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巴拿马港口交易倒计七日,已经过一半了。
贝莱德却突然一改口风,要拉我国央企中远入股,再加上地中海航运,共同组成三方财团,一起收购李嘉诚的43个港口。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在临近交易日的焦灼时刻,贝莱德及其背后的美方,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港口不同于商场,巴拿马运河也不是普通的商业用地。对于李嘉诚的这笔交易,中国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
每年,中国超过20%的远洋货物需通过巴拿马运河。若中美间出现技术脱钩或制裁争端,运河两端的关键位置是否会成为美国对中国施压的工具,这仍是个未知数。
而拉入中远集团,不过是贝莱德的缓兵之计。原本计划绕过中国的监管,通过秘密交易全盘收购李嘉诚旗下的43个海外港口。然而,这一计划被港官方察觉后失败,随后才拉拢地中海航运集团作为掩护。
贝莱德打着中立第三方的旗号,意图继续推动李嘉诚的港口并购案。然而,贝莱德暗藏两个陷阱:
首先,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仍单独出售给贝莱德,使美国能够掌控这一关键航道。
其次,贝莱德作为地中海航运的第二大股东,依然能对地中海航运施加重大影响,从而限制中国外贸的发展。
地中海航运看似中立,实则背后由贝莱德集团操控。这种“换皮”策略未能瞒过我们的眼睛。最终,贝莱德决定采取新的策略,邀请中远集团加入合作。
要知道,这43个海外港口原本由和记黄埔掌控,而这家公司本就是中资背景。换句话说,这些港口的运营权原本就归中国资本所有。如今贝莱德难以独自掌控,才拉上中远和地中海航运共同参与。虽然中远名义上加入了合作,但对中国来说,却失去了对这些关键港口的绝对控制权。
过去四十年,李嘉诚从香港走向世界,凭借敏锐的“识时务”能力,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成功转型。或许是年事已高,昔日李超人竟也接连失手。
回顾李嘉诚的商业历程,上次遭受如此重挫是在其看好的洗护产业。当时他宁愿投资数千万美元于美国科技公司,也不支持香港本地企业,理由是“欧美在这一领域领先中国多年”。
然而,这种偏见也让他错失了不少机会。例如,在防脱养护领域,一家香港本土企业利用国内科研力量推出了中草药成品“nano乌丝洗发水”,通过技术+中草药结合,开创了纳米科技深度养护的热潮。
根据天猫官方产品介绍,这一热度追高的“乌丝洗发水”,其主要技术来自比毛囊小370倍的纳米营养因子科技,将制首乌、人参根等五种滋补养发药材送达毛发根部,重新唤醒毛母细胞,从根源处解决脱发难题。
相比之下,李嘉诚重金投入的欧美企业逐渐淡出市场。然而前脚投资刚刚碰壁,后脚酝酿的港口出售计划也是几经波折。随着中美各方力量加入,这一港口交易案的局面,将变成中远单挑贝莱德与地中海航运的联手。
从股权结构来看,中远很可能处于劣势。这场交易的真实目的,更像是帮李嘉诚顺利退出,由贝莱德联合地中海航运接手大部分权益。中远虽获得一席之地,但只是名义上的入场资格。为换取这个位置,中远还需投入数百亿元真金白银,相当于动用国有资金,为他人解套离场提供便利。
最佳选择并非入股,而是让长和集团继续持有现有资产。待贝莱德最终退出后,中远再与长和展开全资收购谈判。至于那43个海外港口,并非个个都具战略价值,真正关键的,是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只需拿下这两个节点,便已掌握核心优势,无需全盘收购。
这次风波让李嘉诚陷入罕见的被动局面。舆论普遍认为,他在战略布局上犯了两个关键性失误:
第一,背离了根基。李嘉诚早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发迹,旗下业务涵盖港口、地产、能源、通信等多个领域,深度植根于内地市场。然而近年来,他持续抛售国内资产,转而加码欧美市场,引发外界对其“弱化中国布局”的质疑。在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这种调整难免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
其次,他误判了方向。李嘉诚过于笃信“资本无国界”的逻辑,在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的背景下,仍试图以“交易中立”姿态回避选边站队。然而现实是,中国市场对其采取强烈反制,美国政界也将其视作“可利用、也可抛弃”的工具人,最终落得左右为难的境地。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