被派往淮南屯田,看似平凡,实则稳住东南门户。

州泰,驻守新城,卡住荆州北路。

郭淮,控制雍凉两州,掌握西北大军。

三人形成一个隐秘的三角锁链,彻底封死了曹魏政权的地缘安全带。

这不是偶然,每一个人事安排背后,都是司马懿亲自操作。

洛阳城内,浮桥、武库,也逐渐换上了对司马家忠心的人。

等到曹爽带着禁军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祖,司马懿一声令下,浮桥断开,洛阳内外断绝联系,武库兵器全部控制在手。

这时候,曹爽即便回头,也来不及了。

更可怕的是,政治层面,司马懿完成了更深的布局,与太原王氏、颍川荀氏、琅琊诸葛氏等大士族联姻。

娶王肃之女为儿媳,联络王昶,收编士族舆论。

还拉到了蒋济、高柔等老臣,承诺保护既得利益,不清算旧账。

士族集团曾经是曹操时代最危险的潜在敌人,但到了这一刻,士族变成了司马懿最坚实的盾牌。

一旦曹魏倾覆,这些家族利益反而更加稳固。

在司马懿看来,兵权、舆论、人心,三者缺一不可。

而曹爽呢?只有空洞的名义,和自己那帮既无能又贪婪的亲信。

司马懿还极擅长“演戏”。

大病将死,步履蹒跚,衣衫褴褛,见人便咳嗽——这套表演,骗过了整个朝廷,也骗过了曹爽。

直到政变那一刻,他才“忽然痊愈”,精神奕奕,披挂上马。

曹爽震惊至极,群臣目瞪口呆,整个洛阳城,连一声反抗的喊叫都没有。

魏国败局

要理解为什么司马懿能如此顺利,还必须看到更深层的问题:魏国自身,早已烂到根上。

曹丕登基后,为了稳固皇位,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初衷是为了筛选人才,可实际操作中,九品中正制迅速演变为门阀士族的权力工具。

高门子弟,世家子孙,轻易得官;寒门出身,再有才华,也寸步难行。

士族掌控地方,世代世袭,朝廷反而被架空成了一个装饰品。

司马氏,本就是河内大族,趁势而起,与王氏、荀氏、诸葛氏这些豪族结成一体,用门阀的力量碾压了本来脆弱不堪的皇权。

而曹操呢?他的血统出身,成为了致命短板。

曹氏一族,原本是宦官之后,地位低微。

曹操靠着个人才能杀出一条血路,但整个家族基础,远远比不上那些世家大族。

一旦曹操本人死去,靠威望压制士族的局面也就结束了。

到了曹丕、曹叡时代,宗室子弟要兵没兵,要地位没地位,被逼得像个普通贵族,靠朝廷俸禄度日。

甚至在曹叡临终托孤时,宗室曹宇也吓得“惶恐辞让”,不敢接班。

连自家人都不敢挺身而出,魏国又怎可能抵抗得了司马氏的崛起?

更可悲的是,宗室与军权彻底断裂。

曹操设定了明确规则:宗室子弟禁掌兵权。

一方面防止藩王叛乱,另一方面,也割掉了宗室自己的生存命脉。

司马懿起兵时,曹氏宗室们手中握有的,不是刀剑,而是空头衔,手下没有一兵一卒,甚至连城门都守不住。

司马懿没有打败一个强大的魏国,而是收割了一个空壳子。

正如夏侯霸临逃亡蜀汉前所言:司马氏终将篡魏,吾不忍见宗族屠灭!

高平陵之后,曹魏彻底失去复兴的机会。

司马懿掌权,司马师、司马昭继承遗志,直到篡位建立西晋。

而曹操,当年耗尽一生打下的江山,不过三代,便灰飞烟灭。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

陈寿,《三国志》注引裴松之注《魏略》《世说新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魏国   司马   士族   良将   宗室   洛阳   兵权   麾下   朝廷   子弟   权力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